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思路,陜西省農業部門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產業等措施,讓產業脫貧的“當下之策”變成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長久之計”。去年以來,省農業廳通過組建產業扶貧技術“110”,百名干部到貧困縣、村指導產業布局和發展,500多名專職干部組建產業脫貧辦公室等措施,進一步提升了產業覆蓋度。(12月2日 西部網)
脫貧攻堅奔小康,是當前民生工程的頭等大事。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特別強調了要舉全國之力,打好脫貧攻堅戰。“脫貧”,關鍵在一個“脫”字上,任何形式主義或隨波逐流的行為,是很難真“脫”貧的。通過這些年的努力,許多貧困地區都摘掉了窮帽,向著全面小康邁進。眼下所剩余的貧困地區,基本都屬于邊界、邊遠、邊角的“三邊”地方,是脫貧攻堅的硬骨頭。這樣的地方要實現真脫貧,除首先改善基礎設施外,就是要有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支撐。
之前下鄉時就曾聽到一位非貧困戶在接受調查時說:“在我們偏遠區,要真正實現脫貧,沒有產業扶持是萬萬不能的,政策普惠解決的那點資金是治標不治本。”這位山里農民所說道理,其實是不言而喻的。前面說到的“三邊”地區,自然受到環境、交通等多種因素的制約,作為整體的貧困村,要從根本上脫貧,就要有不斷的“源頭活水”。就像大自然的雨水一樣,需要源源不斷,如果突擊一下就長時間缺乏,那再大的雨也不能解決問題。這“源頭活水”,最重要的就是產業扶持。
陜西省農業部門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產業等措施,讓產業脫貧的“當下之策”變成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長久之計”,就是著眼脫貧致富的“源頭活水”。說到發展產業,可能好多同志都對以前有些地方的盲目發展有較深的記憶。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筆者家鄉就曾開山種茶,折騰幾年,由于土壤等因素而以失敗告終。后來改革開放后,都曾有一波又一波的“產業”來襲,什么廣栽桑樹、葛根,大種杜仲、紙竹,“要致富,栽桑樹”之類的口號吼得震天響,但成功者甚微。如此“產業”,豈是“長久之計”!
“一個巴掌拍不響”,既是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單憑個體經營是難成“大器”的。為此,陜西省農業廳通過組建產業扶貧技術“110”,百名干部到貧困縣、村指導產業布局和發展,實施“三帶四聯”脫貧模式,就把一個地方的產業融合起來,凝聚起強大的合力,就算哪一個環節出了點小問題,也不影響大局的發展。這樣,就更容易補齊產業發展的短板,都既杜絕了發展的盲目性,又能充分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讓他們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出擊,成效肯定是顯著的。
“立足現實,著眼長遠”,不跟風起哄,不人云亦云,因地制宜打基礎,放眼未來謀發展,才是擁有“源頭活水”的前提。怎樣根治“深度”的貧困,怎樣才不會止于“當下之策”?陜西省農業部門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產業的“三帶四聯”脫貧模式值得思考。“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用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形成地方發展產業鏈,脫貧奔康的“活水”才會源源不斷。這樣,才能讓產業脫貧的“當下之策”,成為脫貧致富的“長久之計”,迎來奔向全面小康的喜人畫面。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縣自懷鎮)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