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王友海:推動農業科技大創新 增強三農發展新動能

[ 作者:王友海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4-07 錄入:19 ]

按照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近期我院組織專班,對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的專題進行了深入調研,在總結經驗、分析短板和機遇優勢的基礎上,提出了“推動農業科技大創新,增強三農發展新動能”的思路和措施。

一、基本情況與現狀

1、宜昌農科院概況。宜昌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為市農業局直屬副縣級公益一類事業單位,是全市農業科技創新的主要陣地,始建于1957年,從夷陵、當陽、枝江、點軍,幾經搬遷,院部現位于點軍江南大道89號,下設三科一辦、七所兩站,現有職工總數279人,在職88人,退休191人。在職專業技術人員67人,其中正高10人,副高17人,中級24人,國貼專家1人,省突專家2人,省貼專家2人、市科技突出貢獻獎1人,市管專家5人、省高層次人才3人,省市青年科技獎3人,省市勞動模范各1人。博士1人,碩士16人。

2、現有科技創新平臺。2013年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市委政府賦予農科院特色農業研究新職能,目前擁有九個研發平臺:水稻和油料研究所、旱糧作物研究所、蔬菜和魔芋研究所、茶葉研究所(含果樹)、微生物研究所、畜牧研究所、農業機械化研究所、枝江試驗站、點軍試驗站。5個農業綜合性試驗示范基地:枝江糧油試驗基地、點軍特色農業試驗基地、遠安水稻特性鑒定試驗基地、海南南繁試驗基地和長陽高山生態試驗基地,總面積3000余畝。

宜昌農科院是農業部確定的國家重點地市農科院(所),建有宜昌首家農業院士工作站、國家現代油菜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國家水稻特性鑒定站、國家和省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站、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茶葉、柑桔、蔬菜和冬春飼料作物開發利用)綜合試驗站,是湖北省科技創新和科技攻關成員單位,湖北省農作物新品種育繁基地,宜昌魔芋、水稻、玉米研發重點實驗室和專家產業基地依托單位,湖北省茶葉學會、魔芋產業協會副會長單位。其中水稻、玉米、油菜、茶葉、柑桔、蔬菜、畜牧、獼猴桃等8個學科進入國家和省科技創新平臺。

3、近年來科技創新動態和成果。“十一五”以來,承擔國家和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工程等市以上科研項目300余個;獲得市級以上科技成果獎勵68項,其中省部級以上獎勵22項;育成18個優質高產新品種,9個新品種取得國家植物新品種保護權;3項技術獲國家專利;制定了水稻病鑒、魔芋病害防控與栽培等5項省級地方標準。玉米、水稻種子資源創新全省領先,夏玉米、油菜全程機械化和水稻病害鑒定、油菜根腫病防控研究走在全國前列。

一是在果茶研究方面,建設茶樹種質資源圃;承擔國務院三峽辦《對口支援三峽庫區特色優勢產業機制模式研究》重大研究課題;組建了宜昌紅茶標準聯盟,制定發布聯盟標準,打造“峽州紅”宜昌紅茶高端品牌,試制產品獲第四屆“國飲杯”一等獎;利用微生物發酵技術改進黑茶生產工藝,提升黑茶產品品質。用生物桔抗技術,解決柑桔貯藏保鮮問題;建成柑桔種質資源圃和年出圃100萬株優質大苗的柑橘苗木基地,推動全市柑橘更新換代;引進獼猴桃、葡萄、楊梅、樹莓、無花果、李等10多類200余個優良品種,為小水果發展做好品種儲備。

二是蔬菜和魔芋研究所先后主持50多項各級重大科技研究項目,如“鄂西南高山蔬菜關鍵技術集成”、魔芋軟腐病菌種群結構分析和綠色防控技術”、“魔芋抗病豐產高效關鍵技術集成及推廣應用”、“鄂西南經濟林下魔芋高效擴繁關鍵技術及應用”等。

三是微生物研究所野生羊肚菌馴化成功,并在全市示范推廣。初步完成名貴中藥材的組培快繁體系建設,建成珍稀藥材品種資源圃。

三是水稻、玉米種質資源創新進入快車道,每年自主選育和合作選育審定品種2-3個;

四是油菜根腫病防治研究取得重大突破,2017年2月,6名院士親臨枝江現場,抗病品種通過國家級專家鑒定;

五是宜昌白山羊保種繁育和圈養技術研究取得階段性成果。農機研究圍繞推進玉米、水稻、油菜全程機械化和特色作物輕簡化栽培開展農機農藝結合研究示范;

六是每年完成國家和省十余類作物5000多品種(系)區試和特性鑒定任務。

4、在建科研項目。

一是投資8600萬元的農業科技研發中心項目已完成總體規劃設計、項目答辯,即將啟動征地拆遷;

二是投資2600萬元的特色農業研究基地全面開工,田間工程已完成40%;

三是相繼完成國家區試站和玉米創新工程2期項目建設。投資410萬元的國家水稻特性鑒定站完成施工設計,即將進入招投標程序。

5、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的主要做法。

一是積極對接國家省級科研平臺,融入各級科技創新聯盟。充分利用上級平臺的信息技術成果解決我市區域發展技術問題。

二是深入開展院企合作,與40家龍頭企業結成戰略聯盟,圍繞科技成果建立基地示范,圍繞企業瓶頸開展聯合攻關,圍繞產業轉型開展信息咨詢。

三是主動加強同推廣部門的對接,疏通成果轉化的通道。

四是重點推進標準的制定和專利申請,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應用的步伐。

二、農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的主要問題

1、產學研結合不緊,解決生產實際問題針對性不強。現行農業科研普遍存在著以爭經費為目標的立項傾向。市農科院同其它科研單位一樣,科研人員以完成上級科研課題為主,對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難以研究,存在單純為試驗而試驗、為科研而科研的現象,科研面向市場和經濟社會發展不夠,面向企業和農民不夠,課題結題后,其成果或束之高閣或利用率不高。據有關資料統計,目前我國獲獎農業科技成果的平均轉化率僅為53.5%,全國農業科技成果的平均轉化率只有30%~40%,僅相當于發達國家水平的一半,農業科技總體水平比國際先進水平至少落后15年。

2、科研和推廣體制不順,成果轉化渠道不暢。一直以來,市級農業科研機構在行政體制上與縣市技術推廣機構脫節,縣市農科所已經不復存在或名存實亡,俗稱“無腿無腳”,科研成果無法落地。與市本級推廣機構也因科研推廣“兩條線”運行,也未實現試驗、示范、推廣有機銜接,導致科研成果“束之高閣”,轉化效率較低。同時農業科技資源配置、學科設置不盡合理導致科技創新力量分散、聚焦不準,未能充分利用人力、成果、土地等資源要素,放大科技創新和示范推廣效益。

3、科研條件和手段欠缺,創新能力和效率不高。目前院部科研樓面積只有2000多平方米,加之微生物所拆遷,難以承載100來人辦公和科研工作需要,目的前只有幾間狹小的實驗室,現代化實驗儀器設備嚴重匱乏,研發手段落后,傳統上單純的田間研發技術手段無法適應現代農業科技支撐的需要,亟待建設宜昌農業科技研發中心。

4、科研經費不足,自主、集成創新動能不夠。我院現行研究項目和經費主要由國家和省級科研單位下達,每年完成上級40多項科研課題。同時由于本級科研經費嚴重缺乏,以致科研人員主要是在對上負責,沒有精力和條件來更多地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圍繞地方產業發展自主創新和集成創新做得不夠。

5、創新機制不活,激勵、匯聚人才辦法不多。科技創新轉化的激勵機制不完善,分配制度“吃大鍋飯”導致創新動力不足,加之科研人員“平均主義”和“等、靠、要”的思想依然存在,職、責、權、利不夠明確統一,同時在新常態下,對人才、成果等新的配套管理辦法尚未明確,普遍存在觀望等待心理,科技人員積極性還未充分調動起來。單一的人才引進辦法的局限性,造成很難引進我們急需或者是立馬用得上的技術人才,形成了目前新興學科起步晚、缺乏領軍人才,傳統學科升級難、面臨人才斷檔的局面。

三、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工作的對策與建議

1、切實加強組織領導。首先希望各級領導高度重視。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發揮著重要支撐作用。宜昌農科院是國家重點建設的地市級農科院,地市農科院是農業科技體系的基石,是農業科技創新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他們的研究與當地農業生產最“合拍”,與當地農民需求最“對口”,與當地農民交流溝通最“暢通”,在促進地方農業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希望領導高位統籌。近5-10年,由于大城建設和農科院搬遷,是宜昌農科院歷史上建設發展的“黃金時期”,抓住搬遷機遇,要實現“一主兩翼”發展戰略,建設“國內一流、全省領先”的市級農科院,需要市領導把推動市農科院發展納入重要議事日程,放在心上,拿在手上,高度重視,統籌協調,每年拿出專門時間調研指導,重大問題親自過問,難點問題親自協調,在全社會形成關心支持農科院發展的良好氛圍。

2、創新研發推廣體系。建議市財政每年按產業分別預算200-300萬元科技項目資金,在柑桔、茶葉、蔬菜、魔芋、獼猴桃、食用菌等特色農業主導產業建立市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推行首席專家負責制,解決產業發展的共性和關鍵技術。市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由產業技術研發中心和綜合試驗站二個層級構成,每一個產業設置一個市級產業技術研發中心(由若干功能研究室組成),研發中心設1名首席專家和若干崗位專家,在縣市主產區設立若干綜合試驗站,每個綜合試驗站設1名站長。以產業技術體系網絡市縣科技創新、示范推廣以及生產加工的人力和機構資源,由此打通目前產業技術體系在市級層面的“斷頭路”,與國家和省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無縫對接”,實現科技成果直通廣大農民和企業的良性“微循環”,解決產學研脫節和“最后一公里”問題。

3、建好市級展科技示平臺。因應目前省管縣投入體制,建好市級農業科技創新和技術展示平臺。加快推進市農科院“一主兩翼”戰略,“一個中心”,即建好位于點軍橋邊的宜昌農業科技研發中心,鞏固和加強市農科院在宜昌農業科技創新領域的中樞地位,確保主要科研成果在全省市州級農科院中領先。“兩翼發展”,即以現代化和標準化試驗基地為目標,把枝江試驗站建成國家、省糧油作物科研的重要支點和宜昌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技術集成的示范展示區;以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為支撐,把點軍試驗站(土城)建成全市特色農業的研究基地、現代農業的展示基地、農業科普的培訓基地、市民休閑的觀光基地、三產融合的示范基地。

每年分產業適時召開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和關鍵瓶頸技術示范推介會,帶動提升縣市區科技成果轉化速度和效益。

4、整合科技創新力量。整合市級科研機構力量,將市農業局所屬柑桔研究所和水產研究所歸并到市農科院,進一步健全學科布局,實現主導產業全覆蓋,更好發揮資金、項目、設施設備和研發人才的聚集效應。由市領導掛帥,爭取掛牌成立湖北省農科院宜昌分院,參照省內市州農科院作法,將市農科院明確為市農業局管理的正處級科研事業機構,以利更好地集聚人才、項目和對外聯系協調,提升宜昌農業科研機構的社會影響力和行業競爭力。

5、提升科技創新能力。著眼于提高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服務農業發展能力,強化市農科院區域性服務功能,通過聯合攻關、合作研究等形式,開展區域性產業發展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研究。增加科技設施,改善科研條件,應用分子育種、單倍體育種、基因測序、組織培養、微生物分離篩選、基因鑒定等現代手段,進一步提高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整體水平和能力。

6、推進院企院地合作。要進一步打響“院企合作”服務品牌,圍繞科技成果建立基地示范,圍繞企業瓶頸開展聯合攻關,圍繞產業轉型開展信息咨詢。同時大力開展“院地合作”示范,加強同縣市區和鄉鎮對接合作,提供規劃建議,成果示范,技術咨詢,人才培訓,加快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步伐。

7、加強科技創新隊伍建設和培養。農業科技創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關鍵在于優秀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希望進一步放活人才政策,允許市農科院實行遴選、特招等自主人才引進政策,以利于引進用得上、留得住、能攻關的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加強人才國內外的學習交流,每年安排一定技術人員出國出境交流,更好地培養和使用人才。

8、強化保障服務能力。一是由市領導高位統籌,解決土城基地建設用地,推動橋邊基地征地拆遷,加快推進宜昌農業科技研發中心和土城特色作物研究基地建設,全面改善科研條件,優化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資源配置。二是兼顧既保證農業科研公益性,又能調動科技人員深入生產一線工作積極性這兩方面因素,在國家和湖北省政策框架下,制定符合宜昌實際的農業科研成果轉化獎勵辦法,提高以往被“束之高閣”的農業科研成果的轉化效率,促進科研成果實用化和“接地氣”。三是遵循農業科技規律,按照“穩定支持、適度競爭”的原則,保持農業科研投入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完善以市財政為主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將特色農業研究經費納入財政預算,確保科技創新“聚焦對準”。

9、完善運行管理機制。一是結合院內實際,尊重科技創新活動的內在規律,最大限度調動科技人員和創新團隊的創新激情,在創新平臺、科技項目、科研經費等科技資源的配置以及科研成果的評價、個人業績的考核、生活待遇的提高等方面出臺一系列激勵、吸引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的政策措施,保障優秀拔尖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潛心農業科技創新工作.逐步建立適應自身特點的用人制度,逐步完善按崗位定酬、按任務定酬、按業績定酬的分配制度。二是不斷創新機制,建立以崗位為依據,適合各類人員工作特點的內部考核指標體系,形成“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新機制。三是大力營造鼓勵競爭、倡導協作、崇尚創新、寬容失敗的科技創新文化氛圍,充分調動和保護廣大科技人員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宜昌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堅強科技支撐。

作者單位:宜昌市農科院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一本大道AV人久久综合 | 属日中文字幕亚洲精彩视频 | 亚洲日韩一区精品 | 亚洲Aⅴ狠狠爱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在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四色在线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