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時間,河南新鄉輝縣市張村鄉裴寨村“土坯房”變身“小洋樓”,窮山溝升級富裕村,這不是“天上掉餡餅”,而是因為一個人回到了村里——他就是現任裴寨社區黨總支書記裴春亮。(人民網>2016年09月22日)
“十年九旱,光棍遍地。”這八個字,折射出窮困是無情的事實。雖土地資源豐富,但在雨量偏的中原大地、西北內陸地區,人民勤奮,但“老天不爭氣”,“靠天吃飯”或是貧困的根子,是揮之難去的鄉愁。
一位鄉賢的出現,改變了一個貧困村的面貌。裴春亮經商成功并被缺席當選為村官,他上任就干了3件驚天動地的大事:自掏腰包3000多萬元給村民蓋了160套聯排別墅、出資860萬元建成引水工程田心池、出資5100萬元建成攔洪蓄水水庫。
近9000萬元,相當于窮縣一半的財政收入。國家資金9000萬元要投入到一個村,幾乎不太可能。而這位鄉賢,以一己之力,率領群眾斬斷了貧困的根子,讓全村群眾走上了安居樂業、脫貧致富路子,當是脫貧攻堅中足以津津樂道的新亮點。
然,這位鄉賢不滿足于此,今年初,裴春亮決定再拿出8000萬元,在60公里開外、太行山深處的大小西溝村蓋洋樓送給鄉親,將讓更多的太行山群眾走上“有房住、有錢賺”的旅游脫貧的路子。為了群眾脫貧解困,為了群眾持續增收,不惜自己“出血”,這種奉獻型思維,是責任的體現,更向社會展示出鄉賢文化的價值所在。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鄉賢裴春亮的激勵下,附近的南李莊村,企業家村支書范海濤不諱言:“裴春亮能做的,我也能做。”他所領導的企業出資1.6億元,給村民們無償蓋新居。讓我們相信,鄉賢文化是可以傳遞、放大和可挖掘的軟實力。
鄉賢,是本鄉本土的知名人士、成功人士,他們發展起來后,在感恩文化、血緣紐帶的感召之下,投身到家鄉建設,促進家鄉面貌的大改變,群眾生活軌跡的大轉彎,裴春亮、范海濤、杭蘭英等人便是其中的先進代表,功不可沒,并為鄉賢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鄉賢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可或缺的一分子。血緣、親情、家鄉情、友情是鄉賢文化的基本要素,也是鄉賢與鄉親們聯系的重要紐帶,通過這個紐帶,能夠充分發揮鄉賢們的資金、技術、信息所長,在國家投入不足的情況下,鄉賢扶貧或是脫貧攻堅政策有力支持者,能發揮出意想不到的輔助作用。
在當前各地的新村建設中、在脫貧攻堅工作中,需要培育好鄉賢文化,發揮好鄉賢的重要價值,為他們創造獻力建設家鄉的平臺和舞臺,群策群力建設好美麗新村,群眾心間的“鄉愁”都將被澆滅。
工作單位:四川北川縣委編辦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