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地理環境復雜,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境內山地和丘陵占全省國土面積97%,山地特征明顯,適宜建設城市的地域十分有限。小城鎮是貴州城鎮體系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貴州城鎮化進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貴州小城鎮建設依山就勢,布局緊湊,建筑高低錯落兼具民族、地域特色,與城鎮周邊自然環境相融合,是體現貴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載體。
城鎮化帶動戰略是貴州經濟社會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的新引擎。從2012年起,示范小城鎮中的舊州鎮順利通過國家綠色低碳重點小城鎮專家組評審,仁懷市茅臺鎮、西秀區舊州鎮、大方縣六龍鎮、印江縣木黃鎮、興仁縣雨樟鎮、黎平縣肇興鄉被命名為首批省級綠色小城鎮,小城鎮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主要表現在:“1+N”政策增實力、鎮村聯動謀新篇、綠色發展奠基礎、協調整合爭突破以及產業發展上臺階五個方面。
貴州山地特色城鎮化的發展也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有:城鄉規劃管控與城鎮經濟內驅動力不足,社區組織缺乏,公眾參與度低,文化保護堪憂,風貌特色不顯,城鎮建設快速,城鎮管理滯后等,今后發展應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加強城鄉規劃管控力度。具有審批權限的市、縣人民政府要對已經審查通過的示范小城鎮的總體規劃抓緊進行審批,并在城鎮總體規劃的指導下積極編制實施層面的規劃,加大對用地粗放地塊的規劃調整力度;按照批復的城鎮總體規劃,嚴格加強規劃管理,加大城鄉規劃執法力度,適時對實施情況開展評估檢討;大力推進一個示范小城鎮帶動多個美麗鄉村建設;充分發揮城鄉規劃對優秀歷史民族文化的保護作用;在規劃指導思想和方法論上,將綠色小城鎮中非建設用地的評價與劃定納入城鄉規劃編制和多規融合體系,切實加以保護。
提升產業發展水平。按照加快貴州省建筑業發展的要求和滿足示范城鎮建設需要,全力打造建筑業示范鎮;繼續加大對微小企業扶持力度;推動示范小城鎮與城市綜合體結對子實現全覆蓋,簽訂合作協議并推動實質性工作,將小城鎮農產品訂單式生產、富余勞動力與城市綜合體鏈條式銷售、就業崗位深度融合;積極推進小城鎮產業園區、農業園區、物流園區、旅游景區建設,將示范小城鎮打造為“5個100工程”互動發展的平臺,加快產業集聚,促進產、城、景融合;按照生態工業的理念,做好城市、城鎮和農村產業的協調銜接,推動有條件的產業園區向循環經濟園區方向發展。
加快推進項目建設。制定貴州省示范小城鎮創建綠色小城鎮實施方案,重點實施生態河道治理、鎮村綠道網和山體公園規劃建設;圍繞“一鎮一風貌”建設,實施一條以上鎮區主要街道風貌整治,形成特有的地方民族風貌;按照鎮村聯動思路制定實施方案,整合“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六項行動計劃向鎮村聯動平臺集中;加快城鎮污水收集管網建設,解決污水收集最后一公里問題;加強農村公共空間衛生整治,建立農村保潔制度,清理亂堆亂放,拆除私搭亂建,疏浚坑塘河道;將傳統村落、民族村寨、歷史文化名村和自然資源稟賦較好的村寨為重點,建設一批省內外知名的鄉村旅游目的地品牌;按照“四節一環保”的要求,加強綠色建筑和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鎮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提高城鎮住宅、公共建筑、市政公用設施能耗中可再生能源比例;在西秀區舊州鎮浪塘村試點成功的基礎上,繼續推進“微田園”建設,加大“窗前、門前、庭前”的綠化美化。
深入推動改革措施落實。按照“1+ N”政策體系,建立示范小城鎮改革三級落實臺賬,逐鎮逐項加快各項改革政策落實到位;開展示范小城鎮改革落實情況全面核查,全面推進《十條意見》貫徹落實;抓好經濟社會管理權限下放,研究權限交界的具體辦法,落實放權清單,開展執法培訓,規范運作程序,做到應放盡放,按需下放;加快綜合設置國土規劃建設環保辦公室和綜合行政執法辦公室,嚴格項目審批和違章整治,實現城鎮建設管理法治化、精細化、常態化。
強化城鎮管理服務。對行政區劃調整后的小城鎮,要遵循方便群眾的原則,合理設置社區服務中心,提升公共服務水平;開展創建文明鄉鎮、衛生鄉鎮行動;積極培育基層社區組織,提高居民對綠色小城鎮建設管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度;建立示范小城鎮綠色發展建設指標監測制度,做好數據的采集、審核、綜合和認定工作,以數據分析為依據加強建設調度。
(作者系貴州新聞圖片社、貴州畫報社社長助理)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學習時報 2016-09-26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