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國土資源部原副部長胡存智說,建設用地總量的“雙控”,其實有利于新型城鎮化的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統戰部原副秘書長張獻生建議,新型城鎮化建設首先要解決建設城和鎮的結構和比例問題,“比如要建設多少小城鎮、要重點建設哪些小城鎮,都需要統籌考慮和設計”。
“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是國務院在2016年要重點做好的工作之一。在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上,政協委員們對新型城鎮化建設建言獻策、針對熱點問題回應社會關切。張獻生委員建議,小城鎮發展在城鎮化過程中的作用,要做好大城市和小城鎮的布局和比例規劃,實現城市和特色鎮的結合。胡存智委員說,對建設用地總量的控制有利于促進新型城鎮化的發展。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國最大的內需潛力和發展動能所在。根據《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的預測,2020年中國城鎮化率將達到60%左右。專家認為,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帶來的環境資源惡化、產業升級緩慢、“城市病”爆發等問題不容小覷。
在談到推進新型城鎮化問題時,全國政協委員、中央統戰部原副秘書長張獻生說,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城和鎮不平衡發展”的問題已經有所顯現。部分鄉鎮和農村由于勞動力流出而快速衰弱,與此同時,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導致城市住房、交通等壓力過大,顯現“城市病”。他認為,鄉鎮的衰弱一定程度上反應了農村的衰弱,“如果城鎮建設不好,那壓力都到城市中了,讓城鄉差距進一步拉大”。
張獻生建議,新型城鎮化建設首先要解決建設城和鎮的結構和比例問題,“比如要建設多少小城鎮、要重點建設哪些小城鎮,都需要統籌考慮和設計”。他認為,把城鎮建設起來,可以解決農民就地城市化的問題,既能減輕城市壓力,又能讓農民低成本、就地就近成為市民,從而真正縮小城鄉的差距。
“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提到要防治城市病,逐年減少建設用地增量,實施總量和強度的“雙控制”。有人擔心,減少建設用地增量將會影響新型城鎮化進程。全國政協委員、國土資源部原副部長胡存智說,建設用地總量的“雙控”,對于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其實是有利的。在新型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從宏觀角度有利于形成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的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同時在具體發展中,對城鎮化的發展,通過劃定“三條紅線”——基本農田紅線、城市擴展邊界、生態紅線,來優化城市的發展格局,防止“攤大餅”的發展,有利于改善城市的人居環境,從而防止“城市病”。
胡存智說,建筑用地總量的控制還有利于人的城鎮化。在新型城鎮化發展中可以落實人、錢、地掛鉤政策,實現這個機制,使城市規模發展和人口同步發展,提高城市的集聚效益和經濟發展的節奏程度,從而促進新城鎮更好地發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大眾網北京3月7日(記者 盛堃)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