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今年將建立貧困縣退出機制,明確貧困縣、貧困人口退出標準、退出程序,杜絕數字脫貧、算賬脫貧。(3月15日 人民網)
脫貧攻堅,這不是一個口號,是要真真正正落到實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貧困成為了我們的絆腳石,要搬開這個石頭,還需要下大力氣。“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曾幾何時,一些地方以“貧”為榮、樂享落后,千方百計“爭取”國家級貧困縣,或入圍貧困縣后希冀“蟬聯”、不愿“摘帽”,甚至將被評為貧困縣視為“特大喜訊”,不惜公開打出“熱烈祝賀XX縣成功納入國家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荒唐口號,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藍圖上顯得格格不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貧困縣”雖然叫起來難聽,而其帶來的各項優惠政策卻是實實在在的,另一方面則在于只有戴帽入圍沒有摘帽退出的管理機制缺失。
建立貧困縣退出機制,杜絕數字脫貧、算賬脫貧,就需要改變考核目標,樹立“弱化GDP考核不是不要GDP”的理性發展觀念,切實把脫貧摘帽當作履行職責、惠及民生的第一要務,采取針對性措施彌補扶貧“短板”、填補發展“洼地”,并致力于轉變窮人觀念的精神扶貧和“授之以漁”的造血扶貧,為當地的可持續發展及防止貧困反彈,奠定思想和物質基礎、注入發展活力。
從輸血到造血,徹底改變貧困縣的面貌,而不是面子上的驗收合格。這體現的是政府職能的轉變,是為政者為官理念的轉變。不搞面子工程,讓百姓群眾真真正正富裕起來、摘掉貧帽子。從脫貧攻堅到精準扶貧,簡單幾個字的變化,是為官者為民情懷的變化,決心沉下身子為群眾謀福利。在貧困縣退出機制的約束下,還需要激發廣大黨員干部創業干事的激情。這就必須強化創新的制度保障,通過建立澄清保護、容錯免責等體制機制,營造激勵探索實踐、寬容改革失誤的創新生態,激發廣大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熱情。要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進一步健全鼓勵創新、扶持創新的政策體系,讓創新的源泉充分涌流,加速形成人人崇尚創新、人人皆可創新的社會氛圍。
在“十三五”目標的指引下,山西針對脫貧已經邁開了步子,積極探索各種路子,采取更加務實管用的措施為全面實現小康而努力。當然,打破以戴上貧困縣帽子“為榮”的怪圈,徹底摘下貧帽子,逗硬考核,使脫貧落到實處,不是政績。
作者地址:寧夏銀川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