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行、住建部、財政部共同決定,自今年2月21日起,將職工住房公積金賬戶存款利率,由現行按照歸集時間執行活期和3個月存款基準利率,調整為統一按一年期定期存款基準利率執行。如果說這是解決樓市當前問題的最新藥方,那么春節前發布的《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則更像是一套“系統性解決方案”。專家指出,中國房地產發展的瓶頸在于供需失衡、區域失衡等結構性矛盾,未來的新型城鎮化不僅是讓農民形式上“進城”,更是讓人們切實享受到高質量的城市生活。
【 “雙高”并存制約發展 】
“在近期相關政策的帶動下,部分經濟發展較好、產業基礎扎實、人口凈流入的城市,房地產市場開始出現明顯回暖勢頭。但仍有一些地區早期出讓的建設用地量過大,無力紓解高庫存。政策本身對這些城市的房地產市場提振效果較弱,樓市仍處于下降通道中。”亞豪機構市場總監郭毅對樓市分化格局的描述,代表了很多業內人士的判斷。
一邊是“高房價”的火焰,一邊是“高庫存”的冰山。中國指數研究院最近發布的百城房價指數顯示,2016年1月份全國60個城市房價環比上漲、39個下跌、1個持平,盡管環比下跌城市的數量有所減少,但跌幅超過1%的城市數量則有所擴大。相比之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武漢、杭州等熱點城市的上漲態勢卻并無太大變化。
上海財經大學中國公共財政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小川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樓市“雙高”并存讓一線城市的房產持續升值、三四線居民則資產縮水,不同群體貧富差距加大的同時,各種要素進一步向大城市聚集;另一方面,特大城市與廣大中小城鎮和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也在短期內有所增大。與此同時,由于各級政府財力仍受制于土地出讓收入,“雙高”并存在客觀上也會加大不同地方政府的財力差距,進而影響一些職能的發揮。
【 更多城市需練“內功” 】
那么,這種巨大的差距應該如何縮小呢?
《意見》提供了不少有益的思路。例如,在政策制度上,要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并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權利,同時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再如,在區域布局上,則要提升縣城和重點鎮基礎設施水平,開展特大鎮功能設置試點,培育發展一批中小城市,同時大力推動形成東北地區、中原地區、長江中游、成渝地區、關中平原等城市群。
值得關注的是,《意見》還格外重視城鎮化“質量”對非城鎮人口的吸引力,針對加快城鎮棚戶區、城中村和危房改造、城市綜合交通網絡建設、城市地下管網改造工程、海綿城市及智慧城市建設、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等方面如何練好“內功”均提出了具體方案,以期讓市民在一線城市之外也能享受到優質的城市生活。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看來,這些政策為“十三五”期間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作出全面部署,也表明了相關工作亟待加強。他認為,為了讓人們生活、工作環境提高進而更好地發揮才能,無論城市硬件的建設還是城市產業化發展水平都需要同步提高,這樣一個聯動過程所帶來的各個方面需求增長也將非常大。
【 護航經濟轉型升級 】
“需要看到,我們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本意并不在于救樓市,也不應該為部分開發商盲目決策的市場行為買單,而是政府做好自己的事,即為更多人、更多地區提供更均等、更優質的公共服務。這些事情無論有沒有樓市庫存,政府都會做。”劉小川表示,當前中小城市庫存的確很大,其住房空置本質上是一種資源浪費。因此,中小城市只有在教育、醫療、養老、社會和自然環境等方面全面提升,才能聚集人氣,讓更多不愿忍受大城市“高門檻”的人才在市場規律的作用下前來定居。
公共服務補短板,投資質量亦提升。資料顯示,盡管我國城鎮化率已從1978年的17.92%提升到如今的56.1%,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這一水平還明顯偏低。所以,也有不少分析人士據此指出,新型城鎮化過程中所衍生的學校、醫院、交通、地下管網、文化設施等投資需求將在客觀上對當前經濟形成一種強大的正面推動力,不僅為經濟升級、提質換擋、區域均衡發展等等贏得更充裕的時間和空間,而且將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年02月19日第02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