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劉奇:開辟農民就業增收的第三空間

[ 作者:劉奇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5-11 錄入:王惠敏 ]

——以貴州省塘約村等三個行政村調查為例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黨的十九大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五大要求,其中兩項事關農民的就業與增收。沒有產業的興旺,農民便不可能充分就業;不能充分就業,農民便無法增收;增收門路狹窄,生活富裕也就無從談起。鄉村振興,農民生活富裕是根本,這是我們一切農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我國農民就業增收主要來自三重空間,第一重空間是不離土不離鄉的土地,但人均一畝多耕地的先天資源稟賦使農民無法充分就業。“一個月種田,三個月過年, 八個月空閑”的時間配置是絕大多數農民的生活標配,空有一身力氣而無處用武。我們比美國多十億人口,而美國差不多比我們多十億畝耕地,人多地少的矛盾是我國農民在第一空間就業增收無法化解的死結。第二重空間是離土又離鄉的城市。2.8億農民工拋家別親,走南闖北,收入大幅提高,但居無定所, 業無定行,更令人無奈的是“一萬打工錢,三代離別淚”,上不能贍養父母,下無法撫養孩子,夫妻也天各一方。家庭這個社會的基礎細胞破裂,整個社會肌體就會發生病變。因此,第二重空間在二元制度壁壘下是不可持續的。第三重空間是離土不離鄉的二三產業。打破農村只能搞一產,農民只能干農業的產業和職業壁壘,上世紀八十年代已經有過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的很好嘗試,但由于前無古人,缺乏經驗,再加上發達的城市經濟的巨大引力,鄉鎮企業逐漸偃旗息鼓,空留一“法”(鄉鎮企業法)。與一些地多人少的現代化國家不同,他們的農民必須專業化、職業化,而我國絕大多數農民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必須兼業。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大力推進土地流轉,至今2.3億承包農戶中仍有70%的農戶沒有參與流轉,耕種著自己的承包地。在這方面與我們國情相似的日本,農民就一直走兼業的路子,并且按農與非農收入占比分為第一兼業農、第二兼業農。因此,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讓農民就地就近就業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實現生活富裕的最佳途徑。

一是把一產和二產融合起來, 發展好農產品加工業,尤其是精深加工業。美國的玉米可以加工成3500多種產品,我們相距甚遠。但我們也有很多優勢,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飲食文化,每縣每市每鄉每村,甚至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特色飲食,這些特色飲食需要大力開發。繼煎餅果子在美國上架成為火爆零食后,河南的“辣條”又走向海外火爆起來,老北京糖葫蘆在俄羅斯也十分暢銷,一個煎餅果子8美元,一包“辣條”12 美元,在國內只售2.5元。美國的面粉100多種,中國只有十幾種,日本食用油400多種,中國只有幾十種,德國面包注冊了300多種品類,而中國做面食的水平應該最高,但少有注冊品牌。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空間巨大,市場前景廣闊。沙縣小吃、蘭州拉面就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樣板,目前,全國有3萬多家沙縣小吃,每年營業額接近100億元,而蘭州拉面每年營業額更是超過了600億元,青海化隆縣政府派出近90人的隊伍到全國50多個城市設立辦事處為蘭州拉面館做服務。終端為王,農產品的消費終端在餐桌,把農產品加工的經念好, 把飲食文化的牌打好,是農民就業、增收、致富的關鍵舉措。中國美食已經在許多國家享有盛譽,但開發遠遠不足,毫不夸張地說,中國每天向世界推出一種美食,一百年都推介不完。更具獨特優勢的是中國有“藥食同源、藥補食療”的中醫傳統。國家衛計委2014年公布的“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目錄”中,有101種具有這兩種功能。目前中醫藥已經走進183個國家,充分利用藥食同源理論,大力開發走向世界的保健食品,應是中國農產品加工業重要的主攻方向。

二是把一產、二產和三產融合起來,發展好現代農業服務業。現代農業服務業是一個一、二、三產聯通、上中下游一體、產供銷加互促的產業體系。美國農民占總人口的1%多一點,但為農民服務的人口占總人口近20%。也就是說,一個農民種田后面跟著十多個人為他服務。為農服務的企業完全可以做大做強,從美國種業發展歷史也可見一斑,全美涉及種子業務的企業有700多家,其中種子公司500多家, 既有孟山都、杜邦先鋒、先正達、陶氏等跨國公司,也有從事專業化經營的小公司或家庭企業,還有種子包衣、加工機械等關聯產業企業200多家。他們的業務遍及全球。2016年全球銷量前十的種業企業, 美國拿了一、二、七、九名四席。當前我國亟待培育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各類農業共享經濟。一個最典型的事例就是農業部只出臺幾項政策,幾十萬農民就自動購買五十多萬臺收割機一舉解決了我國農作物機械化收割問題,這些農民也都在服務中增收致富。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服務業,既提高了農業生產經營效益,又降低了農業生產經營成本, 更能使我國長期存在的小農戶與現代化銜接問題得以妥善解決,農民既可以參與就業,也能夠增收致富。我國為農業服務的服務業蘊藏著巨大的潛力,我們必須下大功夫挖掘這一潛力,加快構建連通農村第一、二、三產業的現代農業服務體系。

三是把一產和三產融合起來, 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坊間戲言:眼下是窮人進城,富人下鄉;忙人進城,閑人下鄉;為生存的人進城, 為生活的人下鄉。在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已成為新的社會主要矛盾的今天,美麗鄉村已是人們尋求“詩意棲居”的理想之地、健康養生的歸宿之所。鄉村旅游的核心是原汁原味的鄉村文化,以農村自然環境、農業生產活動、農民生活方式為旅游的吸引物,不光具有旅游、觀光、休閑、養生等多重功能,還具有傳統“耕讀文化”“天人合一” 的哲學意蘊,結合傳統民居如福建土樓、廣東碉樓等鄉村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剪紙、演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共同組成了極具美學價值和靈性的鄉間大美圖畫。英國有一項調查顯示,約25%的人每年多次或經常訪問鄉村,約50%的人偶爾訪問鄉村,84%的人每年進行一次以上鄉村游,英國有一句婦孺皆知的箴言:“英國就是鄉村,鄉村就是英國”。逆城市化已經成為世界潮流,德國有40%多的人口工作在城市,居住在鄉村。有關研究顯示, 2007-2016年,中國已有84座城市人口連年減少,成為“收縮城市”。大力發展以觀光、體驗、休閑、養生、養老為特色的鄉村旅游,可以使農業生產方式更加吸引人,農村生活環境更加陶冶人,在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農民通過餐飲、民宿、民俗產品加工、手工藝品生產和相關的旅游服務增收致富。我國農民收入一般來自四個方面,轉移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而鄉村旅游的開發可以讓農民同時增加四個方面的收入。未來幾年,無人駕駛汽車一旦推向市場,鄉村旅游更會呈井噴狀態。

鄉村振興首要在于產業興旺, 而產業興旺不僅僅是一產的興旺, 更需要繁榮發達的二三產業。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推進一二三產融合,是為農民開辟第三就業增收空間的不二選擇。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發展觀察 2018年第8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一级少妇高清在线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四区 | 性色a∨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中文精品欧美无线码一区 中文字幕乱偷电影 | 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 | 在线激情小视频免费看 | 亚洲字幕一区二区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