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系民族未來的大計,是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內在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為保護生態環境作出我們這代人的努力”,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學習宣傳貫徹十九大精神,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南方日報 11月8日)
生態文明建設其實就是把可持續發展提升到綠色發展高度,為后人“乘涼”而“種樹”,就是不給后人留下遺憾而是留下更多的生態資產。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事關“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和積極成效。
生態文明建設如何“上臺階”,成為新時期的新話題。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要有新氣象、新作為,必須進一步增強責任意識,以強烈的緊迫感、使命感,抓實、抓細、抓出成效。要以強烈的危機意識、憂患意識不遺余力只爭朝夕地抓緊還陳賬、補短板,破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為開啟生態文明建設新時代描繪出清晰的路線圖。提出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通過理念創新、制度創新、技術創新、方法創新,不斷實現生態文明建設新突破、擴大生態文明建設新成果。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
(作者單位: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縣委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