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王志偉:從臺灣農會傳承看如何化解城鄉市農沖突

[ 作者:王志偉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12-25 錄入:王惠敏 ]

摘要:人類社會的文明,體現在對于職業無分貴賤,沒有人天生可以指高氣昂,也就沒有理由低下卑賤,城市也好,鄉村也罷,對于人類的貢獻缺一不可!農業人口一直是中國人民比例最大的族群,千百年來由于制度的缺失,導致社會地位產生偏差。既然是制度的缺失,就讓制度的修改來還回公道。耕者有其田只是一個開端,當農民有了自己的公會,有自己當家作主的權利,有向社會發聲的平臺,農民不再是社會的底層,農民與城市里的每一個人一樣享有一個國民的權力與尊嚴。我們更加尊敬農民這個行業,也就更多的吸引年輕人投身農業。給予社會上每一個人悍衛自己尊嚴的平臺,是調動社會積極性的必須,不要只是施予口惠,真正的行動起來吧!

中國自古以農立國,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詩深刻的描寫了農耕勞動的辛苦與辛酸:「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需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字里行間道盡了幾千年來中國農民面朝土地背朝天,辛苦的 在這片土地上辛勤工作,求取一家的溫飽,以及作為家族繁衍的寄托就在這片辛勤耕作的土地上。

歷朝歷代即便農民人數占據了國家的最大人口比重數,但是農民在社會上的地位并沒有因此而提高,農民一直是社會的供應者,升平時代提供著養活社會的糧食供需,征戰時期成為國家戰略的儲備,是國家對外征戰的底氣,是王權之下開疆辟土的籌碼。這群供應者在執政者有意的忽視下,付出與收獲遠遠的不成比例。即便如此,農民卻也是最溫順的一個族群,他們祈求的是老天爺給予最基本的呵護,只希望上天給予風調雨順的一年,讓作物能夠順利成長,讓禽畜免于瘟疫,不受天災人禍傷害而已。

自清朝末年,列強對中國展開強取豪奪,到民國初年外敵環伺內戰頻繁,農民對于最基本的「生存」都成為極大的奢求,生活遭遇到極大的困難,更奢言論及發展。隨后日本對華的侵略戰爭,使得農業處于停滯倒退的狀態,當時國民政府面對外敵侵略與頻繁的內戰,根本無暇對農業提出好的政策,對農民更是毫無照顧可言。回顧當時的狀態,共產黨只需要一句簡單的「打土豪,分土地」直擊人心之所向,就可以將國民黨打到兵敗如山倒,最后退居臺灣。

退居臺灣的國民政府在一連串的失敗教訓之后,對于土地與農業政策深刻反省,在時任省主席陳誠先生的推動下,以和平方式進行了三階段的土地改革,首先在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進行了三七五減租,降低佃農的租地負擔,有效提高農民耕作意愿,增加農作生產效率。其次在民國四十年實施公地放領,釋放大量國有耕地。最后在民國四十二年進行第三階段的耕者有其田政策,和平移轉土地所有權給予耕作者,自此佃農一詞在臺灣消失了。

當耕作者取得了土地,成為自己土地的主人之后,耕種的積極性自然大不相同,作物年產量與禽畜生產量每年都有顯著的上升。原來抗拒土地改革最嚴重的一股力量就是地主們,政府所釋放原來屬于國營的水泥、工礦、造紙、農林四大公司股票,作為與地主們交換土地的條件,原來的地主們成為實業家,成為工業企業主,并在政府提供獎勵投資的優惠條件下成為了企業家,例如眾所周知的辜振甫先生…等都是在這個時后紛紛投入企業的經營。和平的土地改革政策造就了社會的雙贏、多贏局面,同時促進了社會的和諧,彌平了矛盾與沖突。

當農民取得土地之后,接下來的任務是如何提高農民收益與提升農業科技,這樣才算是真正提高農業的水平,才有辦法提高農民的社會地位,吸引年輕人投身農業行業。政府在行政院底下成立了農業復興委員會(農復會也就是后來的農發會以及目前的農委會之前身)綜合協調管理農業發展事務。任何的發展離不開三大資源,土地、資金、人才。土地的方面如同開篇所述進行土地改革,將土地所有權還諸于民。接著政府引用日治時期農會組織進行改良及擴展。臺灣將農會建設成是具有經濟性、教育性、社會性、政治性四大功能非盈利社團法人組織,有效成為政府與農民之間的銜接平臺。自1900年于臺北三峽鎮成立第一個農會以來,農會組織在臺灣至今己超過100個年頭。目前農會組織是按照1974年公布的現行「農會法」及「農會法實施細則」做為管理法源,臺灣農會組織分為直轄市、縣(市)、鄉鎮市(地區)基層農會,下設農村小組,并由農事小組組織產銷班、家政班…等基層組織。

簡單的說農會就是農業者的公會(詳表一農會組織),以專業農民為主要會員,兼具農政(農業行政)、農事(農業事業運營)、農推(農民教育推廣)三大功能。下設農業推廣、農業信用、農業運銷機構,為農業謀改良,為農民謀福利,為農村謀發展。

表一:臺灣農會組織表

QQ截圖20171225185336.jpg

臺灣地狹人稠,自然條件并不優渥,有線的土地面積無法進行大規模的農業開發,小農經濟模式與精致農業成為農業建設的主要基礎。農會以保障農民權益,提高農民知識技能,促進農業現代化,增加生產收益,改善農民生活,發展農村經濟為宗旨。工作范圍主要包括農村推廣、經濟、金融、保險等。農業推廣由農會的推廣部(股)承擔,工作范圍涵蓋農業發展、農村建設、農民福利和生產、生活、生態等各個方面。經濟工作一般由農會的供銷部承擔。工作范圍包括畜產品、農產品運銷、倉儲、加工、制造、批發、零售、農業生產資料進出口、加工、制造等;農村副業;農業旅游及農村休閑事業等;以及接受主管機關或公司團體之委托事項。金融事業是農會信用部的業務。鄉鎮農會從事金融事業,農會信用部成為臺灣農業金融制度中一項重要設計,在臺灣農村金融、臺灣政策性貸款以及農會財務的支持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農會保險部門自1963年起開辦保險事業,其重要業務包括家畜保險、接受政府委托代表農民健康保險以及全民保險以業務,并于1997年增加辦理臺灣各級農會員工互助保障業務三大部分。

經過數十年政府與民間的共同努力,許多從其他國家或地區來到臺灣的朋友,當他們親臨臺灣的農村時,都被臺灣農村的特殊氛圍或吸引或迷惑,因為臺灣的農村太不像農村了!首先從臺灣的農村住房說起,當農村逐漸富裕之后,首先就是要改善農村居住環境,農會信用部門此時發揮了極大作用。住宅改造需要大筆資金投入,農會的低利貸款以及標準農舍設計提供了農村改造的資金挹注以及節省了大筆的設計費用。標準設計加快了房屋改建審批的步驟,并且保證房屋結構的安全。許多現代化的農舍比別墅還漂亮,無疑的更加吸引年輕人愿意投身農業發展,農民不再是弱勢的族群,相反的,農民的社會地位極度受到尊重。

精致農業的發展造就臺灣小而美,小而精的高價值農業走向。臺灣光復初期農會技術輔導方向以增加產量做為目標,逐漸社會型態改變,糧食需求不若以往強勁,消費傾向從對于數量的需求轉向對于高質量高價值農產品的要求,農會與農業專家展開對于農業從業者的輔導,幫助農業生產者對于產品質量提升做出了極大貢獻,隨之而來的營造出農產品的高價值。很多人說臺灣是水果王國,事實上臺灣的稻米、家禽、畜產…都有不錯的成績,而農會產銷班所扮演的角色不只是賣掉農家所生產的農產品而已,農會產銷班更多的與市場營銷結合,創造品牌,創造通路,創造市場。有人說進到臺灣高速公路各地的休息站時,彷佛掉進了當地農產品市集,各地區的特色農產成為各縣市的招牌,不僅僅帶動農村經濟,更拉動觀光收入。

臺灣宜蘭“新型水耕農場”,采用“奈米氣泡科技”,做為水質凈化、殺菌、提高水中含氧以及采用臭氧(O3)殺菌,取代農藥,生產無毒高價蔬菜。

農會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那就是市場的調節功能,農產品最大的特色就是產品的季節性,高產會導致價格的低落與滯銷,農會在此時發揮了作用。首先,在生產前的協調,例如稻米的產量過剩,農會積極輔導農戶進行轉做其他作物,并且代替政府進行轉作補償工作。當產量過高過剩,農會除了展開促銷,協助農戶降低損失之外,同時透過婦女會等附屬團體進行食品加工等輔導,避免辛苦耕作的成果浪費掉。農會倉儲在近幾年也有極大進步,過去的倉儲條件不若現代科技倉儲先進,糧食在藏除過程損耗損失很嚴重,包括了蟲鼠、腐敗…等,現代低溫倉儲有效遏止過去傳統倉儲的缺點,農業生產損失有效避免。

每個組織有其正能量的影響自然也會有其為人詬病的一面,農會也不例外,農會的選舉自然成為地方派系爭奪的重點,由于農會的影響力遍及農村農戶,每逢地方民代、地方首長乃至于中央各項選舉活動展開時,農會透過其組織多少對于參選者的支持度產生極大影響,于是有關賄選買票等行為亦屢有所聞,農會總干事選舉更是個地方派系所力爭。

凡事皆有其利與弊,綜觀臺灣農會組織在過去的數十年間對于臺灣農民地位的提高,農村富裕的提升可以說是功不可沒,最重要的是營造了一個讓年輕人愿意投身農業的社會氛圍,讓「農夫」成為受人尊敬的職業,每年臺灣會有神農獎的評選,愈來愈多的年輕人出現在神農獎的領獎臺上,愈來愈多的農業成果供獻給全人類,有人問我:「在臺灣會不會有城市與鄉村矛盾?會不會有農民與城市居民矛盾?」我要說的是,當農民與企業家在社會上同樣受尊敬,當職業已經沒有貴賤差異,矛盾要從何而來?

    作者系美國管理技術大學工商管理博士,現任常州武進朝陽中西醫結合醫院、昆山南站門診部執行長,全球共生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全球共生論壇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本妇人成熟免费 | 亚洲精品二区国产综合 | 亚洲视频免费观看 | 一本一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开 | 玖玖在线播放玖玖九九 | 在线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