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與市直部門幾位同志乘中巴車,前往雙峰縣部分鎮村調研脫貧攻堅工作。一個半小時后,到達甘棠鎮祠堂灣村。這是一個省級扶貧重點村。
一進村,就看到省審計廳扶貧工作隊隊長王惠春和村黨支部書記劉進晚等幾個人。我說明來意,他們既緊張又高興,一邊介紹最近脫貧攻堅情況,一邊帶我們看了安全飲水工程、水利工程、村級活動中心、產業基地等項目。看來,這一塊脫貧勝利在望。
路過一棟新房,有人說這是危房改造戶,前年底搬進去的。這時女主人正好從地里背著簍子回來,我問了一些情況,知道她叫王惠英,她的言語神情很自然地流露出對黨和政府滿滿的感激。
“您原來的房子在哪里?”我問。“在那里。”王惠英指著對面山坡上一處矮房子。
“怎么沒有拆掉啊?”她低頭不語。“按政策應該是‘一戶一宅,建新拆舊’,老房子要拆除,原宅基地要退出來。”我回頭對村支書劉進晚說。劉進晚坦承,現在新房子建好了,但舊房子確實因為各種原因還有不少沒拆。
我忽然意識到,扶貧脫貧涉及利益的分配調整,群眾很關注,“不怕不均,就怕不公”,如果政策執行不到位,被扶群眾只講利益不講責任,甚至超越政策許可而占有利益和資源,那么就會產生意見,別人就不會服氣。這個問題,必須高度注意,堅決糾正。
一路看,一路想,“服氣”兩個字眼不斷在腦海中浮現,特別是目前正在進行扶貧對象精準識別,牽涉一些人要被“清出”,另一些人要被“納入”,如果不能讓人服氣,脫貧攻堅不僅達不到預期效果,甚至還會造成新的矛盾。
在甘棠鎮政府食堂匆匆吃完中飯,我們馬不停蹄趕往下一站——石牛鄉湴田村。
將近一個小時,車子駛入鄉間小道,開始爬坡進山。這條路凹凸不平,路邊堆放著石塊、砂子,正在拓寬改造。“要想富,先修路”,看著修路者忙碌的身影,我油然升起一種神圣的責任,我們每個黨員干部不都是修路者嗎?什么時候,才能讓我們的群眾不再顛簸、泥濘,邁上平坦幸福的康莊大道?
湴田村也是省級扶貧村。省檔案局副局長薛冬英和扶貧隊長梁毅介紹,工作隊和鎮村干部利用這里優良的自然環境,建成了一個300畝的云霧茶基地,采取“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將村里75戶貧困戶納入進來,讓他們搭上產業脫貧的快車。
“這些貧困戶是怎么確定的?真正做到了精準識別嗎?其他群眾有沒有意見?”我直截了當問道,并要求就近帶我去一個貧困戶家核實情況。
他們指了指正前方不遠處一處平房,告訴我,這是因病致貧戶,戶主叫羅獻亮,一家4口人,建房約100平方米。羅獻亮得了嚴重肝病,多方籌措60多萬元做了肝移植,目前在家休養,他的父親被聘為護林員,月工資1100元。看來他們對這一戶情況很熟悉,識別是精準的,幫扶辦法也是有效的。
“識貧”不能“失真”。這是抓好脫貧攻堅必須扣好的“第一粒扣子”,也是這次精準識貧集中整改的重中之重,一定要讓人心服口服。
途中,我分別向鄉、村的同志詢問了精準識貧、精準幫扶、精準退出等專項清理情況,特別是“四類人員”清理情況。他們一一作答,同時說出了一些顧慮,表示清理過程中,有點不好下手,這個“度”不好把握。
我當即指出,貧困人口要精準核實,應進則進、該退則退,特別要做好異動人員思想工作,不能一“退”了之、一“納”了之。要確保做到“兩個服氣”:對清退人員要把政策講清楚,把道理講透徹,告訴他理由和依據,并及時送達告知書,告知其申訴的方法途徑,讓當事人服氣;對新納入人員,要嚴格按條件、按程序辦理,張貼公示榜,接受監督,有異議的要核實無誤,讓其他人服氣。
輾轉來到印塘鄉益元村時,已是下午4時多。益元村是由兩個村新合并的貧困村。一下車,與村支書謝定峰簡單聊了幾句后,我直接問他:“合并以后,比原來新增了多少貧困人口?工作開展還順利嗎?”
他的回答有點出乎意料:“李書記,說心里話,我們已經沒有原來那兩個村的概念了,我只記得現在村里貧困戶是83戶219人。”合并貧困村干部群眾的合拍、合力、合心問題,我一直比較擔心,但從這個村的情況看,融合得遠比預想的好。
在村部會議室,我與趕來的雙峰縣相關負責同志、村支兩委的同志和群眾代表進行了簡短交流,大家從不同角度談了一些看法和建議。我談了當天調研的感受,重點就怎樣抓好精準識貧集中整改進行了強調,把做到“兩個服氣”作為精準識貧的重要標準提了出來,并就建立全市脫貧攻堅“聯系卡”制度提出了設想。
走出村部,已近傍晚。雖然奔波了一天,有些疲憊,但心里更踏實,更有底了。這次“解剖麻雀”,我了解到了實情,獲得了很多啟迪,更加堅定了脫貧攻堅的信心和決心,也找到了抓好精準識貧的新方法。
作者系婁底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華聲在線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