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時評

昔日“垃圾”村,今成世外桃源

[ 作者:參見莊主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7-11 錄入:實習編輯 ]

一個傳統小山村,農業衰落、經濟凋敝、年輕人紛紛到城市謀生。因為鎮上的垃圾場就建在村旁,村里人自嘲為“垃圾村”。

1999年的大地震竟成這個村子的轉折點。在民間社團幫助下,村民們開始依靠自己的雙手來建設家鄉。很快這里被建設成“社區理想國”。千人左右的村子,僅生態產業每年收入數千萬。

這就是臺灣桃米生態村。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臺灣“鄉村社區再造”取得了全球矚目的成績,如今歷經十幾年不衰的桃米村,即是這個運動的典范。

如今國內美麗鄉村建設方興未艾,桃米村以“人的培養”促進“鄉村社區再造”,從而帶動生態產業發展的模式,頗具參考價值。

桃米生態村原名“桃米里”,1999年之前,這個擁有1000多人的村落,跟現在國內許多農村一樣,青壯年外出務工、農業衰退、經濟落后、人口結構老化,是埔里鎮最貧窮的村落。加上鎮垃圾掩埋場就在村旁,居民自嘲為“垃圾里”。

1999年,臺灣發生了著名的“9?21”大地震。做為受災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桃米里369戶人家中有168戶全倒,60戶半倒,成為“明星災區”。

或許是物極必反,這場大難,反而成為桃米里的一個轉折點。

地震之后,桃米里長久以來人口外流、農業衰落、產業凋敝等現狀暴露出來,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和反思。這其中就包括臺灣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的創始人廖嘉展。

上世紀九十年代,臺灣興起了一股“鄉村社區再造”運動。一大批知識分子、大學教授、返鄉大學生、中產階級等精英便是其中的中堅力量,這些人在試驗并創造一種以知識經濟為基礎的鄉村生活創意產業,即生態、悠閑、慢拍的生活方式。記者出身的廖嘉展便是其中的一份子。

在震后不到一個月,在廖嘉展和其基金會便來到了桃米里。在他們的幫助下,桃米里的村民開始了一場自下而上的“翻身仗”。

造屋前先“造人”,叫醒村民的家園意識

長久以來的凋敝山村生活,許多村民形成了麻木的慣性。在廖嘉展看來,鄉村再造中,解決“人”的問題是一切重建工作的起點。

桃米溪是村中的一條貫通東西的小溪,也是桃米村的“母親河”。由于這里曾是埔里鎮的垃圾填埋場,溪水臭氣熏天,污染嚴重 。

為了挑戰既有觀念,喚醒村民的家園意識,“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的第一個公共行動就是“大家一起來清溪”,以清理坑溪作為重建行動的起跑點。

“清溪,清什么溪?無聊!”村民們對此嗤之以鼻,都在質疑、觀望。雖然基金會舉辦了聲勢浩大的封溪宣誓大會,也僅有不多的幾個人肯站出來行動。

但這項活動被堅持了下來。為了體現決心,村里還樹立了清溪告示牌。這意味著生態保護行動要成為全村的公約,資源永續的責任也將由全村共同承擔。

護溪運動的價值,還將曾經疏遠、又受過各類不同價值觀沖擊的人團結在一起。護溪成了全社區一個共同的“事業”,在社區營造中,通過對一件事共同的努力,大家的價值觀得到了統一。

與此同時,重建開始后,村民們每天都要參加各種各樣的培訓課,一開始大家不理解、抱怨。但正是通過各種培訓課、培訓班,村民們慢慢轉變觀念、接受新思想。

最終,學習、學習、再學習,已經成為桃米人一種自動、自覺的行動。接著,愿意參與家園共建的村里人也越來越多。

建紙教堂:打造社區文化運動的精神地標

在統一思想、增強凝聚力之后,桃米里開始進行深一步的社區文化建設。其中,搭建“紙教堂”成為構建社區居民精神原點的重要手段。

廖嘉展等將日本神阪大地震后鷹取社區的臨時性教堂加以引進升華,落戶到桃米村。這種紙教堂(Paper Dome),外墻是采用玻璃纖維浪板構筑而成的長方形,內部則是長5公尺、直徑33公分、厚度15公厘的58根紙管,建構一個可容納80個座位的空間。

紙教堂的建設,一方面和地震相吻合,說明了物質與生命的脆弱性,另一方面也暗示著信仰的堅韌性,同時成為開展社區活動的社區生活中心。

利用生態資源挖掘產業特色

如果說人是社區營造的魂,那么產業就是社區營造的動力,而資源挖掘則是產業重塑的基礎。

桃米村在對資源的挖掘過程中,發現:“這個地方雖然接近日月潭,但臺灣游客都不知道這個地方,要人文沒人文、要歷史沒歷史、要風景沒風景,只有青蛙最多。”

根據調查顯示:桃米村面積占臺灣的0.05%,卻擁有臺灣青蛙種類的72%、蜻蜓種類的31%;鳥類種類的16%,生態資源比較優越。對于這個結論,桃米人持之以恒,并將這一特色進行了極致利用。

經過了對當地資源挖掘以后,桃米社區重新定位了自己的產業——建立了全臺首個青蛙觀光特色社區,并在這個特色上下強功夫,對于二十三種青蛙種類和青蛙分布的介紹,采取了擬人化的手法,增加趣味性的同時強化了知識性。

在產業重塑的過程中,為了增強信心,桃米村還通過新故鄉文教基金會邀請了大學的教授團隊,幫他們開了600個小時的體驗游、深度游觀光概念課程,讓他們知道未來的后現代經濟如何讓農村更富裕。

如今,游客們可以3月份來桃米看青蛙,4月份看螢火蟲,5月份看油桐花,6月份欣賞獨角仙(一種甲蟲),8、9月份暑假期間,桃米就是小朋友們的生態課堂,白天在濕地看水生動植物,夜間抓蛙看蛇……

現在村里五分之一的村民都在經營生態產業,而其他村民經營的傳統農業,也因為生態旅游帶動而升值。除此之外,桃米村還向外輸出自己的生態產業和生態文化,幫助別的地方發展生態產業。

桃米的經驗是,鄉村社區再造中,“人的培養”不可忽略。只有讓村民的意識和素質得到提升,一個鄉村社區才能得到持續發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公眾號 參見莊主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本人妖视频一区一区 | 天天久久精品美美免费观 | 性色开放主播在线直播 | 在线观看免费肉片AⅤ视频 久久免费国产視频 | 最新欧美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 页面升级亚洲综合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