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詞今年首次寫入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一號文件”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的“去、降、補”任務基礎上,補充了“調結構、提品質、促融合”三項改革任務。這六項工作涵蓋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目標。
三大著力點
和其他傳統產業一樣,農業也需要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當前國內大宗糧食產品尤其是玉米庫存量龐大,部分農作物種植種類、產量及價格失衡。“一號文件”進一步明確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農產品價格機制原則,提出將積極穩妥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完善儲備糧吞吐調節機制,意在加快消化個別農產品存量,通過市場價格手段調節農產品供給。
近年來受勞動力、物流成本不斷上漲等因素影響,我國農業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形成巨大供給負擔。“一號文件”進一步突出了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要求完善財稅、信貸保險、用地用電、項目支持等政策體系,通過集約化經營、綜合利用社會化服務來節本增效。加強農產品流通設施和市場建設,降低農產品物流成本,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形成線上線下融合、農產品進城與農資和消費品下鄉雙向流通格局。
目前我國農業科技推廣、農業生態環境等方面尚有薄弱環節。“一號文件”從改善基礎設施、農業資源保護、農業科技創新等方面對“補短板”提出要求。
改革新內涵
今年“一號文件”從調結構、提品質、促融合三個方面豐富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
當前我國農業生產結構性問題突出,國內外農產品價格倒掛。在調結構方面,“一號文件”首次樹立“大食物”觀念,鼓勵開發特色雜糧和經濟林等農業資源。同時文件進一步突出糧食生產核心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等農業園區建設重點,集中優勢區域開展規模化生產經營的思路越發明晰。
在提品質方面,“一號文件”重視現代種業發展,意在從育種環節改變唯產量論的誤區,大力研發推廣優質農產品新品種。文件在食品安全戰略方面提出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推廣循環農業模式、完善食安國家標準、嚴格的農業投入品使用制度等具體措施。
此外,文件提出農村產業融合,把農業生產與農產品加工流通和休閑農業融合起來,力圖緩解農產品銷路及賣價問題,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產品精深加工、產銷對接、農民多產增收的現代農業體系利益聯結機制正在形成。
金融是抓手
農業供給側改革離不開金融機構的支持。首先,需要金融機構與農業電商密切合作,加強在農村物流服務網絡和設施建設方面的信貸投入,深化農業供應鏈和訂單融資服務。
其次,需要金融機構進一步探索利用農技知識產權和專利權質押貸款、農機金融租賃、科技人員“雙創”貸款等產品,積極支持農業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
“一號文件”在支農資金整合、農業保險增類擴面、金融工具聯動、產權制度改革等涉農融資領域做出了具體部署,金融機構應在政府增信機制擴展、與農業信貸擔保及保險機構合作、農業特色押品設立等方面積極作為,著力擴大可用于擔保的財產范圍,創新推廣農業融資工具,緩解農業經營主體擔保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利用多種增信方式切實降低經營主體融資成本。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有機新農業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