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測度空間、以新解構思維,對農業農村進行觀察與認識,考量的著力點兒不同,應加以區分。
對農業農村不同視野下的認識:在農村“微觀層面”視角,包括土壤結構退化后的整治,農田的水利、電力、路網、倉儲、田間路、行道樹、田間污染物收儲等公共性末端基礎設施的完備性建設,在農村農民的交通、通訊、娛樂、養老、小診所、農民職業教育等設施建設,幼兒園、小學等教育設施的建設,農村小微企業的環境治理及生存問題,農民的組織化建設問題,農技推廣問題等;在城鄉、區域“局域層面”視角,包括城市與農村的產業價值鏈分工問題,分工造成產業單一風險化解、保險、逆向補償制度建設,城鄉環境維護補償問題,城鄉交通、網絡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問題,城鄉有型市場、電商梯度建設問題,城鄉人口流動中的中轉、輔導、培訓問題,對農民工權益保護、法律援助問題等;全國“宏觀層面”視角,包括普適性制度供給,土地產權衍生品創新制度,財政助力,普惠性金融政策,農業農村風險投資本基礎設施建設,農業企業產業孵化器制度,價格體系建設,農業技術研究、智庫建設等;國際更大測度空間觀察,包括國際大農業合作,農業金融國際合作,農業對外承包,農業技術跨境輸出入,農業品貿易談判,貿易規則制定輸出,農產品貿易壁壘、技術壁壘的合理設定等。
在這種結構化思維下,推動鄉村振興,更易取得實效。傳統的工業化、城市化,會發生人口的聚集。這是一個經濟規律,不以產業政策的導向而發生根本改變。目前,我國仍處于傳統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中。這一趨勢,是呈現中心化聚集特征的。但是,隨著互聯網、物聯網、移動互聯等信息基礎設施的不斷發展,會改變傳傳統城市化、工業化為依托的產業分布樣式,產生整個經濟的“去中心化”效應。在這兩個效應的對沖與融合下,使得鄉村發展呈現新的特征,鄉村與城市表現為“融合的、互通的、集群化的”,鄉村振興的戰略必須適應這種規律性變化。
在這一大的格局下,也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新視野、新路徑、新動力,農村村落布局形態和農業經濟業態都由此發生重大變化,“三農”的服務化隨之出現,使一部分人留在農村、進入農村,在互聯網、物聯網的支撐下、調整下,從事具有分布式特征生產活動,包括:依托鄉土要素的食品加工、特色生產,發揮鄉土優勢的休閑旅游、農業文化旅游,土地三權分置流轉下的規模化大農業生產以及技術性農業生產、設備維護等。
在鄉村振興成為一種共識并實化為產業政策的情況下,政策的選擇要有針對性、實效性、貼近性,一定要引起各個層面的注意:農村人口向城市聚集是一個時期的大趨勢,同時,“三農”投資人、小眾化特定人口、大眾化城市旅游人口向農村流動也會持續進行,人口,從農村向城市流動與從城市向農村流動,會雙向進行。
轉移農業人口,是多贏的。一方面,既為工業、服務業提供新勞動力,又為轉移農民增加收入;另一方面,降低農業承載農民就業的壓力,減少農民在農業上的無效率就業,促進專業、技術農業工人隊伍的形成,從而提高我國農業的綜合競爭力。
總之,我們推進鄉村振興,一定要根據“三農”發展中的特點和規律,預先科學規劃,進行適應性建設,確保真正完成鄉村振興這一重大進程,通過城市與農村人口的雙向選擇雙向流動,優化了人力資源配置,使我國的產業結構更趨協調、比例更趨合理,推動我國經濟體的進一步現代化。
(作者單位:河北省聯宇集團公司)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