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1日,人民網-人民日報分享到: 產業扶貧別“編故事” 多聽聽農民感受,指出脫貧不是為了一時摘帽,找準產業、對準人頭,要讓貧困戶從思想上接受認同,真正參與其中。
在黨和政府對扶貧工作的重視下,各級政府在財政都統籌了不少資金,政策上也向貧困戶做了很大的傾斜(足以令非貧困戶眼紅嫉妒),各種產業扶持政策紛紛出臺,這時我們一定會想只靠資金和產業政策就能如期脫貧么?
貧困一定有深層次的緣由。貧困地區基礎薄、條件差,貧困人口文化素質偏低、年齡偏大、生產能力偏弱,這些都是一些客觀原因,但是并非所有有上述條件的家庭都是貧困的。解決客觀的致貧因素誠然是扶貧的重點也是難點(絕大多數各級政府在這上面做的工作足以令我們滿意),但是深挖貧困戶思想上貧困的根(我不是想說貧困戶就樂意貧困不想脫貧,而是指欠缺脫貧的源動力),才是根本意義上的脫貧。否則我們將會看到今年脫貧攻堅,在政府黨政機關、第一書記的手把手指導下他們實實在在的達到了脫貧線,明年沒了政府手把手指導就又滑入了貧困行列,“年年扶貧年年貧”這不是我們所期望看到的現象。
貧困戶各家有各家的貧困原因,基層工作之所以不好做就是因為每一家的貧困都是一本心酸的“血淚史”,只有研究好了這一部部的“血淚史”,我們才能設身處地的幫助他們脫貧。有些貧困家庭只有老人這種家庭,用政策托底和財政扶持資金讓他們能安度晚年這就是扶貧;家有適齡兒童沒錢上學,讓孩子上的起學,就能防止貧困代代傳;家有大病患者,醫療救助,解決看不起病的問題就能讓他們脫貧,這些貧困都是能夠且容易解決的。但是有一些家庭勞動力充裕,身體也沒什么問題,解決他們的貧困就不只能是政策扶持就行了,一定要深入根本,發揮其致富的主觀能動性,政府主導的產業扶持也要是農民內心接受的、可操作性強的。不然產業扶持最終也只會成為“扶富未扶貧”,就算再多的扶持資金做催化劑,再好的產業為條件,沒有貧困戶自己的主動作為,也難以產生脫貧致富的化學反應。
貧困非一朝一夕所致,扶貧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農村的事有自己的規律,扶貧工作除了規劃更要結合各家情況,幫助貧困戶挖掉思想上貧困“根”,才能開出脫貧“花”,最終結出全民小康的“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