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產品加工業是國民經濟基礎性產業,也是世界工業革命的源頭。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業經歷起步、高速增長和成熟3個階段,已成為其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業尤其是食品加工業發展水平高、產業規模大、市場競爭力強,其發展經驗對廣大發展中國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農產品加工業是以人工生產的農產物料和野生動植物資源及其加工品為原料進行工業生產活動的總稱。農產品加工業是世界工業革命興起的源頭, 縱觀世界工業經濟發展的歷史,盡管新興產業不斷涌現,但包括食品、紡織、造紙、木材、橡膠等在內的農產品加工業仍然是世界各國國民經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整個工業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
1、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階段
從世界范圍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大致經歷3個階段,即起步階段、高速發展階段和成熟階段。
1.1產業起步階段
英國在18世紀通過紡織業的發展帶動完成了工業革命,19世紀,在英國工業革命的影響下,歐洲大陸基本完成了工業革命[1]。在這一過程中,農產品加工業完成了起步過程中的積累,為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美國農產品加工業的起步階段大致在19世紀上半葉,作為工業化的標志,紡織業率先得到發展。隨后,谷物裝卸機和罐頭的發明應用,促進了食品工業的發展[2]。農產品加工業在日本的起步階段大致在明治維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時期,同樣,這一階段,紡織工業作為農產品加工業中最先發展起來的行業,成為日本產業結構中重要的主導和支柱產業。到1930年在全部制造業中, 紡織工業的就業比重為52%, 營業收入占比為36%[3]。與此同時,造紙工業、食品工業、橡膠工業、皮革工業等也有所發展。
1.2產業高速增長階段
19世紀末,世界主要發達國家都完成了工業革命,步入經濟發展的高速增長期,但兩次世界大戰的發生幾乎摧毀了歐洲各國包括農產品加工業的全部工業發展成果,使得20世紀上半葉歐洲工業發展出現了大波折。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歐洲經濟的快速復蘇,以食品工業為代表的農產品加工業迎來了大發展時期,已成為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國際市場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樣,日本也在20世紀50~80年代迎來高速發展時期。伴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經濟的飛躍式發展,日本農產品加工業實現了高速增長。資料顯示,1980年日本食品企業達8.3萬個,產值達224 440億日元(100日元約合5.00元人民幣,2015),總產值比1960年增加了11.7倍[4]。由于未受到戰爭的沖擊,美國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50年代呈現飛速發展態勢。
1.3產業成熟階段
日本、歐洲等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業大致在20世紀80年代步入成熟期,美國則較早,大致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就步入了成熟期。當前,西歐、北美、澳大利亞、新西蘭和日本,占國際食品市場的60%。食品工業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歐盟食品工業人數占全部就業人數的11%,達到250萬人[5]。 但這一時期,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業增速逐步放緩, 在制造業中的占比有所下降。例如,美國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占制造業產值的比例由1950年48.4%下降至2006年43.8%[2]。同樣,20世紀80年代以后, 日本隨著消費減少和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停滯,其經濟增長速度開始下降,工業生產呈現出停滯和衰退跡象。包括紡織工業、皮革工業在內相關工業出現了快速下滑,食品行業呈現出明顯的波動狀態。
2、近10年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現狀
統計資料顯示,2000年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主要發達經濟體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總計分別為5 197.35億、841.22億、595.18億和773.45億美元(按現價計算,下同),占整個制造業部門的比例分別為26.31%、36.75%、30.36% 和20.71%; 2009年行業增加值則分別5 498.75億、823.17億、 771.13億和1 013.15億,占整個制造部門的比例分別為25.06%、38.9%、30.72%和19.05% (表1)。 從表1可以看出,美國和德國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在制造業中的比例分別下降了1.25%和1.66%,而英國和法國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在制造業中的比例則略有上升,分別增長了2.15%和0.36%。但按照2 000美元不變價計算實際增長率,2000—2009年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主要發達經濟體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均呈現負增長, 實際分別下降了0.98%、1.33%、1.33%和0.02%。
表1主要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
從具體行業情況看,上述4個國家的食品與飲料業的產值在2000—2009年都實現了增長,其中美國食品與飲料業由2000年的2 154.45億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2 911.75億美元,按照2 000美元不變價計算實際增長了1.65%,占農產品加工業的比例由2000年的41.45%上升到2009年的52.95%;英國由2000年的293.43億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393.11億美元, 按照2 000美元不變價計算實際增長了0.53%,占農產品加工業的比例由2000年的34.88%增長到2009年的47.76%;法國由2000年的291.23億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441.31億美元, 按照2 000美元不變價計算實際增長了0.5%,占農產品加工業的比例由2000年的48.93%增長到2009年的57.22%;德國由2000年的287.46億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455.05億美元,按照2 000美元不變價計算實際增長了1.5%,占農產品加工業的比例由2000年的37.17%增長到2009年的44.91%。
但除了食品與飲料業外,其他行業如煙草制品業、紡織業、服裝業、皮革、皮革制品及鞋業、木材制品業、橡膠制品業等都出現不同程度的衰退。 其中美國衰退最嚴重的是服裝業,2000—2009年年均實際下降了8%;英國衰退最嚴重的是皮革、皮革制品及鞋業,2000—2009年年均實際下降了8.69%;法國衰退最嚴重的是服裝業,2000—2009年年均實際下降了17.69%;德國衰退最嚴重的也是服裝業,2000—2009年年均實際下降了11.04%, 不過同一時期德國紙及紙制品業、橡膠制品業有所增長,是4個發達國家中除食品與飲料業之外僅有的實現了增長的行業(表2)。而從工業化國家整體增長情況看,2000—2009年工業化國家食品與飲料業的整體增長率為4.48%,高于美國、英國、法國和德國4國,但低于世界食品與飲料業5.54%的總體增長率。除食品與飲料業外,工業化國家其他行業的實際增長率也基本為負,均呈現衰退態勢,特別是煙草制品業、紡織業、服裝業、皮革、皮革制品及鞋業。而受發達國家紡織業、服裝業、皮革、 皮革制品及鞋業顯著衰退的影響,2000—2009年世界紡織業、服裝業、皮革業的整體形勢也呈現出衰退。
表2 2000—2009年主要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業實際增長率
3、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經驗借鑒
3.1把產后加工放在重要位置,促進其產業化
當前,從世界范圍看,高度重視農產品產后儲藏、保鮮、加工是發達國家的普遍經驗,其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高。有關資料顯示,發達國家糧油類農產品加工轉化率超過80%,果蔬類農產品加工轉化率超過50%。農產品產后加工的經費投入比例要大于產中的投入,基本實現了農產品保鮮、儲藏及加工環節的產業化[6]。
3.2高度重視加工技術裝備研發,構建完善科技創新體系
發達國家高度重視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農產品加工業的科研投入大,科研和推廣體系比較完善。 一是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和設備發展水平高。如法國葡萄酒加工、美國玉米深加工、歐美油脂精煉、 日本稻谷加工等技術裝備水平國際領先。二是農產品副產物利用技術水平先進。如美國利用葡萄皮渣提取葡萄紅色素,利用廢棄柑橘果籽榨取蛋白質和食用油,從蘋果渣、橘子皮中提取檸檬酸、果膠質等。三是建立完善的科研體系和研發隊伍。四是不斷加大科研投入。如美國用于食品技術與新產品的研發經費每年達到10億美元[7]。
3.3實行優惠的稅收政策,促進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
發達國家普遍運用稅收政策來扶持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一是增值稅優惠。法國給予畜禽加工企業5.5%的銷售退稅,其他農產品加工企業3.4%的銷售退稅。意大利對農林漁企業稅率正常降低9% 和特別降低2%。二是所得稅優惠。法國實行稅率為33%的企業所得稅,但農林業企業只按24%稅率計征。英國規定農業企業只有達到一定標準才繳納所得稅。美國規定年銷售額在10萬美元以下農業企業免交所得稅;農業企業可享受鼓勵就業稅收抵免、投資稅收抵免。此外,各國還通過虧損結轉、資本開支扣除與加速折舊等措施保護農業企業生存與發展[8]。
3.4制定有利政策扶持農業生產,保障加工原料供應
發達國家農產品產加銷一體化經營程度較高, 具有生產基地化、加工品種專用化等特點,加工原料基本由國內保障供應。因此,發達國家政府通過財政補貼鼓勵農民生產用于加工的優質農產品,從而保證農產品加工業的原料供應。如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歐盟通過共同農業政策(CAP)為其農業部門提供了巨額的支持和補貼[9]。美國對農產品生產支持的方式主要為直接支付(脫鉤支付)、反周期支付、營銷援助貸款和貸款差價補貼等。日本則主要通過價格管理、收入穩定計劃、作物和牧畜保險等方式促進農產品生產穩定。
作者單位: 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世界農業 2015年11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