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城鄉關系發展演變
首先從我國城鄉關系發展演變中來看待鄉村風貌管控引導研究。建國七十多年以來,我國的城鄉關系經歷了兩個主要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之前的城鄉分離階段。第二個階段是改革開放以后至今,逐漸打破城鄉二元化,走向城鄉融合的發展階段,尤其是2017年在我們的“十九大”報告里面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實現鄉村振興,就必須要扭轉城鄉發展關系,這也是城鄉發展思維發生的重大轉變。同時“十九大”報告里面也提出當前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與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也就是說雖然我國的城鎮化率已經超過58%,到了一個重要拐點,經濟發展正在步入中等發達國家行列,但是城鄉發展差距擴大的矛盾,還是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因此“十九大”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二)鄉村振興
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下,《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重塑城鄉關系,完善城鄉融合。鄉村規劃對于鄉村地區可持續發展和三農問題所進行的公共干預,體現的是社會對于鄉村發展的價值取向,也是鄉村規劃它所存在的意義。對于區域鄉村振興規劃,它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面所產生,它屬于中觀層面的規劃。這個規劃對鄉村有比較重要的引導和管控作用,特別是在鄉村發展方向,規模、邊界、格局,以及鄉村內外協調、特色塑造以及保護和發展等方面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鄉村風貌引導管控對于鄉村保護與發展也有非常關鍵的作用,比如村莊建設,鄉村特色遺存,自然約束村莊規模、形態,人與自然生態的和諧以及鄉村文明的物質空間載體。
(三)鄉村風貌現狀問題
當今由于受到工業化和城鎮化沖擊的背景下,現在的鄉村風貌有非常多問題,比如自然環境遭受破壞,建筑風貌雜亂,地域特色缺失,公共空間的城市化、人工化,以及老齡化、空心化,傳統社會文化缺失,包括村子里留守兒童的問題等,都屬于鄉村風貌所研究的范疇當中。
除此之外,對于西南地區,由于城鄉關系發展存在地區性差異,還有很多鄉村,在發展上還有其它問題,比如鄉村處于和城市有一定聯系,但是位于景區,景區又屬于國家主體功能區,生態保護區的范疇,可能還有多個少數民族共存的情況。對于這種村,它的鄉村風貌又如何進行引導和管控也是需要和大家一起來思考的問題。
2、鄉村風貌的概念界定與要素構成
下面進入第二部分,講一下對于鄉村風貌的概念界定和要素構成。
(一)“風貌”的概念界定
風貌的概念界定,在很多的詞典和詞海里面風貌主要是指風采、容貌。在百度詞條里面主要是泛指一個地方的人文特征和地質風貌。因此就鄉村風貌而言,“風”代表隱形的社會文化習俗,“貌”代表外在顯性的物質空間特征,“風貌”指通過外在物質層面的空間環境和內在文化所表現出來的地域特色形象。
(二)鄉村風貌與城市風貌、鄉村景觀的概念比較
鄉村風貌和城市風貌比較,鄉村風貌的自然生態特征和地域文化特征的屬性更顯著,因為它的體量小,社會結構穩定,同時沒有受大規模的人口、建設的沖擊,這是它和城市風貌最大的區別。
城市風貌和鄉村景觀也存在差異,除了自然和人工等物質空間特征之外,它其實還包括了傳統文化、生活習慣,風土人情等非物質要素。鄉村景觀更偏向于自然和人工的物質空間特征,而鄉村風貌,從概念界定里面能夠看出它更多的還包括傳統文化、生活習慣和風土人情這樣的非物質要素。
(三)特定地域的鄉村風貌
同樣是鄉村風貌,但是在不同地區,不同地域,它的鄉村風貌也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大家可以看到這個是安徽宏村的鄉村風貌,下面是貴州黔東南西江苗寨的鄉村風貌。由于它們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地理環境,不同的文化背景,所產生的或者說所顯現出來的鄉村風貌,也是完全不一樣的。
(四)鄉村風貌的要素構成
對于鄉村風貌的要素構成,其實有很多學者都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主要參考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鄉村風貌要素與分類研究課題組里面對于鄉村風貌要素構成的內容,主要分為物質空間層面和社會人文層面。
物質空間層面又分為點、線、面,面是指田園環境,包括地形地貌、山水林田等自然環境、村莊格局。線是指沿線景觀,包括沿路、沿河界面及界面上的要素、街巷空間形態。點主要是指建筑風貌和公共空間,建筑風貌包括建筑單體、院落,公共空間包括村(水)口、巷道、場地、鄉土構筑、綠化、水體等。
社會人文層面分為社會文化要素、人文文化要素和鄰里交往要素,社會文化要素包括語言、美食、服飾、手工藝、節慶活動、祭祀禮儀等;人文文化要素包括詩詞、繪畫、戲曲、傳說、名人、文化記憶、傳說等;鄰里交往要素包括鄰里交往、社會活動、精神面貌、倫理道德、村規民約等。
3龍宮鎮鄉村風貌管控引導
(一)龍宮鎮概況
龍宮鎮位于安順市,距安順市西秀區16公里,距離黃果樹風景名勝區30公里,距離省會貴陽市116公里,溶蝕、侵蝕地貌并存,以溶蝕地貌為主,形成奇特的水旱溶洞、暗河瀑布、洼地旋塘、峰巒石林等喀斯特景物景觀。該鎮同時又是國家AAAAA級風景區——龍宮風景名勝區的所在地。全鎮主要由一個居委會和十二個行政村組成,人口主要居住著布依族、苗族、漢族等民族,少數民族占到總人口的41%左右。
(二)龍宮鎮現狀風貌要素構成
首先分析龍宮鎮物質空間層面的田園環境:
第一,它的地形地貌,北邊是屬于平地,中部是盆地,南部是洼地,整個空間呈帶型
第二,山水田園格局方面,偏向北部的主要是河谷田園風光,分布在比較開闊的河谷及河灣地帶。中部主要有峰叢洼地田園風光,分布在喀斯特的峰叢之間的洼地中。南部主要有峰林田園風光,分布在喀斯特峰叢之間的谷地和山地。
第三,從村落布局形態來看,有兩種比較有特征的主要布局形態。一個是依山而建,團簇而居,主要分布在北部。另一個是谷底而建,沿路而居,就是根據它的地形地貌的特征所形成的,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
其次分析物質空間層面的街道空間形態,主要也有兩種形式,即樹枝狀和條紋狀。這兩種形式也因地形特征、所分布的地區不同而發生變化,比如說樹枝狀的街道空間形態,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形較平坦的村莊。而條紋狀的街道空間形態主要常見于地形高差比較大的山地村莊,主要在龍宮鎮的中部和南部。
然后分析物質空間層面的的建筑風貌,這是龍宮鎮比較核心,比較有特點的地方。在這個區域里面,它有兩種比較有代表的建筑類型:
第一種是屯堡建筑,是明朝漢族人口從江淮遷移到貴州黔中地區形成,繼承了江淮漢式合院式民居,多為三合院、四合院或是它們的縱橫向組合而成的合院式建筑。屯堡建筑主要采用當地石材,以代替磚、瓦、部分木料部件,再以傳統的木結構體系支撐。
第二種是布依族建筑,主要材料也是以石材為主,但是布局形式和屯堡有很大的區別。因受地形限制,房屋大多依山而建,有的是半邊樓(前半部正面看是樓,后半部背面看是平方)式或平房式的石板房;一般為3開間,房子的布局,中間較大的是堂屋,堂屋正中設有神龕供奉祖先,左右兩側分隔成灶房、寢室、客房;房屋冬暖夏涼,防潮防火,風雨不透,采光較差。從布依族建筑風貌的組成要素里面,可以推導出布依族的建筑風貌主要有這些形式,從它的聚居建筑形式和它的細部要素。
最后分析物質空間層面的公共空間,主要存在于街道的轉彎處等等,還包括屯堡體系中的院落空間。
上面是第一個方面,關于龍宮鎮的物質文化方面。第二個方面從它的社會文化層面來分析。
首先分析它的社會文化,整個龍宮鎮所居住的民族非常多。北部主要居住著被稱為“屯堡人”的漢族,南部主要是布依族。中部有漢族,苗族、布依族等多個民族,還有一種叫做“南龍人”的漢族。因此整個區域里,社會文化非常豐富。各個民族各具文化特征,他們的風俗習慣,節慶,還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各具特色。比如布依族的美食、服飾,屯堡漢族的服飾、手工藝、節慶活動也豐富多彩等等。其實社會文化層面的很多內容其實都是以物質空間為載體,以特色建筑為中心來承載它們。
(三)現狀問題分析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到目前來說,龍宮鎮的現狀風貌問題,主要有四個方面:
第一,忽視山水田園與村落的結合。大部分村莊的布局發展逐漸沿道路呈帶狀分布,不僅破壞了原有的形態格局,還出現了建設無序的現象;為了村莊建設,大面積開挖山體而推平建設,破壞了周邊的山水風貌。
第二,村莊特色缺失,自我認同感缺乏。近年來新建房屋較多,但村民對傳統建筑的傳承與保護意識不強,新建農宅因追求現代感而盲目建設各種各樣的“小洋房”,導致房屋的建筑風格不統一,建筑質量和建筑高度參差不齊,建筑形式缺乏美感,與周邊環境協調相對較差,普遍存在盲目性和隨意性,有些村民缺乏自我認同感,認為玻璃、水泥才是現代、新潮的象征,卻忽視了田野、山林的自然之美,使村莊失去了原有的親切感和自然韻味,也暴露出村民對傳統文化自信的缺乏。
第三,公共空間的城市化布置。公共廣場的布置越來越趨向城市化,忽視了傳統的內部空間功能,廣場內的設施布置風格與鄉村風貌也極不協調。
第四,環境意識淡薄,人居環境較差。大部分村莊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排水為道路兩側明溝排水,缺乏相應的污水處理設施;村民的環保意識較差,生活垃圾隨意傾倒,畜棚、旱廁、柴草間也比較隨意搭建等,都嚴重的影響了村容的整潔。
(四)風貌特征要素與管控措施分析
在做這樣探討的情況之下,我們就形成了這樣一個多要素成因下的風貌管控引導策略。首先通過分析和提煉,依據鎮域的物質空間、社會人文等特征,對龍宮鎮整體村莊風貌分區進行劃分,主要劃為三個風貌控制區:屯堡文化風貌片區、喀斯特地質與龍文化風貌片區、山地布依風情風貌片區。然后在各個區域,對其建筑風格,文化保護,山水特色,以及田園風光都有相應的規劃指引。具體來說,對它的風貌區,特別在建筑上提出具體的管控和引導措施,比如對它的傳統風貌建筑,一般建筑,新建建筑的色彩、材料、形態等等方面提出要求。
對于鄉村風貌的管控,第一,需要有頂層設計,完善國家對于風貌的法規技術體系;第二,需要對村莊分類引導,比如說鄉村振興規劃里面,對不同類別的鄉村分門別類地進行引導。要明確目標;第三,需要分區引導,特別是對于特殊地區的風貌管控,應該怎么進行準確定位。第四,村民參與,共同締造。在風貌的管控和實施的過程中,不只需要自上而下,還需要自下而上,要以村民為主體,來共同締造。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城市規劃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