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柯炳生:夯實農業生產基礎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 作者:柯炳生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2-02-24 錄入:王惠敏 ]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高度重視糧食安全,把解決好吃飯問題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十四五”時期,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要歷史關口,糧食安全問題更是絲毫不能放松。日前,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立足國內基本解決我國人民吃飯問題,既保數量,又保多樣、保質量,對夯實農業生產基礎、提升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水平作出系統安排,充分彰顯了端牢中國人飯碗的堅定決心和信心。

一、充分認識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意義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首要任務。增加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是農業的基本功能。不管農業現代化發展到什么程度,這一基本功能永遠不會改變。從需求端看,溫飽需求是最基本需求,其中剛性最強的需求就是吃飯需求。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別的各種需求都可以暫緩、可以克制,唯有食物需求每天必不可少。從生產端看,由于我國人地關系緊張,糧食安全的壓力將在我國長期存在,糧食供求緊平衡將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長期態勢。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首先抓好糧食生產,把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作為第一要務。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維護經濟社會穩定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實現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能松;一個國家只有立足糧食基本自給,才能掌控糧食安全主動權,進而才能掌控經濟社會發展這個大局。糧食安全問題影響的是14億人口全體,包括農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果出現糧食安全問題,首當其沖影響的就是城市人口。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應對國際風險挑戰的壓艙石。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環境日趨復雜,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包括糧食等產品在內的國際產業鏈供應鏈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日益增加。我國部分農產品對外依存度還比較高,如作為飼料糧的大豆,2021年進口量達到9652萬噸。對這類依賴進口的重要農產品,也要穩定提高自給率、拓展多元進口渠道,不能受制于人。

二、提升糧食保障水平面臨的突出挑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發展成就巨大。最突出的標志是,在耕地面積顯著減少、人口規模大幅增加的情況下,人均農產品產量大幅度提升,其中糧食增加了50%,肉類增加了5倍,水產增加了8倍,水果增加了19倍。2021年糧食產量繼續高位增產,創下13657億斤的歷史新高,比上年增加267億斤,增長2%,水稻、小麥等口糧自給率超過100%,人均糧食占有量超過480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7%,肉蛋奶、果菜茶品種豐富、供應充裕,有效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這些巨大成就證明,改革開放以來,黨領導的一系列農業農村重大改革和方針政策是正確的,是必須要堅持和強化的。

同時也要看到,我國農業發展面臨諸多挑戰,突出表現在耕地少、規模小、成本高、單產低等方面。“三調”數據顯示,我國耕地面積為19.18億畝,占世界耕地面積的9%左右,其中陡坡耕地和梯田占四分之一以上,土地不足壓力將長期存在。我國農戶平均經營規模為9.8畝,不到歐盟農場平均規模的5%、美國農場平均規模的0.4%,農業經營者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8%。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單產水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同發達國家比較仍然差距很大,其中小麥單產約為歐洲的80%,稻谷約為美國的80%,玉米和大豆約為美國的55%。展望未來,我國農業生產面臨的突出挑戰,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如何用越來越少的耕地、越來越少的水資源、越來越少并且越來越貴的農業勞動力,生產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農產品。

三、提升糧食保障水平的重點任務措施

《規劃》提出,“十四五”時期,要實現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有效保障,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為實現以上目標,必須深入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重要農產品保障戰略,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要求,健全輔之以利、輔之以義的保障機制,夯實農業生產基礎。

穩定糧食播種面積。這是基礎性要求。要落實地方政府抓糧食生產的責任,《規劃》強調壓實糧食安全政治責任,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完善糧食安全責任制,細化糧食主產區、產銷平衡區、主銷區考核指標,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鼓勵糧食主產區主銷區之間開展多種形式的產銷合作。這就再次明確糧食生產不僅是主產省的責任,而是各地共同負責,要共同加強糧食生產能力建設,守住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底線。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規劃》提出完善糧食生產扶持政策,穩定種糧農民補貼,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和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政策。擴大稻谷、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施范圍,支持有條件的省份降低產糧大縣三大糧食作物農業保險保費縣級補貼比例。

加強耕地保護與質量建設。18億畝耕地必須實至名歸,這是從更長遠的角度來強化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生產能力建設。要嚴格數量保護,《規劃》要求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強耕地用途管制,實行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建立健全耕地數量、種糧情況監測預警及評價通報機制,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非糧化”。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發展糧食生產,特別是保障稻谷、小麥、玉米等谷物種植。強化質量建設,《規劃》提出提升耕地質量水平,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大農業水利設施建設力度,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推進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行動,加強南方酸化耕地降酸改良治理和北方鹽堿耕地壓鹽改良治理。在耕地占補平衡方面,不僅數量要平衡,也要有質量要求,嚴禁以劣補優。

保障其他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人民群眾消費需求結構加快升級,對肉禽蛋奶水產和果菜等方面需求日益增加。《規劃》提出,要發展現代畜牧業,健全生豬產業平穩有序發展長效機制,防止生產大起大落。實施牛羊發展五年行動計劃,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加強奶源基地建設,優化乳制品產品結構。加快漁業轉型升級,保持可養水域面積總體穩定,推進水產綠色健康養殖,到2025年水產品年產量達到6900萬噸。促進果菜茶多樣化發展,強化“菜籃子”市長負責制,構建品種互補、檔期合理、區域協調的蔬菜供應格局,因地制宜發展林果業、中藥材、食用菌等特色產業,提升茶業發展質量。

優化農業生產布局和協同區域農業發展。從農業生產尤其是作物生產的自然條件特點出發,《規劃》對農業生產區域布局作出部署。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加大對水稻生產功能區、小麥生產功能區、玉米生產功能區等政策支持力度,打造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加強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穩定提升大豆、棉花、油料、糖料、天然橡膠等重要農產品生產能力,提高國內自給水平。加強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發掘特色資源優勢,建設一批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加工和倉儲物流基地,培育一批特色糧經作物、園藝產品、畜產品、水產品、林特產品產業帶。

此外,針對農業面臨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規劃》提出,增強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強化農業氣象服務,健全動物防疫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體系,加強監測預警網絡建設。提升重要農產品市場調控能力,深化農產品收儲制度改革,加快培育多元市場購銷主體,加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監測預警。開展糧食節約行動,有效降低糧食損耗。穩定國際農產品供應鏈,實施農產品進口多元化戰略,健全農產品進口管理機制,穩定大豆、食糖、棉花、天然橡膠、油料油脂、肉類、乳制品等農產品國際供應鏈。

 

(作者系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2022年2月19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久久99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中文字幕AV精选 | 亚洲精品精品一线久久 | 色综合天天综合精品网国产在线 | 最新久久少妇发布中文字幕 | 香蕉网色老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