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綠色食品問題上,存在著一個奇異的現象:農村人發愁賣不出,而城里人卻發愁吃不上。其中最大的問題就在于沒有充分而真實的信息流。”周德波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基于互聯網進行整合分銷。2013年,他開始嘗試轉型,組建了重慶萬事通科技有限公司和武隆天乙網絡公司,向電子商務進軍。于是,他成立了縣里第一家大型網絡銷售平臺——武隆微商城,通過微信支付,銷售土特產。同時,他還組建了“獵豹快遞”,試圖打通制約農村電商“最后一公里”的瓶頸。(12月20日《中國青年報》)
近年來,農村常出現產品滯銷現象,這讓本來因“多收了三五斗”而喜上眉梢的農民們反而愁腸寸斷:2012年10月由于多雨,“中國早熟蜜橘第一縣”湖南常德石門縣大量的優質柑橘滯銷,成堆柑橘被丟棄在泥地里腐爛變質;此外,在山東曾出現過“400畝櫻桃爛成果泥”,浙江臺州溫嶺約有1000畝菜農眼巴巴看著大白菜爛在地里……可怕的滯銷讓農產品的“豐產”難成“豐收”,讓農民們痛心疾首,心有余悸。
怎樣才能防止農產品滯銷呢?一是生產、種植前應該了解市場的需求,這樣不會因為信息閉塞,種植的盲目跟風,造成農產品的絕對過剩;二是銷售渠道不暢,讓購買者買不到,生產者賣不出去,農產品在局部造成相對過剩。此兩種過剩主要靠政府信息的準確提供,要全國一盤棋,進行宏觀調控,才能遏制。當然,政府的信息只能作為參考,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專門為某人提供非常具體、行之有效的指導。這完全需要生產者依靠自己的智慧來為產品打開銷路。
可喜的是如今互聯網非常發達,“電商”已逐漸成為農產品銷售的新平臺,這種新型的交易方式,將生產企業、流通企業以及消費者和政府帶入了一個網絡經濟、數字化生存的新天地。鑒于電子商務在特色農產品市場的巨大潛力,廣大農民應當改變銷售觀念,與時俱進,學習科技,充分利于“電商”這個平臺,像今天新聞中的重慶周德波一樣,勇于向“電商”領域進軍,敢于當自家產品的“經紀人”,善于為農產品添上銷售的“翅膀”,讓它們借助科技之力,飛遍大江南北。為此,政府不僅要在政策給予有力的扶持,還要積極為成立農業中介組織創造有力條件,讓“農村經紀人”為農產品的暢銷助力,更要提倡集團作戰的優勢,通過訂單農業、產銷一體化等方式,真正實踐了“全民消費、全民參與、全民營銷”的經濟理念,加快推進農業的產業化與現代化。
(作者系湖南省武岡市灣頭鎮人,中學高級語文教師。)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