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把產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產業組織方式引入農業,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踐中,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態勢也愈發明顯。通過農業內部子產業整合、農業多功能性挖掘、技術滲透、二產的前延后伸等方式,農業的內涵和外延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農村產業融合是篇大文章,不僅需要系統的理論研究和梳理,還需要實踐經驗的總結。本期刊發一組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組織的農村產業融合課題研究成果,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發。
新型經營主體可以這樣帶動融合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既要調動廣大傳統小農戶的積極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作用也不容小覷。通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能夠實現把資本、技術以及資源要素進行跨界集約化配置,使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和銷售、餐飲、休閑以及其他農村服務業協同發展,最終實現農村農業產業鏈延伸、產業范圍擴展和農民增加收入。
產業融合可以分為產業整合型、產業鏈延伸型、產業交叉型及技術滲透型等。
產業整合型
建立完整農業產業鏈
種植業、養殖業、畜牧業等子產業在經營主體內或主體之間建立起產業上下游之間的有機關聯,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最終目標是建立起“資源一產品一廢棄物一再生資源”完整的農業生物產業鏈。
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帶領、指導、激勵家庭農場接受該模式的理念和付諸實踐的核心力量;家庭農場充分理解、貫徹和實施是模式順利運行的根基;農業龍頭企業與合作社積極開展技術創新、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科研院所和高校等科研機構的技術支持,構建起以經營主體技術創新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成果產業化新模式是必不可少的保障。
農業產業鏈延伸型
產業鏈延伸產生效益鏈
農業產業鏈的生產和加工環節向前后不斷延伸,通過對產業鏈各環節實施管理,針對產品安全,實現全程可追溯過程。最終通過產業鏈延伸產生效益鏈,產生種植、養殖、加工、品牌與服務效益1+1>2的放大效應。
農業龍頭企業一方面在各利益主體的生產合作過程中起著重要的組織協調、技術指導和關鍵過程的掌控作用,另一方面,農業龍頭企業與市場聯系緊密,承擔研究市場需求、產品研發、指導產業鏈生產加工、建立銷售渠道、開展農產品營銷活動等重要職能;農民專業合作社及家庭農場等負責完成產業鏈前端,如種養、品種培育、高效育肥、科學采摘、屠宰等關鍵過程,是農產品生產的重要主體,為產業鏈延伸提供了基礎保障。
產業交叉型
構建多功能產業體系
以消費者對農村休閑旅游和關聯體驗需求為導向,以三產聯動、交叉融合為理念,構建橫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生產、生活、體驗和生態功能的產業體系。最終帶動與農業多功能性相關的消費需求擴張,增加農業發展的增值環節和空間。
農業龍頭企業在建設觀光工業園區、創新農業生產方式、發展功能綜合商務旅游區等方面發揮主力軍作用。同時,農業龍頭企業還應認真研究市場和顧客需求,開展市場調研,認真分析顧客來源、構成與消費趨向,建立顧客信息系統和顧客意見反饋系統,以顧客需求為導向,開發適銷對路的個性化體驗項目,真正提升顧客的體驗價值。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也在建設農業休閑園區,發展特色農業,幫助消費者實現休閑、觀光、品嘗、采摘等農業生產體驗中發揮重要作用。
技術滲透型
提供技術支持和路徑
以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航天技術等為代表的高新科技向農業經營領域滲透、擴散,使農業與二三產業間的邊界模糊化,衍生出精準農業、太空農業、信息農業和分子農業等新業態。最終使農業生產獲得“類工業”的產業屬性,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和路徑。
由于經營主體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原因,現階段滲透型融合模式中核心主體主要是擁有雄厚經濟和科技實力的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和專業合作社在該模式的實踐中主要承擔技術應用者、合作者和服務者的角色。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