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張孝德:解決城鄉融合發展最關鍵的制度,是“告老還鄉”的退休制度

[ 作者:張孝德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2-07-25 錄入:朱燁 ]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

中國有14億人口,3萬多個鄉鎮、60多萬個村民委員會、317萬個自然村、5億多農民。

過去四十多年間,中國用工業化、城鎮化減少了近3億農民,到2020年終于實現了普遍脫貧,全面小康。

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2020年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的重要論述,并指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

2021年2月25日,國家鄉村振興局正式掛牌成立,中國鄉村發展迎來新的歷史起點。

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正式提出以來,至今已近5年。近5年來,中國鄉村呈現出怎樣的變遷?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的美麗鄉村?如何更好地發現鄉村發展與我們未來生活的關系?7月20日,中國記協在京舉辦“記者沙龍”,邀請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中國鄉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張孝德,圍繞“讀懂鄉村——鄉村的價值與未來”主題,與港澳臺媒體在京記者進行交流。


讀懂鄉村

“建設鄉村必須先讀懂鄉村,”作為一名來自農村、跟蹤研究鄉村生態文明建設20多年的學者,張孝德幾乎走過中國的所有地區的鄉村,但他也坦言,“鄉村振興已經搞了5年,這件事該怎么辦,按理說從上到下都應該很清楚,但據我個人了解,把鄉村這件事真正讀懂的不多。”

張孝德認為,各地對中央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缺乏系統思維,缺乏對鄉村振興本質的真正理解,“鄉村是中華文明之根,是中華文明基因的攜帶者。”如果說搞城市化,學習西方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西方文明稟賦就源于城市的文明,但如果搞美麗鄉村建設,許多地方也搬照西方鄉村樣子來做,就值得反思了,“中國鄉村與西方農村的區別是什么?”

張孝德表示,建設中國特色的美麗鄉村其實很簡單,不要瞎折騰、亂改造,應該使鄉村具有十足的中國味兒。首先,我們要知道什么是“美”。美是有等級的,而“美麗”是其中最低的等級,再往上分別是“美好”“美雅”“詩意”“禪意”,這些在中國古代鄉村的建設中均有所體現。

張孝德說,并不是說搞鄉村振興不能向西方學習,但不能死搬硬套地學,而對身邊的好東西卻視而不見。真正的中國特色美麗鄉村應該是承載歷史、傳承文化的。當然,如今我們可以用一些帶來便利和舒適的現代化產物來裝點鄉村的外在,但是尋找文化和美感則是更為本質的事情。

他表示,城市是人造出來的,而鄉村是長出來的,中國特色美麗鄉村的建設之路并不容易,因為我們需要先重新審視鄉村、讀懂鄉村。搞鄉村建設不能急于求成,要先讀、先聽、先看。

鄉賢回村

“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后,投資鄉村的火苗一下子躥了起來。企查查數據顯示,2018年“鄉村振興”相關企業一共新注冊了340家,同比增長了439.7%。2020年企業注冊量則達到1039家,同比增長了26.6%,在業存續企業排行榜中,山東、浙江分別以523家、382家企業高居排行榜前兩名。

在這個新賽道上,雖有些企業嶄露頭角,不過真正跑出來的其實寥寥無幾。

鄉村振興的最終標志是什么,大部分人一定會認為是產業興旺。因為鄉村有了產業就能帶動就業,進而村民就可以回鄉安居樂業,但張孝德不這么認為。

鄉村發展確實需要資本,鄉村土地資源也確實需要盤活,但目前關于鄉村振興的一系列政策中,背后都隱藏一個邏輯,就是想方設法為城市資本下鄉創造條件,把這件事過度放大,變成了重中之重,這是值得警惕和擔憂的問題。

談及鄉村未來的發展,張孝德表示,資本等只是鄉村振興中的輔助因素,而且必須在一系列約束機制作用下才能使用。鄉村文明全面復興最需要的,不是資本下鄉,而是鄉賢回家,讓鄉村和城市的人形成新的循環流動起來。

關于這一點,張孝德認為,可以借鑒古人的智慧。

在中國幾千年文明發展中,曾經建設了世界一流的城市和與城市同步繁榮發展的文明鄉村,其中解決城鄉融合發展的最關鍵的一個制度,就是“告老還鄉”的退休制度。

中國古人一生的生活軌跡,小的時候在鄉村讀書,青年到城市經商做官,到了老年“告老還鄉”。返回家鄉的人帶回了錢財、文化、經驗、人才,去滋養鄉村,這就形成了古代鄉村社會的一種自然運輸機制。

由于鄉村是一個以親情為紐帶的熟人社會,這樣以親情為紐帶的熟人社會,約束了告老還鄉者,做一個鄉賢成為必需的選擇,修路、修橋、辦教育、做公益事業,由此形成中國鄉村特有的以鄉賢為核心的鄉村治理模式。

正是這樣一個制度,非常好地解決了城市與鄉村之間的均衡發展、互動發展的問題。

“中國古人是有很多智慧的,在鄉村建設方面,我們不必刻意學習西方,踏踏實實與中華文明做對接就是最好的選擇。”張孝德表示。

他呼吁更多的人才能夠投身鄉村生態文明建設,“人來了,鄉村就活了”,張孝德相信,當前,大家都涌向城市,但是物極必反,在未來總有一天,人們會開始向鄉村社會回流。

兩岸融合

韓國通過新村運動,短短20年時間就實現了西方發達國家用時接近百年的農業現代化。日本亦通過鄉村振興,實現了鄉村城市化和城鄉一體化。中國和日韓同處東亞,三個國家在資源稟賦、農業特征和歷史文化等方面也都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日韓是中國推進鄉村振興時可借鑒的成功典范,也確有不少地方政府及學者對其展開了研究。

不過,相較于日韓,張孝德說,在鄉村建設方面,其實大陸可以更多借鑒臺灣的經驗,因為臺灣的鄉建開始得比較早,更接地氣、也更符合中華文化的大背景。

近年來,從產業培育到古厝活化,從文化創意到駐村鄉建,已經有不少在鄉村振興中見證兩岸融合發展的成功事例。

福建東山島的銅砵村,曾是兩岸有名的“寡婦村”,據載,1950年5月10日,國民黨軍隊在撤出大陸時,從東山島擄走4700多名壯丁,其中僅200多戶人的銅砵村就被擄去147人,給原本安靜的小漁村留下了91個“守活寡”的女人。該村對臺交流歷史悠久,祖地文史古跡眾多,地理位置優越,靠近東山島馬鑾灣景區,近來引進了臺灣“透南風”鄉建鄉創團隊入駐,開展“陪護式”設計服務,培育民宿、近海捕撈養殖等產業。2021年,銅砵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約56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6萬元,今年以來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又增長了33%左右。

福清市的南宵村是革命老區村,進入7月,南宵村臺商產業園內花果飄香,這里種植了鳳梨、火龍果、芭樂、檸檬等多種臺灣優質水果。產業園的落地正是南宵村招引臺灣團隊一起發展的成果。去年,南宵村盤活了西浦溪140畝土地,引入“臺灣鳳梨博士”黃來裕團隊,目前已種植了25畝金鉆鳳梨,還設有“鳳梨館”,游客可在這里將采摘到的鳳梨加工成鳳梨酥。產業園還配套有開心農場、燒烤、野炊等,年均增加村集體經營性收入30多萬元,帶動70多人就業,增加農民收入50萬元以上。

李佩珍是一名來自臺灣的規劃師,有10多年參與鄉村建設和社區營造的經驗。2014年,她隨團隊來到廈門海滄區東孚街道下轄的一個自然村——赤土社。赤土社常住人口800多人,以前發展落后,古厝年久失修,很多年輕人選擇外出打工。近年來,經過李佩珍的鼓勵和推動,一批80后、90后年輕人依托海峽城鄉發展基金會在赤土社成立“赤土工作站”,為村子量身定做“社區營造”項目。如今,赤土社的公益書院、陶藝館等產業風生水起,村容村貌也發生巨大變化,吸引了眾多年輕人回鄉創業

臺灣鄉建鄉創和大陸鄉村振興的交流與合作有著巨大的潛力和發展空間,但目前更多的是在民間體系,“將來應該在政府層面上進行推動,使民間行為上升到政府行為,這個非常重要,待疫情穩定之后,這個問題可以作為兩岸交流的一個重要方面,”張孝德建議。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專家委員、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鄉知鄉見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性高潮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在线观看AV中文字幕不卡 | 亚洲国产嫩草影院 | 日韩国际精品一区二区 | 久久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应用 | 亚洲精品在线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