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王本忠:宜都實施六+模式釋放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 作者:王本忠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2-13 錄入:王惠敏 ]

宜都在全省縣市中率先成功編制《宜都市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規劃》,土老憨生態集團,被全國農業產業化聯席會議八部門認定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領軍企業,“一股份三合作”模式得到宜昌市政府馬旭明市長高度肯定。宜都“六+”模式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打造“三產”融合發展先導區創建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一、農業+旅游——鄉村休閑旅游發展勢頭火爆

鄉村休閑旅游是以農業為基礎、以農民為主體、以農村為場所,融合生產、生活、生態和文化于一體的新型產業形態和消費業態。宜都市以農家樂為切入點,鄉村旅游、旅游扶貧正風生水起。“十二五”以來,全市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帶動了10%以上貧困人口脫貧。2016年該市共接待游客278.2萬人次,同比增長12%,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5.67億元,同比增長17%。鄉村旅游共接待83.5萬人次、綜合收入7.96億元,占接待總人數和收入的30%、31%。三峽濕地·楊守敬書院被評為4A級旅游景區,三峽九鳳谷新申報4A級旅游景區,并通過初評,小西湖花園酒店通過四星級酒店終評。市旅游局預測,未來3年,宜都旅游直接投資累計將超過35億元,并將帶動150億元以上的綜合投資。此外,該市還以陸漁生態休閑示范帶建設為引領,按照四季采摘+景觀分類、運動+觀光休閑分類、旅游+文化飲食綜合分類,精心規劃了10條鄉村休閑帶并在官方微信平臺進行推廣,制定了《宜都市生態農莊建設標準》《宜都市旅游休閑園建設標準》,完成了第一批生態農莊和休閑園驗收,10個旅游休閑園和20家生態農莊已達到建設標準。

二、產業+加工——農產品加工業帶基地聯農戶成效明顯

產加融合既滿足了加工企業的優質原料需求,又帶動了農業基地建設、標準化生產,提升了農產品的附加值,還為農民提供了就近就業崗位,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宜都市2016年進入中國工業百強縣市,由上年的90位上升到第77位。規模工業總產值突破千億,精細化工、裝備制造兩大產業產值超過200億,13家企業進入全省民企百強。現代農業特色彰顯,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4:1。2016年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76家,比2015年增加10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6家;宜昌市級41家。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44家,總數到達498家。新增認定和登記注冊家庭農場27家,累計達到198家,擁有固定資產5.3億元,經營面積2.5萬畝。農產品加工14個行業大類中,宜都有7個,形成了土老憨、清江肉聯等農副食品加工業9家,豐島、天峽鱘業等食品制造業6家,宜紅茶、安明有機茶等飲料制造業12家,玉兔等紡織業7家,隆昌制衣等紡織服裝加工2家,天安門業家具制造1家和清江紙業等紙制品制造業4家。主營業務收入過億元的行業大類有3個。76家農產品加工企業擁有資產合計26.5億元,同比增長47.82%,形成了年產柑橘罐頭10萬噸、茶葉2.6萬噸、紗2萬噸、食品3.76萬噸、漁業2.4萬噸的生產能力。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產品科技含量不斷提高。現有省級高新技術企業2家,涌現出宜紅工夫茶、天然富鋅茶、鱘魚魚子醬、清江魚、土老憨等一批精品名牌。積極開展“宜都蜜柑”、“宜都宜紅茶”等特色品牌宣傳推介、農博會和農商、農業電商、農超對接活動。宜都蜜柑獲評2014年度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百強,位居第64位,品牌價值19.44億元。2016年又在中國果業品牌評薦活動中憑借其上乘的品質榮獲“中國果品區域公用品牌50強”榮譽稱號。擁有中國馳名商標3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個、省著名商標5個、省名牌產品15個、宜昌知名商標5個。全市有效注冊的商標達到214件,其中農產品商標75件。農產品加工企業吸納就業人員增加。全市共有一村一品專業鄉鎮4個、一村一品專業村84個,其中柑桔有54個村,茶葉專業村18個,生豬專業村8個,水產專業村2個,蔬菜專業村1個,其他1個。現有從業人員5316人,同比增長32.5%,高于規模工業19.38個百分點。全市龍頭企業通過基地輻射帶動6.5萬農戶,占全市總農戶的66%。2015年農業總產值72.37億元,比上年的67.92億元增加4.45億元,增長6.55%。實現農業增加值45.15億元,比2014年的40.94億元增加4.21億元,增長10.28%。全市去年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農產品加工產值完成291億元,比2015年258億元增33億元,增幅為12.8%。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為4.02:1。今年1——5月,農產品加工值達到126.4億元,較同期增長8.6%。

三、農業+網絡——農產品電子商務異軍突起

“互聯網+”正風靡各領域,“互聯網+農業”不僅促進了農業發展,也成為我市農村三產融合的新業態,突出表現為農產品電子商務異軍突起,呈星火燎原之勢。

2012年2月,土老憨集團下設官方旗艦店電子商務銷售平臺正式在淘寶網上線運營。以全新的平臺,多元化的展示方式近距離與消費者溝通,進一步拓展土老憨品牌的影響力。緊接著又專門成立了土老憨電子商務有限公司,通過電商平臺經銷魚鮮醬油、魚肉豆豉醬、柑橘醋和“清江野漁”、柑橘等產品。現在,土老憨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擁有員工500多人,土老憨系列產品通過電商暢銷海內外。

黎明從2010年開始在該市王家畈、松木坪流轉土地種植金銀花。2014年,600多畝種植基地共生產金銀花8000公斤,經過加工制成保健茶約3000公斤。可是,金銀花茶在市場上并不被消費者所了解。為了找銷路,當年5月,黎明在阿里巴巴注冊網店,因為不懂得網店打理,后來交由專門的公司從事管理,當年就實現銷售收入20多萬元。嘗到電商甜頭的還有宜都明騰生態農業公司的老總黎明,他通過電商把宜都山溝里種植的金銀花賣到了英國。電子商務的巨大能量,讓土老憨、黎明等一批率先觸網者先行一步,走上了發展快車道。宜都通過電商銷售農產品的企業和個人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呈星火燎原之勢。然而農產品一家一戶觸網銷售,也面臨技術、平臺、物流等很多難題。

宜都市委、市政府敏銳的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及時指導成立了電子商務協會,投入財政資金搭建電子商務產業平臺。政府為協會提供了1200平方米辦公場所,營運中心配備齊全辦公設備及20M企業專線光纖,鼓勵電商入駐。還為協會派駐第一書記,負責聯系協調協會開展活動。

姚家店鎮過路灘村村民柳東英年近五旬,2011年開始在自家房后橘樹林里進行生態養殖,如今已達到一定規模。對網絡一竅不通的她,去年9月和電子商務協會建立聯系并參加協會組織的培訓后,逐漸對電商有了認識,其基地所產的土雞蛋,也坐上了協會的網店上席。在協會的指導下,她注冊了自己的商標,確定了營銷理念,并不斷改進包裝,以確保安全通過物流運輸將產品送到買家手中。

除了自建平臺,宜都農產品還借船出海,通過知名電商平臺擴大銷售。去年4月,經宜都市供銷社與湖北供銷裕農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協調,湖北“裕農網”設立了“宜都特色農產品展銷中心”專區土老憨、盈果果、土家嫂、宜紅茶、貝諾五大品牌系列76個品種首期進駐。“裕農網”宜都特色農產品展銷中心成功上線,對展示宜都農產品深加工特色和實力,增加宜都特色農產品銷售渠道和規模,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

短短幾年時間,宜都電商產業就已初具規模。宜都制造的產品特別是農產品通過電商迅速步入了互聯網+時代。2016年,宜都電商從業人員達到5600人,總銷售額逾11億元,其中,銷售特色農副產品300多個,總額逾5800萬元。截止今年5月,電商人員增加1024人,總數達到7004人,銷售額達到68.2億元。通過搭建工作平臺等多種手段,無償幫助250多人通過電商創業及從事相關工作。

根據阿里巴巴電子商務發展指數公布的數據顯示,宜都市電子商務產業發展指數已由2014年4月全國排名的340位上升為284位,一年上升56位,在湖北省的排名也由第5位上升為第3位。

四、產+加+銷——產業綜合體發展漸成趨勢

推動集群發展,整合各項資源和力量,大力推進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向園區聚集,促進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產業鏈的延長,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農產品多重增值。近年來,投入9億多元推進“雙低”改造、“三園”建設和標準化養殖基地建設,四大特色產業分別建有代表先進發展水平的核心基地。柑桔產業實施水電路肥一體化建設后,標準果園達到14.5萬畝,優質果率達80%以上,綜合產值由2010年的4.83億元提高到2016年的16.07億元。茶葉產業整體升級,綜合產值由2010年的0.9億元提高到2016年的4.2億元。目前,全市共建成精品果園1.1萬畝、高效茶園6500畝、標準菜園3000畝,建成畜禽養殖小區50個、標準化萬頭規模養豬場8個。以柑橘采后處理初加工和罐頭深加工、茶葉加工、水產品加工、蔬菜加工為主,并延伸上下游相關產業,基本形成了完備的產業鏈,主要產品為土老憨食品、宜都蜜柑、豐島罐頭、宜紅工夫茶、清江野漁、天峽鱘魚等名優產品,連續多年被評為全省農產品加工“四個一批”工程先進縣(市、區)。

五、人才+品牌——農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不斷增強

(一)堅持人才創新。全市制定出臺《宜都市高層次人才津貼實施辦法》和《企業“智創人才獎”實施辦法》,實施“宜都兩江英才工程”,近年來,幫助農產品加工企業引進博士2名,碩士58名。每年組織召開“智創人才獎”大會,對企業優秀人才授予“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或“企業智創人才獎”稱號,獎勵5至10萬元。

(二)堅持科技創新。以企業為主體,重點突破生產和加工關鍵領域和核心技術,推動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轉型升級,增強企業發展后勁。土老憨攻克高鹽稀態發酵工藝、發酵用米曲霉菌種生產技術,開發系列魚鮮醬油產品,成為全國首家魚鮮醬油加工企業。目前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自建技術創新、質量檢測等中心33個,建成公共技術研發中心4個、建成公共質量檢測中心2個、公共物流信息中心2個、公共品牌推介中心1個。

(三)堅持市場創新。每年安排專項經費組織企業參加全國全省的農交會、農博會和各種展會活動,在淘寶網、京東商城等大型電商平臺開設網店。全市投資建設“宜都市農業特色產品推介網”和“宜都市農業特色產品展示中心,加大公共品品牌和地方特色農產品的推介營銷力度,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土老憨集團立足鄂西、面向全國,在全市建成了國家級農產品交易綜合市場;借助網絡“QQ農場”,首開全國柑桔產業網上認養桔樹先河,獨創一種全新的柑桔營銷模式,網上農場——“我的橘園,我的樹”,形成以全球市場為目標的網上“橘樹認養營銷”模式。

全市以龍頭企業、農產行業協會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為主體,大力促進農產品加工企業向園區聚集,引導人才、技術等各種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營造要素匯聚的“洼地”,催生了一批精品名牌,使特色產業都實現了品牌支撐。四大特色產業形成了宜紅工夫茶、土老憨、天峽鱘魚、松云白尖等農產品品牌集群,全市如今有土老憨蜜柑及魚鮮醬油、天峽鱘魚3件中國馳名商標;宜都蜜柑、宜都天然富鋅茶、宜都宜紅茶等3個地理標志農產品;6件湖北省著名商標、18個湖北省名牌產品;全市完成有機食品認證2個、擁有綠色食品2個、無公害食品51個。

六、城+鄉——功能分區互補、基礎設施建設卓有成效

推動城鎮建設和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促進城鄉基礎設施銜接互補、聯網共享,形成了城鄉一體的基礎設施網絡體系。一是加快城鎮主要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城鄉一體的交通網、供水網、供電網、信息網、市場網“六網”建設,在全市建成100公里一級路、3000多公里鄉村水泥路,實現了鄉鄉通一級路、村村通水泥路、戶戶通晴雨路,村村通客車;大力實施改水工程,城鄉安全飲水覆蓋面達到100%;在全省率先完成城鄉電網改造,電話、電視、互聯網聯網共享、便捷高效的城鄉基礎設施網基本形成。二是加快重點鎮、中心鎮建設。實施陸城、枝城、紅花“三鎮聯動”戰略,著力建設三江新城、半島新城等城市新區,形成紅花—枝城30公里沿江城鎮帶。每年安排5000萬元資金,加強鄉鎮集鎮改造,改善鎮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每年預算安排1000萬元,對投資建設新型社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鄉鎮給予獎勵。我市城鎮建成區面積達26萬平方公里。結合遷村騰地、項目拆遷、城中村改造、產業發展、環境整治,新建了一批農民新區,積極引導農民向城鎮、向農民新區集聚,推進農民就地城鎮化。紅花套鎮成為全省新農村建設試點鎮,潘家灣鄉民族特色村寨建設模式在全國推廣,建成紅春民俗文化村、解放農民公寓、枝城西湖春天等一批各具特色的農民新區以及吳家崗村、周家河村、潘家灣村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農村新型社區,重點鎮、中心村的帶動輻射效應不斷增強。三是加快美麗鄉村建設。大力開展綠化美化,實施“綠滿宜都”行動,積極創建森林鄉鎮、綠色示范村。深入開展了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每年投入1000多萬元,建立了“戶集、村收、鎮中轉、市處理”的城鄉垃圾處理一體化機制,農村垃圾實現長效管理。全市新建大型垃圾填埋場3座、污水處理廠2座,集鎮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85%,污水處理率達85.5%,村莊環境整治率達到95%。我市袁家榜村被命名為“國家級生態村”,聶家河鎮、潘家灣鄉獲評“全國環境優美鄉鎮”。以創“文明新村”和創“十星級文明戶”為抓手,扎實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我市雞頭山村和響水洞村榮獲“全國文明村”稱號,漁洋溪村被表彰為全國民主法治建設示范村。

 作者單位:宜都市委農辦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 亚洲女初尝黑人巨高清 | 亚洲国产aⅴ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一级二级一区二区 | 在线高清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 性色AⅤ在线播放 | 最新性爱视频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