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李思經:論一帶一路建設中農業的戰略地位

[ 作者:李思經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1-24 錄入:王惠敏 ]

摘要:黨的十九大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寫入黨章,體現了黨中央對“一帶一路” 建設的高度重視。農業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準確把握其作用和地位,對實現“一帶一路” 的戰略構想,意義重大。

本文基于農業的基礎地位以及產業關聯理論,利用定性分析方法,從現代農業發展、糧食安全、國際合作等視角分析研究農業產業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戰略地位。

本文得出 3 個結論,一是“一帶一路”農業的發展是確保各國經濟基礎穩固、實現糧食安全的重要保證,為此,就要加強各國農業生產基礎能力建設。二是做優做強農業產業可以系統解決“一帶一路”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深層次矛盾,為此,就要實現各國戰略規劃和工程項目對接,凝民心聚民力,發展現代農業。三是要全面加強農業國際合作,推進一二三產業的國際融合,整體提升“一帶一路”國家經濟現代化水平。

黨的十九大把“一帶一路”建設作為推動我國全面開放新格局的重要舉措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內容,并寫入了黨章,體現了黨中央對“一帶一路”建設的高度重視。自2017年 5月“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以來,“一帶一路”建設又開啟了新的篇章。新時代下,建設好“一帶一路”戰略意義非凡、歷史使命重大。

縱觀“絲綢之路”的發展歷程,農業和農產品貿易的交流和往來既是路上絲綢之路的主要內容,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中,無論是經濟發展程度較高的斯洛伐克、立陶宛、匈牙利、保加利亞等中東歐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居多的東亞、中亞、南亞、東南亞地區,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均居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借助農業“一帶一路”建設推進本國經濟發展具有強烈的現實需求和深遠的世界意義。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業合作,是加快推進我國農業“走出去”,提升全球農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手段。為此,2017年5月,農業部聯合發改委、商務部和外交部共同發布了《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農業合作的愿景與行動》,頂層設計了“一帶一路”農業國際合作原則、合作機制、合作框架和重點,以及未來合作方向。將農業領域作為“一帶一路”合作建設的重要抓手,對于確保全球糧食安全,提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現代農業發展水平,推進全球經濟一體化,意義重大。

1、提升農業生產能力是“一帶一路”國家經濟基礎穩固和糧食安全穩定的重要保障

農業“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對于維護區域乃至全球糧食安全,緩解和應對貧困問題、維護周邊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安全意義重大。近年來,氣候變化、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物質能源、金融投機活動等非傳統因素沖擊農業生產,加劇了農產品國際市場的不確定性,“一帶一路”沿線許多國家實現糧食安全與營養、解決饑餓與貧困的形勢十分緊迫,另外,中國與周邊一些鄰國的交界地帶貧困和農業發展問題突出,不斷威脅周邊地緣政治和經濟安全,因此,亟待通過開展農業合作,共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保障糧食安全。

1.1  “ 一帶一路 ” 國家糧食產量直接影響全球糧食 安全形勢變動

糧食安全是全球性問題,世界各國高度重視。2016 年“一帶一路”沿線64 個國家人口總數為 32.1 億人,占全球人口的43.4%,全球近一半人口對糧食需求波動直接影響全球糧食安全水平。水稻、小麥是沿線國家的主要糧食作物,亞洲是全球稻米貿易量最大的地區,生產、消費以及進出口都位居全球第1。2016 年稻米產量為43,483.9 萬噸,占全球的89.9%。東亞、南亞和東南亞地區是稻米的主要出口地區,其中印度、泰國、越南、巴基斯坦等是主要稻米出口國,2016年占全球出口總量的80.9%,糧食問題的重要性毋容置疑。

1.2      改善“一帶一路”國家農業基礎條件提升了沿線國家糧食生產能力

“一帶一路”沿線許多國家擁有豐富的農業資源但農業發展水平和程度差異較大,許多國家面臨耕地面積不足以及土地生產率低下的雙重矛盾。從占有的耕地資源來看,“一帶一路”65個國家的耕地面積幾乎占到了全球耕地面積的一半,但若考慮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積,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尤其在中東和北非地區,耕地資源短缺問題更為突出。從單位面積耕地產出情況來看,“一帶一路”沿線如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羅馬尼亞、波蘭、匈牙利等中東歐國家單位面積土地生產力水平較高,而俄羅斯、蒙古、中亞5 國、西亞、南亞諸國單位面積產量水平均較低,其中最突出的是蒙古、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等國家,其單位面積農產品產量僅相當于中國的1/4 水平。可見,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和農業用地生產率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業發展的迫切需求。有些國家雖然糧食基本自給,但仍然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從硬件條件來看,“一帶一路”沿線許多國家農業生產基礎設施條件較差,電力設施保障不足,水利設施老舊匱乏,倉儲設施遠遠不能滿足需求,物流體系尚不發達,交通運輸條件惡劣。從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入手,改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產環境,可以提高農民應對氣候變化、自然災害、極端天氣的能力,大大降低農業生產風險。從軟件環境來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業服務體系建設普遍滯后,農產品市場信息渠道不暢通,農業機械化服務水平不高。為此,要加強農業信息化服務體系建設,在農業項目設計上,應該使更多農業相關主體參與到項目的籌備與建設階段,自下而上建立起有關農業政策、社會經濟和自然環境、農產品品種、農業生產、流通、市場等農業信息數據庫,為農民提供適應性、可持續性的社會化服務,著力促進農業全產業鏈服務的軟件環境優化。隨著“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的改善、農業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完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環境將得到大大改觀,糧食生產能力會相應提高,進而通過農業資源互補、調劑余缺,緩解“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糧食安全問題。

1.3    挖掘“一帶一路”國家農業資源優勢減緩了我國保障糧食安全的壓力

“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因此,我國要統籌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牢牢把控糧食安全的主動權。“一帶一路”沿線許多國家具有良好的農業生產要素資源優勢,通過與這些國家和區域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提高我國糧食安全保障能力。中亞和非洲的許多國家地區耕地、勞動力資源豐富,通過幫助這些國家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供良好的農業技術服務,加強農業從業人員和企業經營人員的培訓,可以提高這些國家的糧食生產能力。根據需求和國際關系,在適宜的國家建立國際糧食儲備庫,以此穩定我國國內糧食供需波動,應對我國抵御各種農業自然災害的能力。還有些國家自然環境優越,可以與這些國家開展農業科研合作,在這些地區建立良種培育場,廣泛開展科學實驗,為當地農業生產提供良種,為我國農業科學研究提供基礎數據,實現互惠共贏。同時,利用各自的技術和資源優勢,對于促進我國農業轉型升級,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意義重大,“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業的結構優化調整也將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2、做優做強農業產業是系統解決“一帶一路” 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深層次矛盾的重要抓手

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根基和 五大合作領域之一。民心相通才能讓“一帶一路” 行穩致遠。“一帶一路”倡議和行動只有使沿線 各國人民受益,沿線的建設才能得到各國的理解 和支持,國際合作才會有安全保障,“一帶一路” 建設才會具備民意基礎。而“一帶一路”沿線各國 多為農業大國,農業GDP 占國民經濟比重普遍較 高,從事農業人口比重較大,因此,以促進沿線 各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為重點抓手,凝聚民心,是 保障“一帶一路”建設順利實施的根本出發點。

2.1 “一帶一路”國家農業建設規劃,與各國發 展戰略相融相通

“一帶一路”戰略從謀劃到實施,均立足 于沿線國家的發展戰略或愿景,從蒙古的“草 原之路”、哈薩克斯坦的“光明之路”到土耳 其的“中間走廊”計劃,從越南的“兩廊一 圈”、文萊的“2035 宏愿”到埃及的“蘇伊士 運河走廊經濟帶”計劃等,無不體現著沿線各國 融和一體、共謀發展的美好愿景。近年來,中 國的“一帶一路”戰略規劃與上述國家規劃 或戰略實現了積極對接,國家之間的合作潛力 得到了進一步的釋放,如中蒙俄經濟走廊、中 巴經濟走廊等是我國“一帶一路”戰略與這些 國家戰略的完美對接,農業合作又在其中占有 重要的位置。此外,“一帶一路”農業規劃的 設計與工業、交通、運輸、服務業等其他類項 目的設計相互銜接,以農村發展為基礎,以農 業發展為支撐,與其他產業的建設發展相得益 彰,形成“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的內在機制。

2.2 “一帶一路”農業建設將農民權益作為重要 保障內容

“一帶一路”實施以來,中國與沿線各國積 極開展職教合作,從國家層面到企業層面,對 農民等相關農業從業人員廣泛開展基礎技能培 訓,提升了農民素質,推動了當地農業的可持 續發展,不斷改善“一帶一路”沿線農業技能 人員短缺問題;從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入 手,改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農業生產條件 和生產環境,提高農民應對氣候變化、自然災 害、極端天氣的能力,降低農業生產風險。沿 線各國農民的利益和訴求得到充分尊重,他們就 會積極支持并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中,沿 線安全形勢就會相應改變,形成發展的合力。

2.3 “一帶一路”農業項目的實施不斷增進民間 互信

“一帶一路”匯集了世界歷史上四大文明古國發源地:古代埃及、古代巴比倫、古代印度和 古代中國,燦爛輝煌的農業文明曾盛極一時,農 耕文明高度發達,農耕體系極其完善,農業資源 優勢互補,具有農業發展合作的歷史根基。“一 帶一路”沿線國家也大多為發展中國家,農業發 展優勢各異,現代農業發展階段相似,農業產業 合作具有現實基礎。此外,“一帶一路”沿線 工程和項目的開發區域也主要集中于農業聚集 區。通過一系列工程和項目的實施,相關國家 和區域能夠在農業合作開發中互相學習、相互 借鑒,通過學習傳播各自的農業文明和現代農 業發展經驗,加強民間互動,增進互信了解。

2.4  “一帶一路”農業發展,有利于構建“人類 命運共同體”

一方面,人類命運共同體要求在追求自身利益 時能夠兼顧他國訴求,因此,諸如共同面對的糧 食安全問題、農村環境惡化問題、資源短缺問題、農 村人口素質提升問題、一二三產業如何實現融合 發展問題等,就成為“一帶一路”成員共同面對,共 同解決,協同合作的共性問題。另一方面,要遵 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 治制度不同、發展水平各異、經濟規模不等、文化差異較大,因此,以“共商”謀平等,以“共 建”謀合作,以“共享”謀共贏,已在多數農業 大國達成共識。通過農業的穩健發展,為“一帶 一路”其他產業的深化合作打下穩固的民心基礎。

3、開展農業國際合作是全面提升“一帶一路” 國家經濟現代化水平的重要途徑

開展“一帶一路”戰略合作要基于平等的政 治和文化認同框架,“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多為 農業大國,鄉村經濟、文化和社會制度是這些 農業大國社會政治經濟形態的重要體現,加強 對“一帶一路”各國鄉村文化、社會結構以及治 理體系的相互了解,不僅有助于各具優勢的鄉村 資源得到優化利用,減少盲目性,而且也是中國 不斷參與全球治理體系的重要抓手,是中國實現 與“一帶一路”各國“政策相通”的切入點。另 外,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和命脈,“一帶一路” 各項戰略的實施都與農業發展具有非常緊密的關 系。為此,構建新型的“一帶一路”農業國際合 作關系,能夠推進國際一體化戰略的順利實施。

3.1  農業國際合作有利于推進各國鄉村經濟文化 融合

“一帶一路”沿線多國鄉村文化底蘊濃 厚、鄉村治理體系多樣,社會組織結構各異。通 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相互合作開發,優化 利用各自的資源優勢,加強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 互補,有助于各具優勢的鄉村資源得到優化利 用,減少盲目性。對于我國而言,可以依托“孔 子學院”的語言溝通優勢,搭建鄉村社會文化傳 播和交流平臺,采用靈活多樣的組織方式開展文 化交流,加強溝通學習,建立跨國友好鄉鎮,從 鄉村文化融合視角凝聚“一帶一路”發展合力。

3.2  農業國際合作有利于推進國際農業產業鏈一 體化進程

“一帶一路”建設會推進農業產業鏈的國際 化進程,使各國農業生產資源得到優化利用,育 種育苗科研國際合作廣泛開展,農產品加工技 術在市場角逐中提高,區域貿易規則制定能力全 面提升。“一帶一路”國家具有不同的要素資源優勢,“一帶一路”建設會加快各國農業資源優 化利用的步伐,農業產業鏈的國際化趨勢也會加快。從國際農業產業鏈的掌控力來看,誰掌握 了產業鏈發展的關鍵環節,誰就把控了市場。因 此,各個國家重點在育種技術、優質種子、農產 品核心加工技術等方面開展合作,提高各自的核 心競爭力。為此,在新一輪的國際農業產業鏈大 融合中,“一帶一路”國家要充分利用自己農業 發展的相對優勢,提升農業核心技術,提高農產 品貿易規則制定能力,推進世界農業一體化進程。

3.3  農業國際合作有利于更大范圍推進一二三產 業的融合

農業產業的穩定發展與轉型升級是二三產業 創新的前提。“一帶一路”國家農業產業的整體 發展,要求沿線區域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能力的提 升、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農村服務能力的提高和 農村金融服務的創新。經過近40年的改革開放,相 較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我國農業具有很強 的比較優勢,可以為一些沿線國家開展在育種技 術、種植技術、農業機械化等方面的基礎培訓。 也可以利用我國的電商優勢,支持“一帶一路” 國家加強物流體系建設,使一二三產業在融合中 協調發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優勢資源得 到充分利用,互惠共贏的發展目標得以實現。

作者簡介:李思經,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公共安全戰略專業委員會,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智庫研究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 | 日本免费高清中文网 | 亚洲AV综合AⅤ国产AV综合 | 熟女偷拍中文字幕视频 | 亚洲sss无整片在线播放 | 亚洲日韩AV一级午夜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