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是人類文明的文化遺存。近年來,許多地方將傳統文化村落作為鄉村文化旅游的經濟增長點,但這些“傳統文化村落”,難以承載現代人的精神鄉愁,村落研究也成為世界社會學研究的重要選題。
去年,參加地方政協組織的“精準扶貧”調研活動的委員們欣喜地發現:在陜西關中農村,那些生活困難、勞動能力弱,或者因病致貧的家庭,大多數都受到親屬自發自覺自愿的扶助,其生存狀況明顯優于鰥寡孤獨。親人族人間相互扶持的優良傳統在陜西周原與渭北地區傳承較好。
周原是周朝禮樂文化的發祥地,西起汧河,東瀕漆水河,北倚岐山,南至渭河,包括今天鳳翔、岐山、扶風、武功四縣大部分區域和寶雞、眉縣、乾縣、永壽的小部分區域。周禮既是人類社會活動的準則,也是百姓的日常行為規范,更是歷代文人完善道德人格的教育方式?!吨芏Y·地官·族師》中就有鄉村自治的內容;北宋張載曾撰寫《井田議》,按照《周禮》的模式,帶領學生在今周原眉縣橫渠鎮崖下村驗證井田制的可行性與有效性;呂大均制定的《呂氏鄉約》是我國最早的成文鄉約,是維護鄉村社會秩序的民間法規,直接影響了明清的鄉村治理模式。周禮村落是周禮文化的“活化石”。
羅新遠教授帶領的調研團隊選取陜西省岐山縣周禮北村(北郭村)和周禮南村(堰河村)為調研樣本,它們是周原地區形態保存完整的周禮文化傳統村落。調研團隊從歷史和現實雙重維度考察了周禮村落周“禮儀文化”與民俗文化傳承,20年來周禮村落以周文化遺存為依托的民俗旅游業的發展歷程,揭示了市場經濟對周禮村落的深刻影響及周禮文化與現代文明、農耕文明與市場經濟等的矛盾與沖突。
費孝通認為,鄉土社會的“秩序可以用禮來維持。禮是傳統,是整個社會歷史在維持這種秩序”。傳統文化村落的現代轉型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周禮村落》提供了傳統文化村落及傳統文化現代轉型的新的路徑。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8年08月17日 第 07 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