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記者在鄉下采訪時,聽到一些基層干部的反映:上級部門連續“借調”骨干,基層“失血”嚴重,很多工作難以開展。而且,人事關系錯配引起單位內部不團結,助長“求人辦事”等不正之風。(《安徽日報》3月24日)
所謂“借調”,原本是指一些單位為解決突擊性工作人手不足、或者一些專業性人才缺乏問題,而從其他單位臨時借入人員,待突出擊性工作完成或問題解決后,這些借入人員再回原單位。很顯然,“借調”是機關工作人員一種特殊的流動方式,它有助于保障聚焦中心工作、開展重大專項活動等的人才“剛需”,也對促進人才交流、提升基層人員業務能力具有積極意義。但在現實生活中,一些機關并非完全因臨時性或專業性工作的需要,而是認為從所屬單位借調來的人員“好指揮”“易管理”“肯吃苦”,有一種“不借白不借”的心理,顯得有些“任性”和“隨意”;對下屬單位來說,本來是“一個蘿卜一個坑”,被上級或主管單位借走之后,自然會增加其他人的工作量,雖然內心不是太情愿,但“官大一級壓死人”,也只好屈居從命。機關如此這般的任性隨意借調,自然會導致借調期滿后人員輪換的尷尬局面,這顯然使借調變了味,其背后是權力運行的不規范。
從根本上來說,正常的借調,不僅有助于保障臨時重大任務的完成,對促進人才交流、提升基層人員業務水平也有好處。而任性隨意的借調則遏制了政府部門職能轉變的步伐,使本應交由社會承擔的事務仍被機關抓住不放,并以“人手不夠”為由長期“借調”下屬單位人員。同時,作為“大權在握”的上級機關或主管部門,長期“借調”下屬單位人員,自然會有“拿了人家的手軟”之感覺,因而在評比表彰方面會“予以關照”,在業績考核方面會“手下留情”,在責任追究方面也會“高抬貴手”。如此一來,最終受損的恐怕就是公共利益和政府形象了。
所以,要剎住任性隨意的“借調”之風,其關鍵是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讓權力不能任性,讓權力的使用受到良好的監督,防止權力的使用“越界”“出軌”。一是通過立法減少借調行為。通過制定統一的機構編制法,使各級機關能夠依法確定正式編制、依法調整編制、依法使用臨時編制、依法使用編制外人員、依法進行正常的人員交流,不敢也不能任意借調其他單位的編制內人員,確保人員“借調”工作走上制度化、規范化的道路,杜絕權力的任性與隨意;二是通過制度規范借調行為。通過制定高層級的統一管理制度,明確人員借調的組織程序,在單位確因某種突擊性任務需要借調人員時,要向上級組織人事部門局面報告,載明借調的理由、對象、數量、時間等,經批準后方可實施,防止單位某個領導的“一句話”決定。在重大突擊性任務結束或借調期滿后,借用單位要主動“放人”,不得以任何借口長期借用或者借而不還;三是通過公開監督借調行為。一個單位從其他單位借調人員的,除按規定履行審批程序外,還應在突擊性任務結束或每年年底將借調人員的具體情況,包括借調人員姓名、單位、借調時間、從事的工作、借調原因等向上級主管單位報告,并向社會公開,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對非組織程序的借調人員,除進行徹底清退之外,還要果斷追究相關責任人員的責任。
總之,無論是行政領導,還是機關事業單位,都不能任性隨意的向所屬單位借調人員,而是要依規依據地行使權力,使借調真正成為干部調動的一種補充。絕不能讓借調成為領導干部或機關工作人員的滋生官僚習氣的溫床,也不能讓借調影響機關作風的轉變和公務員隊伍的建設,更不能讓借調助長一些機關工作人員出工不出力的懶政風氣。
(作者單位:鄭州市淮河路53號院鄭州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支隊)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