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居于引領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能丟了農村這一頭。”“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這一系列重要論斷,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13億多人全部帶入全面小康的堅定決心。山東作為經濟大省、農業大省,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走在前列,必須準確把握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視察山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批示精神,把解決農村農民問題放在突出位置,在補齊農村“短板”、推進城鄉協調發展上下功夫。從2011年4月開始,山東省啟動鄉村文明行動,以美麗鄉村建設為目標,以鄉村文明行動為總抓手,以推進村容村貌、村風民俗、鄉村道德、生活方式、平安村莊、文化惠民“六大建設”為主要內容,實施“村莊整治”、“四德工程”、“新農村新生活培訓”、“文化惠民”四大工程,引領農民生活方式轉變,培育新農民,營造新環境,倡導新風尚,發展新文化,實現新發展,為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借鑒。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注重“全面”、找準“短板”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在“全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小康”講的是發展水平,“全面”講的是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如果到2020年我們在總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標,但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更加嚴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實現了目標,即使最后宣布實現了,也無法得到人民群眾和國際社會認可。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注重全面,首先必須找準和補齊短板。
山東地域遼闊,不僅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也十分突出,在全國經濟版圖上具有典型性。特別是農業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正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山東也不例外。近年來,山東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農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農村經濟和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等發展仍不平衡,發展的整體效能沒有充分發揮,“木桶”效應愈加顯現,距離美麗鄉村目標還有較大距離,與全面小康要求還有較大差距,與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相適應。如,山東有7萬多個行政村,相當一部分村莊發展無規劃,一些村莊道路坑坑洼洼、電線亂扯亂掛、進出不便、排水不暢、燒飯煙熏火燎,一些村莊亂倒垃圾、亂堆亂放,一些村莊房前屋后、道路兩側垃圾遍地、雜草叢生,污水橫流,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濘遍地;受市場經濟沖擊,一些農村不良風氣抬頭,婆媳不和、鄰里不睦、不孝敬老人等現象多有發生,一些地方文化陣地薄弱,黃賭毒沉渣泛起,封建迷信回潮,農民對此很不滿意;山東的城鎮化率已達到57%,隨著城鎮化速度加快,人的身體上了樓但是精神沒上樓,人的城鎮化的問題亟待解決。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農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農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多樣,新型農民不滿足農村臟亂差的環境,不滿足封閉落后的傳統農村生活方式,更不滿足貧乏單調的精神生活,他們追求新生活、新風尚要求迫切,改變農村落后面貌、建設美麗富饒新農村愿望強烈。因此,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就是一個突出的短板,這些問題不解決,就會直接影響到農民群眾生產生活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影響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
補齊“短板”,關鍵在精準,瞄準靶子、集中發力
山東要強,農業必須強;山東要美,農村必須美。山東突出問題導向,把解決鄉村文明問題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作為建設農村全面小康的一個重要抓手,出臺了《關于在全省農村實施“鄉村文明行動”的意見》,明確了鄉村文明行動的總體要求、工作目標、工作原則、主要任務和工作措施,確保全面提高農民文明素質和生活質量,使農村人居環境美起來、鄉風民風美起來、文化生活美起來。
以城鄉環衛一體化為突破口,建設優美人居新環境。“文明不文明,首先看環境”。針對農村人口密度大、居住相對集中的實際,山東加強工作頂層設計,確定了“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的城鄉生活垃圾收運處理模式,組建了縣、鎮、村三級環衛管理網絡,建成運行垃圾中轉站2049座,配置垃圾桶205萬個,購置垃圾清運車輛1.66萬臺,配備農村保潔員26.4萬人,實現了全省農村保潔員擁有率98%,生活垃圾收集容器擁有率99%,農村垃圾及時清運率96%,以城鄉環衛一體化全覆蓋帶動“三清、四改、四通、五化”,實現村莊環境面貌的突破性改觀。問卷調查顯示,當前96.4%農村居民對當前環境整治工作非常滿意或比較滿意,95.3%的農村居民認為基礎設施建設齊全。
以改變生活為重點,引領農村生活新方式。農民既是優美環境的享受者,更是優美環境的創造者、維護者。如果沒有農民生活習慣、生活方式的根本改變,優美環境不可能長久保持。為此,山東在全省農村開展了自改革開放以來第二輪大規模的農民培訓活動,把農村婦女作為重點對象,針對調研梳理出的五大類47個問題,組織編寫“居室美化凈化”、“家庭倫理道德”、“親子教育”、“文化娛樂”、“身心保健”等5本通俗讀物,建立起2245個“新農村新生活”培訓講師團。截至目前,全省累計舉辦培訓班40861期,培訓農村婦女477.4萬人次,現代意識、科學精神、文明理念逐步滲入到群眾頭腦、轉化為自覺行動,促進了鄉村生活方式的深刻變革。
以孝德、誠德、愛德、仁德為重點,培育農村社會新風尚。提升農民文明素質,培育良好鄉風始終是鄉村文明行動的核心和靈魂。山東堅持大處著眼、細處入手、實處用力,突出抓好善行義舉四德榜建設,已建善行義舉四德榜9萬多個,3000多萬人上榜,在家門口為凡人善舉立傳,讓群眾評群眾、群眾選群眾,推動形成影響廣泛深遠的好人文化。在山東,“中國好人榜”入選數量連續兩年蟬聯全國第一,涌現出朱彥夫、王樂義、王伯祥等一批全國重大典型和道德模范,形成明星閃耀、群星燦爛的典型引領效應,激發出群眾內心深處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道德意愿,把每個人的“善小”匯聚起來,形成了德耀齊魯、向上向善的文明社會風尚。同時,發揮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等群眾組織自治作用,引導群眾破除婚喪嫁娶活動中的封建迷信、低級粗俗、鋪張浪費等陳規陋習,形成了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的新風尚。
以“共享”為落腳點,提升鄉村文化新品味。文化是農民過上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讓農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是社會文明程度和群眾生活的重要標志。山東大力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鄉鎮綜合文化站和農村文化大院、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家書屋、文體小廣場等建設,鄉鎮(街道)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達到91%,農村文化大院覆蓋率達到94.8%,農家書屋在全國率先實現全覆蓋。堅持“送文化與種文化”相結合,發展20萬人的群眾文化輔導團隊、5600家莊戶劇團、30余萬支業余文體隊伍、45萬名業余文體工作者,把文化的種子植入農民心田。
補齊“短板”,要訣在遵循發展規律,促進協調發展
作為經濟文化大省,山東在全國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多項發展指標位居全國前列。多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工作一直十分關心關懷,多次就山東改革發展做出指示,要求山東要在推動科學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進程中走到前列。實施鄉村文明行動,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實現“走在前列”目標的重要舉措和有益探索。深入實施鄉村文明行動,補齊農村發展短板,必須堅持正確的方法論,遵循農村發展規律,創造適合農村的機制和方法,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以人民為中心,突出解決農民的實際問題。無論開展什么活動,都要從群眾利益出發,順應群眾期待。山東鄉村文明行動,把“為民惠民”放在首位,以“普惠共享”為原則,把農民滿意作為檢驗工作成效的根本標準。他們重視農民訴求,抓住改善環境、提升生活品位、豐富文化內容的迫切需求,急農民群眾所急,想農民群眾所想,讓每個農民能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有獲得感、成就感,使鄉村文明行動成為了民心工程和共享工程。
以創新為動力,積極探索新體制新機制。制度建設具有根本性,抓好鄉村文明,關鍵是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山東重視機制創新,把抓“一把手”與突出群眾滿意度“末端顯示”相結合。他們將全省7萬多個行政村按照不同區位、不同類型進行規劃,明確了“哪些村保留、哪些村整治、哪些村縮減、哪些村放大”,進一步明確工作重點和時序,一張藍圖繪到底;以典型為示范,先后公布了兩批66個省級示范縣和一批示范鄉鎮,每周推出一個先進典型、曝光一個反面典型,一根標桿樹到底;以群眾滿意為目的,先后組織了5次城鄉環衛一體化農村群眾滿意度電話調查,將鄉村文明列入省委科學發展綜合考核,確立鮮明的工作導向,一把尺子量到底;強化黨委的核心領導作用,把53項具體工作分解落實到41個相關責任部門,“統起來抓、分開來做”,一套機制干到底。
以協調為手段,提高綜合發展水平。協調既是發展手段又是發展目標,同時還是評價發展的標準和尺度。山東鄉村文明行動適應新形勢新變化,堅持城鄉統籌協調,把公共資源和服務更多地向農村傾斜,實現以城帶鄉、以工補農、一體發展;堅持精神文明與社會治理相協調,引導農民積極參與到社會治理中,加強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構建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把握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與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內在一致性,硬件軟件一起抓,改造農村環境與培育新農民、新風尚同步進行,從而取得標本兼治、務實促進的效果。
以核心價值為引領,發揮文化優勢。山東作為孔孟之鄉,傳統文化資源深厚。在鄉村文明行動中,山東開展“鄉村儒學”活動,發掘傳統文化資源,傳播優秀文化;實施“鄉村記憶工程”,建設“一村一品”特色文化,打造各具特色和意蘊的文明鄉村;建設“四德”工程,村村設立善行義舉四德榜,弘揚道德模范和社會新風。山東在開展鄉村文明行動各項活動中,始終堅持價值引領,注重提升思想文化內涵,見物見人見思想,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始終,確保正確的發展方向。
全面小康,一個都不能少。山東省實施鄉村文明行動的實踐證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核心在于把握“全面”,關鍵在于“補齊短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只有堅持“五大發展理念”,促進平衡協調可持續發展,讓發展成果公平共享,全面小康才能凝心聚力;只有讓全體人民幸福,我們才能在現代化道路上穩健前行。
(作者:山東省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學習研究課題組;執筆人:孫秀嶺、殷玉平、張汝金)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大眾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