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莊晉財:山區農村的小農戶如何銜接現代農業

[ 作者:莊晉財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9-03-28 錄入:王惠敏 ]

最近一段時間,關于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話題引起了很多學者的關注,中央政府對這個問題也是十分重視,專門出臺了《關于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意見》的文件。文件中提出了一個十分現實的問題,那就是“我國人多地少,各地農業資源稟賦條件差異很大,很多丘陵山區地塊零散,不是短時間內能夠全面實行規模化經營,也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實現集中連片經營。當前和今后很長一個時期,小農戶家庭經營將是我國農業的主要經營方式。”這樣就有了一個沖突:小農戶究竟如何才能實現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呢?提出這樣的問題,主要是基于很長時間以來人們有一個觀念,認為小農是沒有效率的,必須通過土地流轉,實現規模化經營,才能改變農業的低效率狀態。一些地方發生“土地被流轉”,“農民被上樓”的情形,就是這種觀念下的結果。事實上,規模化經營并不是農業效率提升的必要條件,在沒有制度約束的條件下,現實中反而導致大量耕地的非農使用,直接影響到糧食安全。而且,在農村社會保障還沒有實現與城市接軌的階段,帶有某種強制性的土地流轉還有可能讓農民失去最后的生活保障。

現代農業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應用現代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的社會化農業”。在我看來,這里有三層意思:一是廣泛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由憑農民經驗的傳統農業轉向依靠科學技術的科學化農業;二是廣泛運用工業化成果,把工業部門生產出來的大量物質能量投入到農業當中,由手工勞動方式的傳統農業轉向依靠先進工藝流程與管理的工業化農業;三是農業生產要走向專業化,由自給自足的傳統農業轉向高度發達商品經濟的市場化社會化農業。因此,科學化、工業化、市場化、社會化應該是未來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但在不同的區域,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方向也是不一樣的。有的區域可以通過改變技術條件,實現“智慧農業+資本農業”;有的可以通過改變經營規模,實現農業的“工程化+規模化+專業化”;有的可以通過改變經營模式,實現農業的“市場化+品牌化+人本化”。至于不同的區域以什么方式去實現農業的現代化,要視區域條件而異,不應該追求統一的方向與模式。

我的家鄉在江西吉安,那里屬于丘陵地貌,一個村落與另一個村落之間隔著數道山,土地零零星星分布在這些丘陵山堆之間,很難出現連片大規模的土地。據2016年的統計,全市214個鄉鎮,103萬戶農戶,405萬鄉村人口,耕地總面積665萬畝,按此計算,戶均耕地面積6.5畝,人均耕地面積1.6畝。如果要以規模為現代農業的標志,2014年美國家庭農場的平均規模177.3公頃,大約是2660畝,那在我們家鄉需要409戶農戶,1660位農村人口所擁有的耕地聚在一起,才能達到這樣的規模。而且,即便能夠湊齊這樣的耕地規模,由于山區的阻隔,也沒有辦法實現土地連片,因此要實現美國現代農業這樣的規模化經營,實在是難上加難的事情!

按照經濟學的說法,如果不能擴大規模實現外延式增長,還可以想辦法通過改變技術提高生產效率實現內涵式增長。因此,改變傳統農業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等手工勞動的技術條件,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一直以來是家鄉人民推動農業現代化的努力方向。現在回到家鄉看到弟弟種田,跟我兒時在家的種田方式方法已經完全不一樣:直播替代了移栽,再也不用臉朝黃土背朝天;大量使用農藥化肥,再也不用挑豬糞和鏟草皮積肥;機械替代鐮刀,再也不要勾腰彎背收稻子。村里有人買聯合收割機,大型拖拉機,甚至還想買噴農藥的無人機,農業服務外包的發展,使農戶再也不必束縛在土地上脫不開身。以前雙搶季節干農活要花十至二十天,現在使用工業化技術之后,只需要兩三天時間在家看顧,剩下的事情就是支付服務費,一切問題均由專業化服務來完成。因此在山區農村的很多村莊,流轉的不是土地而是服務,規模化的不是土地而是農業服務。

不過,像我家鄉這樣的山區,農業的工業化水平仍然是相對比較低層次的。發展“智慧農業+資本農業”,“工程化+規模化”這樣的現代農業,在我家鄉的山區農村尚沒有這樣的條件。一方面是沒有足夠的財力支持。智慧農業,工程化農業,都是需要巨大初始投資的農業,但象我家鄉吉安這樣的山區,地方財政的力量還比較有限。我粗略比較一下我工作所在地鎮江市,人口318萬,2018年地區生產總值4050億元,財政收入301億元,而吉安市人口530萬,地區生產總值1742億元,財政收入280億元。地處蘇南地區的鎮江市,農業也還沒有走到智慧農業、工程化農業和大規模農業的地步,吉安的山區農業,要走到這一步就財力而言尚有較大差距;另一方面是農村勞動力轉移困難。農村勞動力轉移需要有較高的城市化水平的支撐,吉安目前的城鎮化率大約為51%,全國為60%,我生活的鎮江市達到了71%。吉安市跟全國水平相比相差近10個百分點,跟發達地區相比相差近20個百分點,因此目前吉安市的農村勞動力大多數還是以跨區域轉移為主,大多數農民仍然是處于“候鳥式遷徙”中,農村經濟形態具有明顯的“打工經濟”特征。如果以發展智慧農業、工程化農業、大規模農業的要求,還將會有更多的農民從土地上游離出來,如果不能被本地城市化發展所吸納,從幾十年的發展經歷看,異地遷徙會嚴重影響農民的生活高質量發展。基于此,我認為像我家鄉吉安這樣的山區農村,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方向應該是實現適度規模,專業化生產,市場化經營,注重塑造區域品牌和個性化,通過市場創造來實現農業報酬遞增!

因此我要說,山區農村農業的發展要有新思維,那就是通過農業生產服務的社會化和規模化,替代傳統思維中土地經營的規模化,來推動農業現代化。從現在的農村實踐看,農業服務的社會化和規模化,可以跟土地經營權分開,不需要以土地經營權集中為條件,從而不用改變小農戶經營的山區農業產業組織性質,同時又可以實現農業的機械化,專業化生產,從而使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起來。事實上,對于山區小農戶來說,土地規模多大可能不是最重要的,需要做的兩件重要的事情是:一方面依靠農業技術進步,以農民的工匠精神,精心打造出具有特色的農產品來滿足市場的需要;另一方面要依靠現在暢通的物流系統,高鐵系統,互聯網平臺等技術條件,改變傳統農業的自然經濟特征,創新商業模式,讓農產品的市場邊界得到最大的拓展。如果有了好的農產品,又有足夠的市場容量,做農業就不僅僅是維持溫飽,用舒爾茨的話來說,農業可以實現報酬遞增。能夠實現報酬遞增的專業化、個性化、商品化,品牌化農業,不也是現代化農業應有的內涵嗎?

如果這樣,那么對山區農村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來說,目前最大的困難可能是農業工匠和農民企業家的缺失。一方面,要運用農業科學技術改善農產品的質量,需要大量懂得使用這些技術的農業工匠。比如家鄉吉安大量種植的井岡蜜柚,對這些果樹的管理就需要農業工匠。一個好品質的果品,可能是從果樹剪枝、施肥、授粉、采摘、保鮮、包裝等每個環節的小心施技才可能做到的,而現在的農村,懂得這樣技術的農業工匠少之又少,甚至很多人連傳統農業的技能都喪失了。另一方面,要抓住市場經濟非均衡中的獲利機會,需要提升農民的企業家才能。按照舒爾茨的觀點,農民不是天生懶惰的,而是理性的,農業不是天生沒有效率的,而是有效率的,如果農民有足夠的能力,就能抓住非均衡經濟中的獲利機會,實現農業的報酬遞增,現在的問題是農民這方面的能力不足。顯然,不管是培養山區農村的農業工匠,還是提升農民的企業家才能,都需要向山區農民進行人力資本投資,這應該是實現山區農村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最為迫切的任務,至于農民自己怎么去種地,則是農民自己的事情,基于此,對農民賦權與賦能,才是政府工作的重點。

作者系江蘇大學教授 博導,柳州市人民政府顧問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三農莊園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理论视频 | 日本一久道中文字幕在线 | 亚洲看片在线观看看 | 日韩美女黄大片在线观看 | 亚洲中文字幕超麻 | 色花午夜福利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