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筆者參加省級課題“農村小學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的實踐與研究”活動,在探索、研究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中,認為構建“校有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校本教材,班有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特色,生有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特長”(簡稱“三有”)新模式,可提高農村小學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實效,易于推廣、普及,現提出己見,與同行研討。
一、校有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校本教材。學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必須長年堅持,必須編寫適合本校學生的校本教材。學生了解、掌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課程教材。中華民族在長期奮斗的歷史中,將自身的豐富經驗凝聚成具有豐富內涵和深刻理論思維的理念,它們是民族文化精華的寫照,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靈魂。編寫傳統文化教育讀本勢在必行。編寫傳統文化教育讀本必須考慮學生年齡段,結合不同學段,編寫相適應的校本教材,供學生學習使用。小學低年級應以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親切感為重點,提高教材培養小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開展啟蒙教育;高年級應以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感受力為重點,培養學生傳統文化技能,開展認知教育;可設經典啟蒙、古詩誦讀、欣賞漢字、中華名人、傳統節日、中華禮儀、民間藝術、名勝古跡等章節,逐步將各學段的傳統文化教育內容加以序列化、體系化,促進傳統文化教育內容的有效銜接。
二、班有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特色。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離不開班級。班級是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的主體單位,所以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時,班級要有特色活動,才能吸引學生,凝聚學生,產生共鳴。各班級可從環境布置著手,根據本班特色,開辟宣傳傳統文化教育專欄,使學生通過本班傳統文化教育專欄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開展晨讀經典,每天早上組織學生誦讀傳統文化經典,在讀中學,學中悟,體會傳統文化知識的意境,形成本班誦讀特色;組織傳統文化宣傳隊,表演傳統文化節目,以吟唱經典,演藝經典為主要形式,讓學生感受經典文化魅力,形成本班表演特色;開展講傳統文化故事,把唐詩等傳統文化典籍用講故事的形式展現在我們的面前,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熏陶,形成講故事特色。組織書畫興趣小組,學習書法寫古詩,既練字,又學古詩,越學興致越高,越寫興致越大;抓住古詩“詩中有畫”特點,教古詩學畫畫,再現古詩中的畫意,越畫興趣越濃,形成書畫特色。讓學生在各種特色環境中學習傳統文化,沉浸在傳統文化特色氛圍中,不斷提升自我,促進傳統文化特色教育活動在班級開展。
三、生有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特長。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優化育人環境,構建傳統文化教育新模式,培養學生具有傳統文化特長的學生。一是開展經典誦讀,培養學生喜愛讀書良好習慣,長期誦讀,日積月累,豐富學生語文知識,吸收傳統文化,促進語文素養發展,提高朗讀能力;二是開展《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和《弟子規》等傳統經典讀本背誦接力賽,弘揚傳統文化,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培養學生反映能力,提高記憶力;三是舉辦書法和繪畫講座,欣賞無色而有圖畫之燦爛,無聲而有音樂之和諧,培養學生業余愛好,促進書法和美術教學,提高審美能力;四是舉辦傳統腰鼓培訓班,學習傳統腰鼓打法,領悟傳統腰鼓之神韻,培養鍛煉學生體能,提高傳統文化技能;五是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到敬老院,幫助老人做好事;開展“隨手莫丟素養,彎腰拾起文明”環境整治活動,培養學生愛勞動、樂助人精神,營造安全、和諧、整潔、美麗的環境,提高學生講文明,做好事情懷。通過開展表演、競賽、展覽、實踐等傳統文化教育活動,調動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促進傳統文化教育,培養提高學生傳統文化人文素養和本人特長,彰顯傳統文化教育獨特魅力。
構建“三有”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新模式,促進農村小學傳統文化教育活動開展,提高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實效,是每個教育工作者神圣職責,要不斷探討研究,開展實踐。
(作者單位:安徽省馬鞍山市鄭蒲港新區姥橋鎮中心小學)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