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韓俊:從戰略高度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

[ 作者:韓俊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5-08 錄入:19 ]

要提高農業生產化水平,必須把提高農業供給體系的質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這要求必須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農業結構調到好、優、順。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提升農業效益的需求,也是緩解農業資源瓶頸的迫切需要,對農業發展將帶來一場深刻變革。

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和突出重點在于培育壯大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其中,返鄉創業是引領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有生力量,將是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中堅力量。人力資源回流農村創業,對繁榮當地農村經濟、增進社會治理、修復農村社會結構有著積極作用。因此,要將返鄉創業作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重大舉措抓住抓好。

返鄉創業悄然興起

近年來,返鄉創業的人士越來越多,返鄉和下鄉創業正在悄然興起。返鄉下鄉的主體主要有三類人:第一類是過去外出務工的農民工,第二類是大中專畢業生,第三類是企業主。他們涉足的領域,包括有機綠色產品種植、設施農業、農產品加工和物流、農村電商、休閑農業、民俗開發等。這些返鄉、下鄉創業的農民工、畢業生以及企業主文化水平相對較高,很多人受過市場的熏陶、工業化生產的訓練,他們正在成為農村發展新產業、新業態的有生力量。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三農工作的主線,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突出重點,當前要提升農業的產值連、價值鏈,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必須在傳統農業供給體系上加上新理念、引入新元素,必須將現代科技、生產經營模式引入農業,必須優化農業全產業鏈的從業者的結構,要培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帶頭人。

誰是帶頭人?即返鄉創業者。這些返鄉創業,下鄉創業者,帶回資金、視野、管理經驗和市場,他們更注重在品質、品位、品牌管理上下工夫,更注重新技術的應用、農業多功能的挖掘、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的整合。這樣,農業自然而然就嫁接上了現代的生產要素,為農業轉型升級、體制增效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要鼓勵越來越多的人士到農村去創業。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中國要富,農民必須要富,富國沒有窮農民。增加農民收入,要看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沒有,這是衡量三農工作是否有效的一個重要尺度。當下,農產品價格上漲乏力,農民工工資增長速度慢,支撐農民收入增長的傳統力量在逐漸衰退。但隨著城鎮居民的消費需求高級化、個性化、多元化,農民的優勢逐漸顯現出來。農村文化的獨特性、綠水青山的生態性,為農村新產業、新發展帶來了新機遇,為農民增收也帶來了新的機會。

浙江紹興有一個小村子叫險灘村,2013年全村返鄉創業外出農民工有210人,這兩年全村外出的農民工90%都回來了,現在村里在外頭打工的只有三十幾人。目前這一個村的農家樂有88家,三分之一是由返鄉創業的農民工創建。這些返鄉農民工創辦的農家樂帶動了就業,他們的收入也遠遠超過了在外頭打工時的收入。

據有關部門對192個縣的典型調查,返鄉創業帶動就業的效果比較明顯。一個人返鄉創業可以帶動四個人就業。如今,農民就地就近的就業機會在增加,這為農民增收開拓了一個新的渠道。雖然農村的短處也很多,很多地方是污水亂排、垃圾亂扔、秸稈亂燒,典型的臟亂差,但有一些地方的農村卻是綠水青山。要具備長遠的眼光,依托農村的綠水青山鄉村文化等獨特資源,發展新產業新業態,使之成為帶動農民增收、脫貧的一個堅強的依靠。

外出勞動力回流將成趨勢

從1970年代末到1990年代末,二十年里中國農村在世界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征,鄉鎮企業異軍突起,鄉鎮企業演義了一條中國特色的工業化道路。這種獨具特色的工業化道路,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村社會結構的變遷注入了強大的推動力。現在農村的返鄉創業和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無疑也是中國農村現代化和工業化進程的繼續。

到2030年,中國將還有4億左右的人口生活在農村。要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保留鄉村的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搞鄉村投資,為農民建設美麗家園,是我們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大課題。這個農村能不能建好,關鍵看有沒有人。以前說鄉土民風守望相助,實際上都是豐富的社會交往互動的結果。農村基本單元是家庭,很多國家在現代化進程過程中,村落共同體迅速解體,原因正是勞動力持續不斷地單向由農村流向城市。只鼓勵勞動力單向往城里流動,鼓勵農民刨根式城鄉遷移,將會把農村的根斷掉,使得農村越來越空心化,社會資本也會不斷消失,那樣將不再有傳統農耕文化和地方習俗。

中國農村的一個巨大的軟資源和軟實力,是傳統的農耕文明,新產業、新業態的蓬勃發展,吸引了許多年輕人回來了,待得住了,也能致富了。山東有一個淘寶村,宣傳的口頭是“在外東跑西跑,不如回家淘寶”。回家賺的錢多了,人回來了,心聚攏了,村莊的社會治理更有基礎、更有底氣。我們在各地調研發現,許多新產業、新業態的創業者,很多都是父子兵、夫妻店、同學店,幾個同學一起種西瓜,搞觀光旅游,幾十萬塊錢就可以創業。像這樣,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客觀上能夠緩解農村的留守兒童和老人壓力,改善家庭結構,有利于修復社會結構,防止農村在社會變革大潮中邊緣化。

長期以來,中國農村外出打工,第一種是建業式,利用農閑的時間外出季節性打工;第二種是候鳥式,農民外出以年為周期,每年春節都回家;第三類刨根式、永久式,即完全脫離農業生產,舉家外出在城里定居,成為永久式遷移。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主要趨勢還是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盡管今后仍有不少的農民勞動力繼續向城鎮轉移或在城市落戶定居,但是隨著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農村農業的投資價值不斷顯現,外出勞動力回流將成為一個潮流和趨勢,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社會繁榮將成為必然的趨勢。

要像當年抓鄉鎮企業一樣,抓農業的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把它作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個重大的舉措來抓。當然,更要把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與帶動多數普通農戶增收和貧困戶脫貧結合起來,與推進新型城鎮化結合起來,與帶動特色小鎮和縣域經濟的發展結合起來。

來源:財經國家周刊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第一農經內參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久99久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 天天cao在线视频不卡 | 亚洲高清vr播放在线观看 | 先锋影音视频一区视频二区 | 色吧福利视频导航 |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