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同時,報告闡明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蘊含著與我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邏輯關聯性。以中國式現代化為綱領指引鄉村振興,將進一步全面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偉大實踐。
堅持黨建引領實施鄉村組織振興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其本質要求是要“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戰略的五大振興中組織振興是保障。因此,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我國鄉村現代化,在組織振興方面和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中“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邏輯是一致的。
以中國式現代化指引鄉村振興,就是要堅持黨建引領、推進組織振興。一方面,要堅持“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通過自上而下的傳導,把黨中央關于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和規劃措施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全國一盤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另一方面,要扎實做好鄉村基層黨建組織建設,確保發揮好村一級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通過自下而上的實踐探索,形成各地因地制宜、行之有效的實施機制。一個村的村級黨組織建設的好壞,是這個村鄉村振興成敗的關鍵。凡是鄉村振興做得好的村莊,都有一個強有力的村黨委或支部,都有一個村民信得過的帶頭人、“領頭羊”。
當前我國各地鄉村,特別需要加強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發揮組織振興保障作用。一方面要發掘、培養、感召和鼓勵來源于本村的青壯年黨員加入到村委會,夯實基層黨組織力量。另一方面,從體制機制上持續組織建設好一支有志向、有夢想、有責任、能創業的青年黨員隊伍,深入鄉村基層一線。近年來的“大學生村官”是一種積極的機制探索,既鍛煉了有志青年,也為黨的事業培育了一批后備力量。
實現共同富裕推進鄉村產業振興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其本質要求是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而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僅意味著發展任務繁重艱巨,而且還意味著要克服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巨大挑戰。對照鄉村振興戰略,五大振興中就提出要“產業振興”,并指出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點。因此,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我國鄉村現代化,在產業振興方面和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的邏輯是一致的。
以中國式現代化指引鄉村振興,就是要加快發展鄉村現代生產力。一方面,當前,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已經歷史性地邁上了1萬美元的臺階,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但是與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仍然需要繼續努力。另一方面,由于我國人口規模大,地區發展差異較大,特別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鄉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更大。我國全面完成脫貧攻堅、消除絕對貧困之后,需要加快和全面對接鄉村振興,大力發展產業經濟,培育好鄉村自身的就業造血機能,防止返貧,從而實現全國各地鄉村農民收入水平的穩步提升。
我國鄉村發展的歷史方位,標識了鄉村現代化的目標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國式鄉村現代化,就是要對照實施鄉村振興的分階段戰略目標。當前,鄉村振興“三步走”戰略已勝利完成了第一步,即“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接下來第二步戰略目標“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就是要“系統解決城鄉關系的重塑、集體經濟的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銜接”,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實現從傳統生產力向現代生產力的動能轉換,實現鄉村產業振興。
高質量發展亟需鄉村人才振興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在鄉村振興戰略的五大振興中,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支撐。因此,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我國鄉村現代化,在人才振興方面和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的邏輯是一致的。
以中國式現代化指引鄉村振興,就是要全面提升村民現代化素質,實現人的現代化。鄉村要全面振興,必然需要大量各方面人才。不論是科學技術賦能鄉村生產力以帶動農業生產率提升,還是數字鄉村助力打破城鄉壁壘,促進城鄉要素雙向平等流動;也不論是鄉村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賡續,還是鄉村治理和社會建設,都亟需人才。
鄉村人才振興不僅需要靠本土人才的培養和提升,而且需要積極鼓勵外出能人返鄉創業,需要靠廣大鄉賢積極幫扶,同時也要積極創造條件吸引各方“新村民”到鄉村創業。當前,城鄉要素雙向平等流動的條件正逐步形成。一方面,鄉村應創造條件吸引人才創業發展,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帶動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另一方面,通過頂層設計創造政策供給,進一步加大各方面人才下鄉支農的政策力度。今后還需要特別為青年人才在鄉村廣闊天地大展宏圖創造條件,持續實現鄉村人才振興。
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呼喚鄉村文化振興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其本質要求是豐富人民精神世界。鄉村振興戰略五大振興中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靈魂。因此,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我國鄉村現代化,在文化振興方面和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的邏輯是一致的。
以中國式現代化指引鄉村振興,就是要努力推進我國鄉村文明進程,實現鄉風文明。一方面,要在鄉村產業發展的基礎上,提升村民收入水平,通過持續改善鄉村人居環境品質,努力實現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條件方面城鄉之間無差別,不斷縮小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方面的差距,為實現鄉村物質文明現代化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另一方面,要挖掘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文化定樁”,賦予物質空間以文化靈魂,把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合,把優秀鄉土文化內化為村民的精神風貌,從而實現鄉村精神文明現代化。
我國農耕文明積淀的地域鄉土文化,凝練成獨具特色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組成。遍布全國各地的中國傳統村落,是祖國大地上一顆顆璀璨的文化明珠,是中國式鄉村現代化的魅力底色。在大力發展鄉村現代生產力、提升村民物質生活水平的同時,必須積極保護、賡續傳承好鄉村文化遺產,對鄉村歷史文化、傳統建筑和古樹名木等心存敬畏。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雙創”,把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宜居生活有機結合,讓村民擁有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孕育鄉村生態振興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其本質要求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鄉村振興戰略五大振興中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因此,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我國鄉村現代化,在生態振興方面和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的邏輯是一致的。
以中國式現代化指引鄉村振興,就是要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思想,實現鄉村生態振興。2018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提出:“環境好了,生活才能更好。良好的人居環境是廣大農民的殷切期盼,要堅持綠色發展,打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撐點。”如果沒有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那么其他的發展到頭來就缺乏了根基、沒有了支撐,也必定難以持續。
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要處理好鄉村的產業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辯證關系,堅持綠色發展。在涉及鄉村地域的國土空間規劃的決策過程中,須謹慎思考并區分所“需”和所“要”。作為人的發展基礎保障之“需”,對于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所“需”,應當予以充分滿足;而對于在純粹發展欲望的引導下規模數量增長和盲目擴大之所“要”,應慎重避免,轉而應考慮發展動能的轉型,實現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總之,應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本質要求下,尊重和敬畏鄉村的生態環境。
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中國鄉村振興樣本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其本質要求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基于“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中國鄉村振興的偉大實踐,其成功經驗必將為世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鄉村發展提供寶貴經驗。中國的鄉村現代化,就是要充分體現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組織、產業、人才、文化和生態”五大振興內涵,為構建全球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中國方案、中國樣本和中國經驗。因此,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我國鄉村現代化,在創新實踐方面和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的邏輯是一致的。
以中國式現代化指引鄉村振興,就是要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開創中國鄉村的文明新形態。與西方經濟發達國家的城鎮化高百分比特點不同,中國面對“人口規模巨大”的國情,加上農耕文明歷史悠久、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特征顯著,再加上中國文化中的鄉土觀念、優秀傳統鄉土文化豐富深厚等多種特征,中國城鎮化的道路和方式具有中國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既面臨嚴峻挑戰,又充滿了創新實踐的機遇。中國鄉村的現代化景觀,必將成為一種獨特的人居文化新景觀。中國鄉村人居文明新形態將是中國人居環境的重要組成之一,也必將對人類文明新形態作出貢獻。
(作者系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城市規劃系原系主任(2014.6—2021.4);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 農村工作通訊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