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大潮和新農村建設中傳統村落的保護和傳承
中國社會在現代化進程中快速變化和發展,廣大農村從經濟結構到社會結構也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一方面,農業在整個國民經濟總量中的比例明顯下降,但地位依然十分重要;另一方面,大量農民己進入城鎮,城鎮化趨向十分強勁,但新農村建設依然是迫切的現實需求和未來布局。不管時代怎樣發展,三農必然依然存在。三農問題,既有發展的問題,也有保護和傳承的問題。在城鎮化大潮和新農村建設中,如何做好傳統村落的保護和傳承,在現代生活中發現、融合傳統村落的美學價值,并使之綻發出新的生命活力,十分迫切并重要。一,傳統村落是歷史形成的,蘊含豐富的歷史文化和美學價值。
中國的農耕文化悠久且燦爛,有著幾千年的歷史,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勞動和生活中,形成豐富多彩、精妙絕倫的傳統村落。2012年,住房城鄉建設部等國家部門開始公布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截止到2014年年底,公布的中國傳統村落數量已達到2555個。
由于歷史原因,農村文化一直在中國的歷史文化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是由于傳統儒道文化的影響,耕讀傳家一直是中國歷史文化中很多知識分子所推崇的生存方式,加上古代科舉制度,創造了從耕讀一步登入仕途的機會,農村成為仕的主要來源地。所以,一大批文化精英生活在農村,并隨時為進入仕途作著充分的準備。這種現象,促進古代農村教育和文化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相對來說是高水平高要求的,而且是全面的,比如琴棋書畫,農村文化中的美學水平相應也是比較高的。二是農村經濟與農村文化的結合。一批入仕的人,或家留農村,或退仕回鄉,這些人自然占據了農村經濟的優勢。同時,另一批在經濟上有實力的人士也送后代上學,以園入仕之夢。這就形成農村經濟實力更多掌握在知識分子手中,從而形成了對農村各個方面,比如村落建設上的實際控制力。三是在農村,歷史上,儒道釋文化是共存發展。中國傳統的陰陽縱橫哲學一直保持著巨大的生命力,“天人合一”的理念,一直占據著重要位置,這種理念表現在村落建設中,達到了人和自然和諧的較高的高度。四是勞動人民的創造與農村文化的結合,由于大批知識精英存在于農村,也就促進了一大批能工巧匠的成長,這些創造,使農村文化更加豐富多彩而且直接化為實際效果,比如村落建設。
傳統村落蘊含豐富的歷史文化和美學價值,也充溢煥發青春和融入發展的內在動力和無限魅力。
一是難以割舍的歷史情結。中國整體進入工業化、現代化也還只幾十年時間,大多家庭與農村還有著這樣那樣的聯系,在歷史情結上,中國社會對載負著農耕文明的傳統村落有著深厚的情感。歷史必然包含著傳承,在精神脈絡上,所有的民族都十分重視保護自己的靈魂之根。即使我們現在正在走入現代社會,傳統文化仍然在很多方面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有可循之根。傳統村落聚集了許多傳統文化的精華,不僅有發展過程的痕跡,也有凝積為各方面的經典,更有繼續存在的可觀的生命力,讓人感到溫暖親切。保護傳統村落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中國人的共識。著名作家馮驥才說過自己參加保護傳統村落的經歷:開始只覺得這些東西被破壞了可惜,深入進去,發現它的本身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我們今天仍離不開的根。
比如,臨海市東塍鎮嶺根村全村三面環山,村內以兩水分界,以南北定向分外王、下店、上新屋、里王四個自然村形成嶺根整體。該村歷來是文化之地,全村以王姓為主,耕讀傳家,好學奮進,古今以來,人才輩出。歷史名人如始祖太寶公北宋天圣二年進士,五世祖之望公,二十三祖世芳公等。近代以來,嶺根王氏后裔出現了不少可歌可泣的杰出人才,為中華民族爭光。如王文慶、王萼、王素常、王綸等。
二是城鎮化大潮中的家園座標。城鎮化是一種社會發展趨勢,這是歷史潮流。但怎樣發展城鎮化,還面臨許多具體的問題。比如,城鎮化就面臨居住者家園感的問題。多度的競爭和流動,更容易讓人感覺到只是這個城鎮的過客,而不是主人,不會有記得住的鄉愁。當然,這里面存在的因素很多。傳統村落的存在本身,就是對城鎮化的一個善意提醒。從更深的意義上,傳統村落的家園意識,在各個方面,都能為城鎮化提供座標。怎樣讓居住者在安居樂業中找到過去的根和將來的夢想,在碧水藍天中享受和自然的和諧,在生存中找到一定的美學價值,并在物質的傳承中往往融入更為深刻的精神,從而在物質家園之外變成居住者的精神家園。傳統村落的發展歷史,有很多值得借鑒的東西。保護好傳統村落,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
三是永恒的藝術經典和美學價值。傳統村落是歷史文化的濃縮,更多一方風土人情的精練,經一代代農村文化精英、能工巧匠的創造和投入,往往具備極高的藝術水平和美學價值。城建部副部長仇保興說:“傳統村落是民族的寶貴遺產,也是不可再生的、潛在的旅游資源。傳統村落體現著當地的傳統文化、建筑藝術和村鎮空間格局,反映著村落與周邊自然環境的和諧關系。可以說,每一座蘊含傳統文化的村落,都是活著的文化遺產,體現了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精髓和空間記憶。”傳統村落的內涵,體現在整體布局、建筑工藝和村民日常生活如禮儀服飾、節日習俗上,經過歷史的錘煉,往往就超是藝術經典,富含美學價值。保護這些傳統村落不可重生資源,己不能簡單用價值來衡量,顯得十分迫切而重要。
比如,臨海市匯溪鎮孔丘村,位于臨海東北羊巖山北麓,山清水秀景色如畫,境內奇山異石,幽谷碧水,梯田層層錯進。孔丘村整體風貌基本保持了清至民國時期的建筑特征,全部傳統建筑占村莊建筑的比例達85%,可見有著“臨海東鄉文化第一村”美譽的孔丘村當年的繁華。該村不僅傳統建筑連片成群,而且依山依水而建,石砌、木雕、灰塑工藝精致,用材講究,凝聚歷代能工巧匠的聰明智慧,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體現了臺州民居精巧典雅、粉墻黛瓦、色彩淡爽的獨特魅力。
二、從傳統村落保護的整體性和持久性入手,尋找科學之策。
目前,保護傳統村落的重要性和價值意義己經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重視。住房城鄉建設部 、文化部 、財政部關于公布了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村落名單并制定相應的政策。很多地方政府積極性也很高,出臺了不少保護和獎勵、扶持政策。不少民間人士積極參預,保護傳統村落的聲勢和力量明顯加強,不少地方己開始取得一定成效。許多傳統村落的群眾也開始從保護和利用中得益,積極性也更高。
在這種態勢下,傳統村落保護的主體,更多應適時從外在轉向內在,內外并重,使傳統村落不僅受到很好的保護,更和現代生活相融合,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相結合,煥發出嶄新的生機。
一是要重視重接文化之脈,讓農村文化復活。傳統村落是重要的文化遺產,方方面面都連著精神文化的脈絡與根系。當前,農村許多年輕人大多選擇外出,一批文化知識精英通過讀大學直接離開農村,而大量受過教育的年輕人也選擇外出創業打工而不同程度的離開農村,這就在客觀上造成農村文化傳承和光大的困難,農村文化面臨脈絡萎縮甚至中斷之憂。重接農村文化之脈,關鍵還在于人。一方面,在城鎮化大潮的同時,三農不是弱化,而應是更特色更專業。留在農村,建設新三農,完全可以是一部分農村青年的選擇,包括一些接受過高等教育的農村出身的青年,走向規模化、現代化的農業產業,本身就需要一定的文化科學知識。而這些青年在創造了一定物質財富的同時,更應承擔起農村文化的傳承和光大。傳統村落,更應推祟并形成一種新“耕讀傳家”的生活方式,農村的文化精英完全可以和城鎮的同等,參與社會的方方面面。而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文化追求可以更加遠離功利,回歸本真,也就更宜承接上傳統村落的文化之脈,充滿活力。另一方面,傳統村落的歷史文化和美學價值,還有它常有的優良山水環境,對城鎮的一些文化精英,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傳統村落如何借用這部分優勢,使之從“三下鄉”變成更長久地接入農村文化之脈,完全是一項值得研究的事。當前政策上可能有些界限一時難以改變,但充許打開的門還是很有空間的,比如租房長住。傳統村落如果能吸引這一批文化新鮮血液的充實,就會更加活力無限。
二是發展農村經濟,注入農村文化的生命力。由于各種因素,不少傳統村落經濟還相對比較落后。發展農村經濟,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同樣十分重要。當然,這種發展的前提,必須是保護好傳統村落的原有格局和基本風貌。比較普遍的是發展旅游,成效比較快,受益面也較大。同時,發展生態農業,發展一村一品,也完全可以和旅游結合起來。而現在的互聯網加的形式,也可以讓一些傳統村落中的特色農產品走向世界,反過來又擴大了傳統村落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當前,保健養老也是一項新興產業,改善一定的服務設施,傳統村落對吸引一批富裕人士長期租住也是一項發展門路。總之,只有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村落經濟重新繁榮,群眾對保護傳統村落的積極性才會越來越高,才會避免傳統村落的自然衰落。
三是在保護過程中培養出一批“土專家”和能工巧匠。傳統村落的硬件很多體現在村落布局和建筑上,往往年代久遠,失修毀壞現象越來越嚴重。要做好傳統村落的正常的修繕和合理的改造,急需一支合格的隊伍。有關部門在提供傳統村落保護制度保證的同時,也應加強對這支隊伍的培養和管理,在工藝、材料、整體風格、質量保證等方面,努力做到接得上,管的了,不走調,最大限度保證傳統村落建筑的可延續性和可使用性。
三、傳統村落保護需解決的幾對矛盾。
近年來,各地對傳統村落保護工作越來越重視,進行了不少探索實踐,也取得一定的經驗教訓。如何在城鎮化的大潮中,在新農村建設中,做好傳統村落的保護和傳承,面臨許多具體的矛盾。必須通過唯物辯證法和歷史辨證法的方法論,去面對矛盾,研究問題,找出科學的度。
一是要處理好傳統村落與生態農業、自然環境的血肉聯系,整體保護。從大多數傳統村落看,村落可能擁有一定的集鎮功能,但更多的直接聯系還是農業,村落與農業的關系是真正的血肉相連,氣同魄共。傳統村落保護不能將村落與農業分割開來,而應細心呵護之間的關聯。很多傳統村落的建筑結構、生活習俗、風土人情都與滋養它的當地農業生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且十分生動也十分經典。要與當前倡導的生態農業結合起來,作為傳統村落保護的有機部分。現在,一些傳統村落的開發已從旅游、農家樂,逐步發展到生態農業體驗等,傳統村落的生態農業發展更顯優勢,既保存了原有韻味,又富有新的吸引力,拓展了發展空間。比如,北京市門頭溝的核桃,云南的哈尼梯田、廣西的龍勝梯田,浙江的仙居、婺源的油菜花,浙江臨海白水洋的桃花,都與當地的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相互促進、結合,效果也更加突出。同時,大多數的傳統村落主要是人居功能,與自然環境的聯系也十分緊密,建筑與山水環境己渾為一體,生活與自然風光己密不可分。傳統村落保護,更要與保護自然環境相結合,整體規劃,相輔相成。自然環境保護得好,更可成為傳統村落的亮點、美點,為傳統村落增色添彩。比如,福建周寧浦源村中的鯉魚溪,源于海拔1448米的紫云山麓,匯數十條山澗清泉奔流而下,穿村緩流而過。由于自然環境保護得好,溪水清澈,長年生存著七、八千尾彩色斑斕的大鯉魚,以鯉魚溪而遠近聞名。又比如安徽宏村,整個村依山伴水而建,村后以青山為屏障,八九百年前的建村者便有先建水系后依水系而建村的前瞻,所以使它有了水一樣的靈性,被譽為“畫中的村莊”。要科學地將傳統村落與生態農業、自然環境整體保護,這樣,才能象水有源可依,木有根可長,傳統村落才能傳承和光大。
二是要處理好傳統村落保護和商業開發的關系,既要保護整體布局和現存結構,更要精心呵護它的神韻和精神脈絡,又要通過一定的開發利用讓當地鄉村和群眾得到實惠,富裕起來。這確實是非常重要又得具體對待的事情。當前,中國的社會發展很快,旅游休閑已進入大眾的正常生活,傳統村落的旅游休閑價值自然引起社會資本的興趣。同時,傳統村落自身也有發展經濟的強烈愿望。傳統村落開展一定的商業開發無可厚非,也確有必要。問題的關鍵就是把握好度。這個度把握不好,就易出問題。比如,山西太谷縣城南的武家花園原有7所大宅院,各式街門、院門、腰墻門、過道門20多座,亭臺樓榭等房間共200多間,曾是太谷縣少有的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然而,這樣一處集中體現我國古代“晉”地風貌的建筑群,今年卻被縣里列為城市片區改造重點工程,讓道開發商,慘遭強拆,毀于一旦,從此不可再生。針對這一問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在2014年出臺的《關于切實加強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將對保護對象實行掛牌保護,嚴禁拆并中國傳統村落,反對整村開發和過度商業化,加強村落活態保護,要讓傳統村落“見人、見物、見生活”。根據相關政策要求,保護傳統村落不得逾越的“紅線”包括:保持建筑、村落以及周邊環境的整體空間形態和內在關系,避免“插花”混建和新舊村不協調;注重村落歷史的完整性,防止盲目塑造特定時期的風貌;注重文化遺產存在的真實性,杜絕無中生有、照搬抄襲;注重文化遺產形態的真實性,避免填塘、拉直道路等改變歷史格局和風貌的行為,禁止沒有依據的重建和仿制;注重村民生產生活的真實性,嚴禁以保護利用為由將村民全部遷出。應該說,這些制度的制訂出臺十分及時,也很有指導意義。傳統村落在引入社會資本進行商業開發中,一定要堅持用這些底線制壓住開發商推倒重來、成片盲目拆舊建新、拆真建假的短視和沖動,牢記“不可再生”的珍貴性和歷史文化的價值不可隨意觸碰,做到政府有制度,鄉村認真管,村民意識強,徹底守住底線。到商業化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甚至可以作出限制客流,精化食宿等舉措,把保護列在前面,把“原汁原味”貫穿始終,讓傳統村落生活之源不竭,文化之脈不斷。
三是融入現代生活的度。享受現代化的生活,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基本權利,傳統村落的群眾也完全擁有這個權利。傳統村落保護,必須處理好融入現代生活的問題。應分不同層次,以既保護好傳統村落,又能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又能提高村民生產生活品質,為一個科學的度。在人居環境上,傳統村落的歷史文化和美學價值本來就很多體現在村落布局和具體的建筑中,而村民希望改善生活環境的需求也十分強烈,這個矛盾能統一嗎?很多成功的經驗告訴我們,通過宣傳教育讓村民認識這些祖宗留下的遺產的價值,同時通過科學的開發利用讓村民不斷獲得實際的利益,在這基礎上協調保護和改善的矛盾,往往比較順利。比如,強調傳統民居等建筑形態上不要動,但內部可以完善生活功能;比如,對外聯結的交通要暢通,但與村落渾為一體的古橋、古道應加以保護,一些村在村口設停車場,自覺禁止汽車入村,說明保護己經成為村民的主動;比如,一些供水、供電、通訊、污水處理等設施,有經濟實力了,可全面入地管道化,暫時沒經濟實力的,一步一步解決,但不能把臨時性變成破壞性,毀壞原有布局或建筑。在提高村民生產生活品質上,要將現代生活與傳統民俗有機結合。比如,現代服務要逐步跟上,但在店面、設施整體風格上要有一定的協調統一,當商業服務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也應在數量和質量上進行一定的控制;比如,在生活現代化的同時,可將民俗融入一種生活態度和精神需要,把堅持變為享受。傳統村落延續上千年幾百年,一定有著其宜居的某方面獨特優勢,故土根深,生活又同樣能享受現代化,這是將吸引一部分傳統村落下一代回歸的關健,而這種安居樂業才是傳統村落保護和傳承的最大內生力,傳統村落的保護和傳承也只能在人居中獲得更大的活力,走向更高層次。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