在貴州省六盤水市鐘山區大灣鎮海拔2900多米的“貴州屋脊”,有一個名叫海嘎的貧困村。外來駐村干部楊波,連續近七年決戰貧苦高山,帶領全村300戶貧困戶脫貧254戶。“第一書記”楊波成了海嘎脫貧路上的“守望者”。(1-11新華社)
作為機關干部的楊波舍小家顧大家,在有“貴州屋脊”之稱的海嘎村堅守七年扶貧,帶領全村300戶貧困戶脫貧254戶。七年堅守的是心中的愛民情懷,成為了我們無數幫扶干部學習的標桿。
脫貧攻堅需要楊波一樣的干部。雖然在脫貧攻堅中,貧困農村的基礎設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群眾的致富能力明顯提升。但是仍然有一部分貧困地區道路等基礎設施不完善,新產業新業態尚未形成,農民持續增收乏力。需要像楊波一樣的幫扶干部,幫助貧困村班子理清發展思路,查找群眾致富增收的短板,在制定完善幫扶措施中整合幫扶干部的力量,運用幫扶政策對接項目爭取資金,引導群眾投資投勞提升生產生活設施條件;并結合產業發展、對接城鎮保母市場緊缺等,開展技能培訓,把勞力優勢轉變為資源優勢,在發展特色產業、鄉村旅游和服務市民中增收致富。同時轉變村干部的思想觀念,拓寬視野,錢方位提升為民服務水平。
脫貧攻堅需要發揚楊波一樣的奉獻精神。在脫貧攻堅深入推進的今天,我們有的幫扶干部仍然未履行自己的幫扶工作職責,害怕農村的艱苦條件,缺乏為民服務的真心,在幫扶工作上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坐在辦公室里謀劃幫扶工作,致使被幫扶的村幾年過去仍然是“濤聲依舊”,要么被召回要么被問責。那么幫扶工作應該怎么幫?楊波七年的堅守的經驗告訴我們,要有幫扶工作未取得實效不能撤回的雄心壯志,在與貧困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中心連心,在解決群眾的實際困難中付出真心,在培育困難群眾的新產業上下真力,把對上爭取和依靠群眾內力結合起來,以“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奉獻精神凝聚貧困群眾的合力,培育發展新興產業,拓寬群眾的就業和增收渠道,讓群眾在改變村容村貌中脫貧致富。
培養楊波一樣的扶貧干部需要制度保障。在脫貧攻堅的實踐中,進一步完善幫扶干部的監管、評先評優、選拔使用制度,在工作上給予明確責任清單,妥善解決其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并合力在項目和資金上予以傾斜。分階段對脫貧攻堅進行巡查總結,對成效突出者給予表彰或優先提拔使用,對脫貧攻堅圖應付的干部在調整工作崗位的同時,應予問責,激發更多幫扶干部的工作激情,促使其自覺做一名貧困群眾脫貧路上的“守望者”,以自己的辛苦指數換取群眾增收致富的笑容。
作者單位:鹽亭縣審計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