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必須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質量興農之路,加快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夯實農業生產能力基礎,加快實現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
走質量興農之路,是中央一以貫之的農業發展思想。近年來,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推進,質量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黨的十九大作出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大判斷,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中心,對2018年經濟工作做了全方位部署。這就要求“三農”工作也要圍繞著這個中心展開。要把質量興農貫徹到農業工作的方方面面,為社會提供更多更好的優質農產品及其相關的服務,提升“舌尖上”的安全感,讓農民和社會所有民眾都體味到切切實實的質量獲得感。
客觀地講,目前我國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充裕,人們已經從吃的“數量”問題轉向更加關注吃的“質量”問題。從農產品安全角度看,整體是安全的、有保障的。目前我國的質量標準正在與國際對接,上市銷售的農產品96%以上是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但隱患仍然存在,一些地區、個別品種上還比較突出,個別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還時有發生。
不管是從安全角度,還是從發展角度,都對抓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走質量興農之路,至為關鍵的一個環節就是標準,要打好標準化基礎。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離不開標準化。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越來越被廣大消費者所關心和重視,對農產品消費安全的呼聲越來越高。但由于長期以來片面追求數量和分散、粗放的農產品生產經營方式,有些生產者使用違禁農藥、不合理使用化肥,導致農產品有害物質殘留問題比較突出,不僅威脅消費安全,而且破壞生態環境。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措施就是通過推行農業標準化,不斷提高農民科學合理用藥、用肥的能力和自覺性,用標準規范農業生產、加工行為。同時,標準化生產與加工技術的推廣,也為農產品質量監管提供了標準支撐,使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主體明確、環節清晰、依據充分,提高了監管效能。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及農民收入增長,也需要標準化提供有力支撐。農業標準化涉及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多個環節,以食用安全和市場需求為目標制定農業標準,通過實施農業標準,綜合運用新技術、新成果、普及推廣新品種,在促進傳統優勢產業升級的同時,促進農業生產結構向優質高效品種調整,實現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和農業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促進農業素質的整體提高,為提高農業效益奠定了基礎。農業標準化的實施將全面改善農產品品質、提高農產品內在和外觀質量,成為品牌、名牌產品的質量保證,是實現優質優價、增加農民收入的基本保障。
農業標準化的重要性已經得到普遍認同,并且農業標準化工作推進也取得不錯的成績,真正發揮了農業高質量發展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助力和保障作用。不過,目前我國農業標準化還存在不少問題亟待解決。比如,標準不全、不統一、質量不高,標準貫徹實施力度不夠,檢測體系不夠完善,合格評定程序存有不足等。這些問題恰恰成為今后開展標準化工作的導向。
基于上述分析,重中之重的工作,就是完善農業標準化體系,提高標準質量。應根據中國目前現有的農業標準短缺、不統一、質量不高的實際情況,統籌規劃,組織制定和完善包括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在內的農業標準體系。在標準制定過程中,要考慮適應農業生產技術發展的需要,參照國際農業標準,注意吸收發達國家的先進農業技術。同時,要根據實際情況適時適當修改標準,不能讓標準常遭“滯后”之疑。
當然,有了標準之后更重要的工作就是加強標準的貫徹實施。要通過多種渠道,加大宣傳和示范力度,讓農業生產者能夠親眼看到農業標準化的作用,自覺貫徹執行農業標準化;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把農業標準化的實施與發展農業產業化有機結合起來,并制定配套的產業政策鼓勵和合理的利益趨動機制支持農業標準化發展。
特別要推動各地將標準集成轉化為操作規范,讓農民看得懂、學得會。推進標準實施,面上抓標準化生產技術的推廣,加強標準宣傳、培訓和指導;點上抓“三園兩場”(標準化的果園、菜園、茶園和標準化畜禽養殖場、水產健康養殖場),擴大創建規模,帶動廣大農戶實施按標生產;產品上抓“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產品),力爭“三品一標”的發展速度在6%以上,用品牌化促進農業標準化。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質量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