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荷蘭鏈戰略行動計劃的基本特征、可取經驗及對中國農業產業化啟示
摘要:荷蘭農業資源匱乏, 是一個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國家。隨著農業“鏈戰略行動計劃”的實施和創意農業產業鏈模式在農業經營上的運用, 荷蘭利用自身優勢改變了農業落后的現狀, 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本文分析了荷蘭“鏈戰略行動計劃”的基本做法和可取經驗, 發現在政策扶持、農業保護、農業信息化發展等方式的幫助下, 荷蘭農業產業化發展體系逐漸成形。中國農業現代化和產業化正處于調整期, 本文的研究對于促進中國農業產業化發展有一定借鑒意義。
1、引言
荷蘭是歐洲農產品出口大國, 其農產品出口貿易總量位居世界第二位。然而從自然資源上講, 荷蘭的農業資源條件卻較差。首先, 荷蘭是世界著名的低洼國家, 約1/4的國土面積位于海平面之下, 僅1/3高于海平面1m以上, 所以荷蘭農業發展極易受到海水泛濫或海潮入侵的影響。其次, 受所處位置的緯度較高所限, 荷蘭全年的光照時間僅為1 484h, 年均氣溫8.5~10.5℃, 明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對農作物的生長影響較大。第三, 荷蘭的土地面積較少, 人口密度卻非常高, 用于農業發展的土地面積僅188萬hm, 農業生產擴展空間十分有限 (李遠東, 2009) 。
雖然荷蘭的自然資源條件相對落后, 但是它卻充分利用了自身優勢, 開辟了一條舉世矚目的農業發展道路, 尤其是花卉、莊稼、畜牧等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均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倪景濤等, 2005) 。在荷蘭農業崛起道路上, 政府推行的“鏈戰略行動計劃”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趙文杰等, 2016) 。經過多年的發展, 荷蘭農業產品中所蘊含的科技含量遙遙領先于其他國家, 在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和精細化農產品生產的基礎上, 加強了對高附加值農作物的集約化生產, 建立起了創意農業生產體系 (劉麗偉, 2010) 。本文將以荷蘭農業發展過程中的“鏈戰略行動計劃”發展動態為切入點, 以期從其發展經驗中探尋有利于中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啟示。
現有文獻在探討荷蘭農業發展的歷史經驗及其啟示時, 往往從整體發展趨勢的角度出發進行研究 (吳新生, 2011) , 而對荷蘭“鏈戰略行動計劃”經驗進行總結的文獻相對較少, 白明月 (2011) 在研究創意農業的產業鏈時, 探討了其中“鏈戰略行動計劃”發揮的作用, 劉麗偉等 (2014) 則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更進一步的分析。然而上述文獻并未準確結合中國農業發展現狀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意見, 本文對現有文獻進行了補充, 為推動中國農業產業化發展出謀劃策。
2、荷蘭“鏈戰略行動計劃”的發展歷程、特征與做法
2.1 主要發展歷程
荷蘭由于土地匱乏、農業資源不足, 國內的農產品始終無法自給自足。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 荷蘭提出了著名的“鏈戰略行動計劃”, 并以此為契機, 開創了創意農業模式, 成為世界農業發展強國。該政策的主要內容是以政策扶持為出發點, 大力推進創意農業產業鏈發展。創意農業是一種新型的農業發展模式, 通過市場關系, 聚合科學技術、社會環境和人文發展, 將農村的生活、生態和農業生產的前、中、后期活動以及現代化的農業休閑、度假以及生態農業等進行創新升級, 使得農業的各個過程完整聯動, 并形成生態與人文互動的產業體系。
荷蘭農業發展非常注重產業鏈的整合和協作分工, 在農業產業鏈的基礎上, 高度重視創意農業產業鏈經營, 并將其作為“鏈戰略行動計劃”的重要部分。荷蘭“鏈戰略行動計劃”是通過農業產業鏈管理的模式來經營農業的一種政策。2010年以后, 荷蘭政府又加強了政策扶持力度, 花費了4 500萬美元對產業鏈和價值鏈的試點項目進行投資, 產業鏈—價值鏈的管理模式已經成為農業管理者的必修課。在管理體制上, 將農業與企業相關聯并成立專門的供應鏈管理研究機構, 關注并解決農產品安全和質量、產品創新以及市場和物流等問題。荷蘭“鏈戰略行動計劃”在國內成功實踐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農業—企業產業鏈各環節的聯動合作是取得雙贏的關鍵因素。
實施“鏈戰略行動計劃”后, 十幾年的時間讓荷蘭成為世界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雖然荷蘭的土地資源較為匱乏, 但其農業很好地利用了比較優勢, 用有限的土地發展高效的農業, 構建了從生產資料到農產品的生產, 到農產品收獲、農產品加工和農產品運輸、儲存, 再到農產品銷售各個環節的有效聯動和協調發展, 建立了高效的一體化運轉產業體系。
2.2 基本特征
荷蘭“鏈戰略行動計劃”以創意農業產業鏈為核心, 主要包括5個方面的基本特征。
2.2.1 專業化和規模化生產
在“鏈戰略行動計劃”的推動下, 荷蘭農業化生產呈現專業化和規模化生產發展態勢。荷蘭的農業生產采用家庭農場的經營模式, 以農戶為單位, 共有12萬個農場。其中種植業占到將近一半, 平均規模50hm;剩下的一半為畜牧業, 約占40hm;園林業, 平均規模為2hm。家庭農場以家庭勞動力為主, 必要時會雇傭臨時勞動力。農場采用高度專業化的生產方式, 按照市場細分規律, 企業獲得了市場競爭力。同時, 荷蘭政府為了農場的規模化經營, 對農民進行補貼。荷蘭從事農業的勞動者在過去減少了一半, 農場的總數也減少了一半, 但平均規模卻擴大了1倍。規模化生產經營為現代農業創造了規模效益。
2.2.2 科技投入和產出水平較高
在農業生產中, 荷蘭“鏈戰略計劃行動”采用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很好地避免了耕地不足的缺陷。例如, 溫室農業有效地節省了耕地。對蔬果、花卉采用溫室栽培技術, 溫室采用無土化栽培, 溫濕度、光照調控, 施肥和用水, 以及病蟲害防治等都是利用計算機技術控制, 得到了很高的產量。此外, 溫室養魚節省了水面資源。荷蘭農業對于生產資料和農業設備進行了較高水平的投入, 例如, 擠奶設備, 工業化和機械化的蘑菇生產設備。在糧食的生產上, 荷蘭農業在選種上非常注重優良品種, 并采用現代化的栽培技術, 獲得了糧食的高產量。在技術上的投資使得荷蘭農業有了較高的產出, 用有限的土地資源創造了經濟效益。集約化和創新化的農業在荷蘭實踐, 實現了用資本代替土地資源的產出效應。對農業科技的大量投入為荷蘭農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同時提升了農業的市場競爭力。
2.2.3 農業產業鏈生產
當前, 世界農業經濟競爭的核心在于產業鏈生產。荷蘭政府以“鏈戰略行動計劃”為依托, 逐漸加強對農業產業鏈的協作和整合。荷蘭的農業生產將農作物的種植、收獲、保鮮環節與農產品加工、運輸儲存環節以及農產品的銷售融為一體, 將生產、供給與銷售, 農業、工業和商業有機地結合起來, 形成了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的一體化。讓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都實現了緊密聯動, 促進了資源最大限度地利用。花卉產業鏈發展是荷蘭產業鏈發展的典型, 整個產業鏈內部緊密聯系, 各個環節上的主體相互聯動, 服務于整個產業鏈系統, 共享產業鏈的積聚外部效應。
2.2.4 社會化的服務體系和公司化的經營
“鏈戰略行動計劃”強調對整個農業發展的社會化服務, 在這一政策背景下, 荷蘭農業合作社應運而生。荷蘭農業合作社對荷蘭農業的產供銷全過程進行服務, 將荷蘭的農業當作一個有機整體, 對生產、加工和銷售提供社會化服務。在服務系統健全的激勵下, 農業生產的公司化經營逐漸發展起來。農場的經營者都是公司的法人, 以公司的形式進行獨立經營并實現利潤最大化。實踐證明, 社會化的服務體系和公司化的經營為荷蘭農業發展帶來新的增長極點, 進一步提高了荷蘭農民的收入水平。
2.2.5 外向型
荷蘭的農產品不僅滿足國內消費, 還出口到世界各國。在“鏈戰略行動計劃”政策支持下, 荷蘭農業產業鏈經營覆蓋面廣, 且大部分產品在世界上具有較高知名度, 能夠遠銷到亞洲、美洲等國家。最具出口代表性的產業為花卉產業, 其出口額位居世界首位, 年均出口額約為65億美元, 占世界貿易總額的60%。荷蘭的花卉產業鏈發展程度高, 關聯性強, 產業系統完整、健康, 具有非常強的國際競爭力。由此可見, 荷蘭是農產品進出口的外向型國家。
2.3 主要做法
荷蘭“鏈戰略行動計劃”的成功實踐實現了產業鏈上各個環節的良性互動, 通過融入科學技術和創新因素, 強化了產業鏈的有效整合并提升了文化創意的作用, 創意農業產業鏈的經營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荷蘭創意農業產業鏈經營模式的具體做法如下。
2.3.1 著重發展高效產業鏈, 提升農業產業鏈的經營水平
從荷蘭“鏈戰略行動計劃”起步至今, 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農業發展躍居世界第二, 成為創意農業的領先國家。通過打造創意農業產業鏈, 不斷提升農業產業鏈的聚合聯動。荷蘭的創意產業鏈經營模式涵蓋了幾乎全部的出口農產品, 包括花卉、馬鈴薯、蘑菇、肉類、蔬果和奶酪等。荷蘭的花卉產業鏈具有極高的聚合度和關聯性。因此, 荷蘭政府將花卉作為發展成熟的產業體系進行發展。花卉產業鏈包含了花卉產業的各個環節:選種、育種、生產、收獲、加工、運輸和出售。同時, 荷蘭用先進的花卉裝備和精細化設施, 提高科技含量的產品附加值。將花卉產業與特色文化資源、市場消費、物流和人文以及科技創新有機結合, 并形成良性互動。
2.3.2 創新性技術產生價值增值
荷蘭的“鏈戰略行動計劃”投入了科技創新, 同時融入了文化、制度等非技術因素, 在各個環節上都增加了價值增值。在花卉產業鏈上, 幾乎每一個環節都投入了科技因素。在研發和育種上, 每一種花都設有專業的育種公司進行研發;在生產環節上, 荷蘭采用現代化溫室栽培技術, 利用電腦控制, 對播種、栽種、收獲和包裝的各個環節都采用機械化作業, 努力提高產量;在儲存和銷售環節上, 荷蘭花卉有專業的冷庫儲藏技術;在運輸環節上, 荷蘭發達的航空物流為農產品的運送提供了便捷的途徑。
2.3.3 將文化傳播融入農業生產
荷蘭“鏈戰略行動計劃”的文化藝術含量較高, 為農產品增加了新的價值和市場空間, 提高了市場競爭力。荷蘭的創意農業在引進科學技術的同時, 融入了文化的元素。例如, 荷蘭花卉產業鏈的經營就是成功融合了荷蘭的花卉文化。郁金香文化在荷蘭可追溯到19世紀法國作家的小說《黑郁金香》, 因此, 荷蘭的郁金香文化舉世聞名。創意農業將郁金香文化的感召力創新地融入花卉的產業鏈中, 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3、中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歷史及現狀分析
農業產業化是一種現代農業發展模式, 它是指通過市場機制的運作, 將生產資料和生產對象與農業生產環節的前、中、后期生產過程等有機結合起來, 最終形成產供銷一體化和農工商一體化。這種縱向農業產業化的概念最初興起于發達國家, 依靠經濟法律關系將農業與工商業聯合起來, 隨后傳播至中國等發展中國家 (曹金臣, 2013) 。中國農業產業化實踐和理論最早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山東省濰坊市政府所提出的關于新型農業發展的戰略倡議。在總結和歸納濰坊經驗的基礎之上, 中共中央、國務院于1993年聯合頒布了《關于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首次將農業產業化發展戰略在全國范圍內推廣。
隨后, 中國農業產業化發展進入快速成長階段, 2003—2010年的一系列黨中央文件從政策扶持、科技發展、財政撥款等方面加快推進了中國農業產業化發展。2003年之后, 中國各式各樣的農業產業化組織遍地開花, 截至2015年年底, 全國各類農業產業化組織總計38.6萬個, 龍頭企業總數達15.72萬家。在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帶動下, 農民的生活條件及家庭收入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地方性農業產業聚集已經初具規模, 農業商品化、市場化經營水平得到顯著提升。
但同時, 中國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還有一些比較棘手的問題亟待解決, 尤其明顯的在于中國農業產業化整體水平相對較低, 與歐美等發達國家還存在較大差距。具體分為如下幾個方面:首先, 農業產業化市場發展過快, 利益分配機制未能完全跟上市場發展的步伐, 農民增收效果不明顯。其次, 政府在宏觀上的農業管理體制不夠完善, 導致了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相對較低。第三, 農戶、企業、市場之間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 相當數量的企業與農戶處于不穩定、不規范的聯結狀態。所以, 為了進一步加快中國農業產業化進程的發展進程, 需要充分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 本文以荷蘭農業發展進程中的“鏈戰略行動計劃”為例, 進行深入剖析。
4、荷蘭農業模式的可取經驗
荷蘭“鏈戰略行動計劃”的實施為荷蘭農業產業鏈的發展和荷蘭農業的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思路, 并促進了荷蘭農業的發展。荷蘭的“鏈戰略行動計劃”為中國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了可取的經驗。
4.1 荷蘭“鏈戰略行動計劃”產業化經營的3種模式
荷蘭農業的產業化經營存在著3種基本模式, 分別是市場—農戶對接、合作社—農戶對接和企業—農戶對接。首先, 市場與農戶的對接包括“拍賣市場”與農戶對接, 即通過“拍賣市場”的作用實現農產品的供需均衡, 為農產品的銷售提供渠道, 形成合理的市場價格, 實現農產品資源的優化配置。其次, 合作社與農戶的對接有效地聯動了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環節, 加強了農戶和合作社之間的聯系, 促進農業的一體化經營。第三, 企業與農戶的直接對接, 可實現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的一體化經營。這3種模式可有效地實現農業產業鏈的一體化經營, 促進農業的發展。
4.2 在農業一體化進程中的政府管理體制
荷蘭政府對農業的發展和產業化經營實施一體化管理, 實現“從農田到餐桌”的全方位監管, 對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以及出口的一系列環節提供質量監督和技術服務, 實現完整的服務體系。此外, 荷蘭政府將“鏈戰略計劃行動”提升為國家重點戰略的高度, 成立了一系列研究機構, 如農業產業鏈競爭力中心等, 這些機構的設立為創意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信息, 并積累了管理經驗。政府管理體制的設置成為推動荷蘭創意農業發展的主導力量, 在產業化經營中為農民提供了組織制度的保障。
4.3 在產業鏈各個環節加大科技和文化因素投入
產業鏈的不同環節中, 科技和文化的投入能有效增加產品的附加值, 產生巨大的產出效益, 同時提升市場競爭力。荷蘭農業產業鏈進程中, 對科技的投入和對農業教育的重視是促進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對科技的投入表現在農業生產前的選種技術、生產中的無土化栽培技術和生產后的儲存技術等, 這些技術避免了農業的高風險和低收益的不足。在農業教育方面, 已經形成了完備的培訓系統和農業教育系統, 提高了農民對知識的掌握能力, 同時提高了農產品的技術含量和市場地位。
5、啟示和建議
中國人多地少, 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較為松散, 這些情況和早期的荷蘭農業發展條件頗為相似。而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 荷蘭政府通過政策扶持、農業保護、農業信息化發展等方式, 實現了荷蘭創意農業的產業化發展,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指導性政策為“鏈戰略行動計劃”。荷蘭農業產業化發展以“鏈戰略行動計劃”為依托, 大力發展創匯經濟功能為主的創意農業, 其中主要是以園藝業和畜牧業為主的出口型農業。經過多年的發展, 荷蘭的人均農產品出口創匯高居世界首位, 成為世界農業發展歷程中的一顆璀璨明星。
本文以荷蘭政府實行的“鏈戰略行動計劃”為分析對象, 充分借鑒這一政策領域的現代農業發展經驗, 為中國依靠市場之力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5.1 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支撐, 科技創新是推進產業化快速發展、促進產業化升級的主要動力
借鑒荷蘭的發展模式, 加強農業產業化經營企業的產品改造, 整合科技資源, 加大力量對農產品關鍵加工技術進行攻關, 培育和引進一批優良農林牧漁新品種, 加快農作物新品種的更新換代和畜禽品種的改良步伐。加強科技創新和培訓推廣體系建設, 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基層農村干部和廣大農民進行培訓。對具有輻射面廣、帶動力大, 并能產生重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成熟技術成果進行有組織、有計劃的示范推廣, 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 創出一批有較強競爭力的名牌產品。
5.2 幫助農業企業搞活經營機制, 提高管理水平, 引進人才
由于涉農龍頭企業起步較晚, 無論企業的經營機制、管理水平, 還是科技開發能力, 與工業企業相比, 都有著不小的差距。建議有關部門牽頭成立扶持龍頭企業發展顧問團, 對骨干龍頭企業逐個把脈會診, 幫助制定切合實際的發展戰略, 加快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為農業企業引進各種急需人才, 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農業企業應把培養高素質的職工隊伍放到重要位置, 通過多種形式加快培養一批懂生產、會經營、善管理、具有市場開拓能力的骨干力量, 以保證健康運行。
5.3 將文化因素融入農業產業鏈中, 不斷增加產業鏈各個環節的附加值
在中國的文化中, 農業文化博大精深。因此中國農業可借鑒荷蘭農業的花卉文化, 不斷突破創新, 發揮文化的軟實力和感召力。
5.4 加快產業化經營, 促進產供銷和農工商一體化發展
根據中國農業的現狀, 可不斷加快產業化經營的步伐, 大力發展集約化和專業化的農場經營模式, 改善松散化的經營模式, 逐漸形成規模經濟。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上, 加強企業對農戶、合作社對農戶和市場對農戶的對接, 促進產供銷和農工商一體化發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世界農業2017年11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