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的新格局下,打工農民返鄉創業,大規模的城市資本、人才下鄉,大規模的城市消費通過文旅、康養、到鄉村尋求第三居所的方式進入鄉村,其中田園綜合體和特色小鎮成為其中一股潮流。“新鄉紳”通過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的建設重振鄉村文化、經濟、社會。在綠維文旅集團、綠維商學院主辦的“首屆特色小鎮與田園綜合體開發運營峰會”上,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副主任喬潤令,在《特色小鎮建設呼喚新鄉紳》的主題發言中指出,在中國現行的鄉村治理結構中,需要“新鄉紳”下鄉,特色小鎮是新鄉紳理想的載體,新鄉紳是鄉村問題的解決者和鄉村發展的引領者。
以下是發言摘要:
首先非常感謝綠維文旅的邀請,讓我有機會和大家分享特色小鎮的一些情況。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題目是:特色小鎮呼喚新鄉紳。這是我最近一個時段的研究和思考。
超越歷史,回望鄉紳
一、鄉紳是傳統鄉村的靈魂人物
傳統社會的鄉村皇權不下縣,鄉紳是道德、文化、鄉村秩序的守護者,維護鄉村穩定、文化,傳承鄉愁、弘揚鄉土精神,因此鄉紳是靈魂人物。
二、鄉紳有文化、重教育
重教育有文化是鄉紳非常大的現代價值,給我們提供了非常多的精英樣本,中西文化融于一身。1865--1905年,超過70%的教育精英是官員子弟,來自全國各地的紳士階層,1905--1952超過60%的教育精英是地方專業人士和商人子弟,尤其是江南和珠三角地區。清末和民國涌現出來的社會精英絕大多數人都是鄉紳的后代,比如梁啟超、胡適、林語堂、蔡元培等。
三、鄉紳的另類貢獻
鄉紳尊重傳統,是傳統家庭關系、倫理文化傳承的維護者;鄉紳追求楹聯、詩詞注重歷史文化傳承;留下了充滿文化底蘊、能夠代表中國文明的建筑,如福州三坊七巷、浙江烏鎮、山西喬家大院、江蘇周莊、云南麗江等;鄉紳的存在,使皇權不下縣成為可能,使得鄉村治理的成本降到最低。
四、二元結構下的鄉村需要改變
百年來,隨著傳統社會的解體,鄉紳制度消失、鄉村逐步衰敗,中國進入了新時代,逐步形成城鄉二元結構和城市導向的政策體制;鄉村資源單項流入城市,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公共服務嚴重缺失,發展機會遠低于城市,經濟收入遠低于城市;鄉村的社會評價整體上低于城市,鄉村深深的陷入了身份的自我否定、文化失落、傳統道德的淪喪;社會精英單項外流,青壯年人群長期外出打工。
五、中國鄉村需要新鄉紳
中國現行的二元鄉村治理結構不合理,需要一個類似于傳統鄉村的鄉紳角色、又具有現代社會身份(如文化、財富等)的人群下鄉;2010年以后,中國開始形成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的新格局,打工農民返鄉創業,大規模的城市資本、人才開始下鄉,大規模的城市消費通過文旅、康養、到鄉村尋求第三居所的方式進入鄉村,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標志,有人叫做新上山下鄉運動,其中田園綜合體和特色小鎮是其中一股潮流;新鄉紳,即有城市資本、人才、技術、有情懷的企業家下鄉,通過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建設重振鄉村文化、經濟、社會。
政策支持民營資本、企業家下鄉
一、中央出臺多部有利于特色小鎮發展的大政策。從政策、法律等角度全方位支持民營資本、企業家下鄉,投資發展特色小鎮和田園綜合體。
二、政策導向支持鼓勵農村發展文旅、田園綜合體、康樂、文創、養生養老產業。首先,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利用“旅游+”“生態+”等模式,推進農業、林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其次,鼓勵支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民族風情旅游、傳統手工藝、文化創意、養生養老、中央廚房、農村綠化美化、農村物業管理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三、支持農村土地改革,為城市資本下鄉創造條件。首先,鼓勵和引導返鄉下鄉人員按照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通過承包、租賃、入股、合作等多種形式,創辦領辦家庭農場林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其次,支持返鄉下鄉人員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共建農業物流倉儲等設施。
四、支持民營資本進入五大幸福產業領域
五大幸福產業正好是利于特色小鎮發展的五大產業,我們統計了全國申報或有意申報的特色小鎮類型,大概有百分之七八十是旅游、文化、體育、健康、養老這幾類。
五、中央新政策的意義與價值
目前城市的各類生產要素已經市場化可以自由進入市場,農村的所有要素資源都不能自由進入市場。農村土地、宅基地、房產、山川池塘以及土地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受益權都不可能抵押、擔保融資;不能轉讓給城里人。中央、國務院上述政策為民營資本下鄉投資發展特色小鎮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和政策基礎,為民營資本投入特色小鎮,提供一個穩定的預期。
特色小鎮:新鄉紳的理想載體
一、特色小鎮的投資者
特色小鎮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投入主要依托社會民間資本投入,采取與政府長期合作的PPP模式。民營資本是特色小鎮重要的投資者和未來小鎮的資產擁有者。
二、特色小鎮的新政策
創新農村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為特色小鎮實施PPP創造條件。表現為:健全分級分類投入體制、完善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創新政府投資支持方式、建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機制(PPP);完善建設管護機制;健全定價機制;將農村基礎設施項目整體打包,提高收益能力;推廣“建養一體化”模式。
三、特色小鎮的治理者
浙江經驗和國家發改委的政策明確,特色小鎮是非行政化、不設政府機構、沒有行政級別,是創建制,不是審批制。治理形態應是鎮企結合。既然不是行政體,那么誰來治理?根據鎮企結合原則,誰投資誰運營或委托運營。在政府的委托授權下,投資者或者由投資者引入的專業化的運營公司應該是特色小鎮治理的主體。
四、特色小鎮的新形態
鎮企結合是特色小鎮的新形態。國家發改委《關于實施千企千鎮工程,推進美麗特色小鎮建設的通知》, 由國家發改委、國家開發銀行、光大銀行、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中國城鎮化促進會聯合發文并組織實施。主要內容是聚焦重點領域、建立信息服務平臺、搭建鎮企合作平臺、鎮企結對樹品牌、推廣點經驗。由合作平臺強化協同推進;政策集成進行系統化支持。
五、特色小鎮的關注者
大公司、民營資本最關注特色小鎮。 中國正迎來一個資本下鄉潮流。政府和市場、民營資本對特色小鎮都表現出了高度的熱情,中國著名的大公司如阿里、華夏、吉利、萬科、萬達以及房地產企業前50強全部進入特色小鎮領域。
什么樣的人能成為新鄉紳
我認為有文化、有情懷、有資本的特色小鎮投資者和運營者能成為新鄉紳。
一、特色小鎮為有情懷的企業家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理想的特色小鎮以人為本,既有城市功能,又有鄉村形態。特色小鎮是中產階級的消費和生活空間,例如麗江、烏鎮、西塘、周莊的繁榮和古北水鎮的出現就是滿足中產階級的需求應運而生的,產品有檔次、有文化、有品味、有特點。為中產階級服務的特色產業,擯棄數量規模、低價競爭;要品質優先,文化內涵、小資情調;小而美、小而優、小而特、小而精。
二、特色小鎮擁有成就新鄉紳的合適土壤
特色小鎮的鄉土、文化、精神、生態價值是成就新鄉紳的合適土壤。田園生活是中國人精神的歸宿;除了城市功能和產業之外,小鎮保留書香彌漫、親近自然、鄉土情調、濃濃的人情味、這是小鎮的精神價值所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突出告老還鄉和追求桃花源,歐美國家非常強調鄉村的文化價值;特色小鎮是城市功能與田園風光的有機結合,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成為中國人精神價值的棲息地,是成就新鄉紳的最佳土壤。
三、特色小鎮為有資本的企業家提供了可傳承的有價值的資產
特色小鎮的財富價值有土地、特色產業、房地產三大類,不同的特色建筑、凝聚著地方文化的小鎮格局和空間形態、獨特的小鎮人群和小鎮生活方式;特色小鎮融入鄉愁、體現個人情懷;財產投資或儲蓄于特色小鎮,我認為是最優投資,不但得到經濟價值還能得到精神價值。同時中共中央、國務院對保護私有產權、保護私人財產、國有民營一視同仁,有政策保障。
四、要有歷史的耐心,避免急功近利
從策劃規劃開始要做到80%謀篇布局、20%實施(2.8定律);特色鎮聚人氣、培育市場、形成獨特的文化、歸屬感和特色的形成,都是一個過程,需要時間、需要耐心;特色小鎮不是建工廠、生產流水線產品;要以工匠精神打造百年小鎮。
五、新鄉紳與特色小鎮
新鄉紳與特色小鎮是鄉村問題的解決者和鄉村發展的引領者。解決城市資本下鄉、城市產業下鄉、城市技術下鄉、城市文明下鄉的問題;要解決留住鄉愁的問題;應該大幅度改變目前農村存在的高智商、高顏質、高體質精英整體外流的問題;要成為鄉村經濟、鄉村文化、鄉村觀念、鄉村建筑、鄉村就業、鄉村生態文明、鄉村環保、鄉村娛樂、鄉村生活方式傳承和進步的引領者。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綠維創景 2017-08-31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