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今日頭條

余欣榮:加快構建現代糧食產業體系

[ 作者:余欣榮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12-07 錄入:實習編輯 ]

原標題:調整優化糧食結構 引領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6年是中國“十三五”開局之年,也是全面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之年。10月,國務院發布了《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明確了“十三五”農業現代化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強調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底線,更加注重優化農業結構、提升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2016(第四屆)中國糧食與食品安全戰略峰會”以“深化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題,共同研討全球視角下的中國糧食與食品安全形勢、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建設等重大命題,對于把握農業農村經濟脈搏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發展有重要意義。

中國糧食生產新特點

民以食為天。中國政府歷來高度重視糧食生產,把解決13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作為農業發展的首要任務,加大政策扶持、強化科技支撐、狠抓指導服務,糧食連年增產穩產,不僅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發揮了基礎作用,也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積極貢獻。顯著的標志有以下四個方面。

1. 生產能力穩步提升。通過持續加大農田基礎設施投入,基本建成旱澇保收、高產穩產農田4億畝以上,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占比超過52%,一半以上的農田實現了旱能灌、澇能排,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正在逐步改變。糧食產量已連續3年超過6億噸,產能穩定在5.5億噸以上,稻谷、小麥、玉米三大谷物依靠國內實現了基本自給。

2. 科技含量顯著增強。以種業為重點的農業科技不斷進步,糧食高產創建和綠色增產模式攻關深入推進,糧食作物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6%以上,進入單產提高、品質更優的新階段。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的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3%,生產方式已由千百年來以人畜力為主轉到以機械作業為主的新階段。2015年糧食平均畝產365.5公斤,比2003年提高77公斤,對總產量增加的貢獻率達到68%。

3. 生產方式更加綠色。2015年,農業部提出“一控兩減三基本”的目標,控制農業用水總量,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推進畜禽糞便、農膜、秸稈基本資源化利用。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主要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超過30%。

4. 經營方式規模適度。推進農業農村改革,加大體制機制創新,采取互換承包地、聯耕聯種、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方式,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培育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和新型服務主體,提高土地、資本、勞動力等要素的生產效率。目前,全國農村承包耕地流轉面積4.47億畝,占承包耕地總面積的1/3,經營面積在50畝以上的規模農戶有340多萬戶,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總數超過270萬家。

糧食增產背后的新挑戰

總體來看,中國糧食連年增產后,庫存充裕,供求關系得到改善。但應看到,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快速升級,一些結構性矛盾開始顯現,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還面臨諸多挑戰,主要表現為“四個失衡”。

1. 供需結構失衡,主要表現是階段性、結構性的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近些年糧食連年豐收,供求總量基本平衡,但玉米出現階段性供過于求,而大豆缺口逐年擴大;同時,為滿足老百姓吃飽、吃好、吃得健康的需求,優質水稻、小麥和特色雜糧等還供不應求。

2. 要素配置失衡,農業生態環境壓力加大。資源約束趨緊,耕地數量減少、質量下降,農業資源長期透支、過度開發。局部農業生態系統和農村環境不堪重負,農業生態環境休養生息任務緊迫。

3. 種養結合失衡,主要表現是“糧經飼”(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草料作物)結構不優,種養業結合不緊。部分地區玉米“一糧獨大”,優質飼草料作物發展滯后,在國內外價差的影響下,高粱、大麥、木薯、DDGs(酒糟蛋白飼料)等玉米替代品進口量逐年增加,擠占了國內玉米消費市場,增加了玉米主產區的庫存壓力。

4. 產業布局失衡,主要表現是產加銷脫節。部分糧食主產區加工流通能力相對不足,產業形態總體處于中低端,糧食生產效益偏低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特別是受價格影響,2016年東北地區玉米種植收益明顯下降。這些挑戰表明,當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在糧食,難點在谷物,只有加快調整優化糧食結構,才能實現更加穩健、持續的國家糧食安全。

未來的糧食工作布局

“十三五”時期,推進中國糧食結構調整,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貫徹發展新理念,以綠色發展為導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突出優產能、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強后勁,大力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著力培育發展新動能,加快構建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糧食產業體系。具體工作布局要把握好三個方面:

1. 在發展方向上,要牢固樹立五大觀念。即樹立大生態觀,促進綠色發展;樹立大食物觀,面向整個國土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樹立大市場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樹立大農業觀,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樹立大科技觀,推進種機技配套、產學研協同,著力以新觀念引領糧食產業向廣度、深度發展。

2. 在發展目標上,重點是三保、三優、三提。“三保”,就是保產能、保谷物、保口糧。“十三五”時期,不追求糧食連年增產,但要總體保持穩定。到2020年,谷物綜合生產能力達到5.5億噸、小麥和稻谷自給率穩定在100%。“三優”,就是優化區域結構、品種結構和品質結構。綜合考慮資源稟賦、生態類型和生產基礎,加強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構建分工合理、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的區域布局。穩定水稻和小麥面積,適當調減非優勢區玉米面積,因地制宜發展薯類、雜糧雜豆等作物。大力發展優質強筋和弱筋小麥、粳稻和優質秈稻、專用玉米等。“三提”,就是提升基礎保障能力、科技支撐能力、資源利用能力。到2020年,全國耕地質量提升0.5個等級,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占比達到65%、提高13個百分點;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

3. 在工作舉措上,重點是在五方面下功夫。第一,優化布局穩產能,路徑是加快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優先將水土資源匹配較好、相對集中連片的稻谷和小麥田劃定為糧食生產功能區,大規模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深入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夯實糧食穩定發展的基礎。同時,大力發展現代種業,加快主要糧食作物新一輪品種更新換代,深入開展綠色高產高效農田創建和模式攻關,示范帶動均衡增產和可持續發展。

第二,調整結構去庫存,路徑是加快調減非優勢區域玉米種植面積。重點調減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西北風沙干旱區等“鐮刀彎”地區籽粒玉米種植面積,改種市場需要的大豆、薯類、雜糧、青貯玉米、優質飼草等,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把“糧倉”變成“糧倉”+“肉庫”+“奶罐”,加快消化糧食庫存。到2020年,調減非優勢區玉米面積5000萬畝以上。

第三,科技創新補短板,路徑是推進機械化和信息化。深入實施糧食作物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提升小麥生產全程機械化質量,提高水稻機械栽插、玉米機械收獲水平,推進農機深耕深松作業,力爭糧食主產區年度深耕深松整地面積達到30%左右。加快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加強物聯網、智能裝備的推廣應用,推進信息進村入戶,推動信息化與農業生產經營各環節深入融合。

第四,規模經營提效益,路徑是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大力培育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發揮其在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等方面的示范帶動作用;支持植保、農機合作社等新型服務主體,開展代耕代種、代收代儲、統防統治、統配統施等專業化服務,提升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和集約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

第五,產業帶動促融合,路徑是推動糧食全產業鏈經營。發展糧食加工流通,引導糧食精深加工企業向主產區、優勢產區、特色產區及關鍵物流節點梯度轉移,支持產加銷一體化發展。培育一批實力強、信譽好、聯系緊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助力產業轉型升級。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推進糧食生產與旅游、文化、健康等產業深度融合,變糧田為景區,變產品為禮品,變農房為客房,著力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形成全產業鏈,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讓農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斷夯實基礎。

(作者為農業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中國經濟報告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久精 | 一区二区国产精品密桃 | 中文字幕在线欧美日韩 | 亚洲中文字幕网址在线 | 色影院不卡中文一区二区 | 在线观看黄V免费网站免费 亚洲视频在线香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