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張芳:當前農村思想道德文化建設之思考

[ 作者:張芳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12-21 錄入:王惠敏 ]

摘要:農村思想道德文化建設是當前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新時代的三農工作中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農村思想道德文化;鄉村振興;建設

從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二十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要求。再到十九大報告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農村思想道德文化的建設重要性更加彰顯。

一、農村思想道德文化建設情況

(一)從新世紀以來,國家在農村文件建設方面支持力度大

筆者經過從文化和旅游部、國務院政務網查詢文件整理得出,國家主要從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推進基層文化設施建設、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等方面建設鄉村文化,同時也助力了美麗鄉村的建設。

(二)農村思想道德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1、從上圖關于農村文化建設文件來看,十一五以來,國家進一步加強了農村思想道德文化方面的建設。

2、今年是農村改革的第40個年頭,從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標志,拉開了中國改革的序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迅速,但是農村思想文化建設卻嚴重滯后。王懷超委員在2017年兩會的時候,援用了中共山東省委黨校“中國農民思想文化建設研究課題組”30多年來對近1600個村莊的調查結果,一是“在近三年調查的102個村莊中,80%以上的村莊近30年來沒有組織過一次包括講座、學習、讀書會、文藝演出等形式的有目的的學習教育活動,二是7成左右的村莊沒有集體圖書室,83.4%的農民家庭沒有圖書,79.7%的村莊沒有文化場所。不到10%的村莊,雖然設有文化大院和農家書屋,但實際上成為做買賣、聚眾打牌甚至賭博的場所。”“大多數農村思想文化陣地處于年久失修和荒蕪狀態。”三是受調查區域農村目前存在的諸多現象:婚嫁彩禮習俗日漸高漲,20%家庭的子女出現義務教育階段輟學。四是目前很多地方、很多類型的思想文化建設活動,大多是地方主管部門和干部自編自導自演,調動不起真正的主角農民,工作流于形式,使得老百姓成了看客。

(三)農村思想道德文化建設的短板

1、農村理想信念的淡化

一是城鄉發展不平衡一直是影響我國全面、協調發展的桎梏之一,城鄉之間差距仍在擴大、農村自身精神文化的發展明顯滯后于物質的發展。出于生存是第一需要的本能,農村人口仍然在為生計而奔波勞頓,傾注于追求物質利益無暇顧及提升精神境界。二是現在許多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都出外打工掙錢,受知識層次和認識水平的制約,他們中許多人認為政治是空的、理想是遠的、道德是虛的,唯有金錢是真的,政治參與的熱情不高;有些人掙了錢實現了“物質理想”,卻失了重心、精神極度懈怠,強化物質享受和感官刺激再無追求,引發了賭博、離婚、斗毆等一系列社會問題。信仰的缺失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人們思想的盲目,許多群眾開始信仰名目各異的“宗教”,這就可能導致社會生態的失衡。

2、農村思想道德文化基礎設施的落伍

一篇《農村孩子正在大批被手機游戲廢掉》的文章在朋友圈廣泛傳閱,文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一進入暑假,河北初中生楊曉龍(化名)便開啟了“游戲模式”--日上三竿,還賴在床上組隊“推塔”,中午匆匆扒幾口飯又去“吃雞”,夜里兩三點還在“鞍刀咆哮”,即便困得手機要砸臉上的時候,也要“血戰到底”。網絡游戲正在逐步吞噬著鄉村,大批鄉村少年深陷其中,不僅不知自我約束,反而認為這是時代潮流,正如有人所說,農村孩子正在大批被手機游戲廢掉。

農村思想文化建設的硬件設施不配套、嚴重老化,設備不足、覆蓋率低,甚至空白。

3、農村思想道德文化建設者的乏力

目前留在村莊的大多是留守兒童、留守老年人、50/60歲左右的中年人,可以做工的青壯年在鄉村也呆不住,大多是到城市打工生存。這樣一來,農村因為是現行村民自治制度,擔任工作的大部分是50/60歲的中老年人,他們大部分缺乏思想文化建設的學習,不能把黨和國家具有高站位的政策落實到位。

二、強力推進農村思想道德文化建設

(一)持續加強中西部、縣級以下區域的文化建設資金

從文化和旅游部2017年的文化發展統計公報來看,全國文化事業費中,縣及縣以下文化單位 457.45 億元,占 53.5%,比重比上年提高了 1.6 個百分點。西部地區文化單位 230.70 億元,占 27.0%,比重下降了 1.3個百分點。縣及縣以下區域文化事業資金逐年增加,西部地區文化事業資金仍有很大范圍提升。

(二)藝術創作演出機制要形成常態化

2017年全國藝術表演團體共演出 293.77 萬場,比上年增長 27.4%,其中赴農村演出 184.44 萬場,增長 21.7%,赴農村演出場次占總演出場次的 62.8%;國內觀眾 12.49 億人次,比上年增長 5.7%,其中農村觀眾 8.30 億人次,增長 33.8%。

農民的生活可以說簡單乏味,一天下來的繁重的下地勞動,當然不可能讓他們去跳廣場舞、打籃球這些活動,面對面的戲曲類節目下鄉可以使村民集中在廣場,相互促進村民溝通,也使村民陶冶了情操,精神上得到了放松。建議在農活少的冬天可以多做此類活動。藝術創作演出機制形成常態化,就可以使村民思維上有一根弦,這周演完,下周還要演。下鄉演出一定要形成機制,而不是東一榔頭西一錘子,演完這場再不過來或者十年再來。如果不形成機制,動員村民看戲是著實費力的。

(三)沒有新型農民,就沒有美麗鄉村

這幾天筆者再讀《我向百姓說實話》一書,文中講到北京的火車南站,是進北京上訪者最集中的一個地方,上訪的人稱之為上訪村。我就在思考,依法治國、依法治村的現代化模式,是不是更應該加強以德治理的力度呢,那么德怎么搞呢,還是要落實到文化觀上,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為引導,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更是當前農村文化發展的可行之路。

當前,我國城鄉利益格局深刻調整,農村社會結構深刻變動,農民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做好農民群眾的思想工作尤為重要。政府要以喜聞樂見的形式,結合農村實際,宣傳中央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優化農業結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民增收等政策,把黨和政府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講清楚。密切圍繞土地流轉、農產品價格、農民工權益、征地拆遷、合作醫療等農民群眾關心關切的問題,把對群眾的利益安排講明白,解疑釋惑、疏導情緒,增強信心、凝聚共識。

(四)鞏固農村思想道德文化陣地

在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農村社會心態上下功夫。一是針對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糟粕要鏟干凈,農村不是法外之地,深入地開展“掃黃打非抓黑惡”活動進基層。二是建立城鄉、區域、校地之間人才培養合作與交流機制,全面建立城市科技文化人員等定期服務鄉村機制(如三下鄉長效機制)。三是深入宣傳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的典型事跡,建立健全先進模范發揮作用的長效機制。

(五)豐富鄉村思想道德文化生活

一是完善農村新聞出版廣播電視公共服務覆蓋體系,推進數字廣播電視戶戶通,探索農村電影放映的新方法新模式,推進農家書屋延伸服務和提質增效,推動全民閱讀進家庭、進農村,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養。二是完善鄉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引進社會資本,完善政府購買公共健身服務,推動村健身設施全覆蓋。三是加強公共文化服務品牌建設,推動形成具有鮮明特色和社會影響力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項目,比如地方戲曲等古典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2018年秋分日是中國首個農民豐收節,要倡導全社會親農、愛農的良好氛圍,以農民豐收節為支點,打造中華傳統農耕文化。

農村思想道德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需要從事三農工作者、關心支持三農的人員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年接著一年干,久久為功。

作者單位: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最新国产精品第二页 | 亚洲欧美国内在线播放 | 色无月激情五月在线观看 | 色一伦一情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性爱A免费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熟女国产老熟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