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必要條件。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既要符合世界現代農業發展的一般規律,也要符合中國的特殊國情和農情。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可以概括為五個主要維度。這五方面是一個互通互補的有機整體,對其理解需要綜合把握。
一、依靠自己力量牢牢端穩“飯碗”
糧食安全是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底線基礎。雖然今天我國糧食安全已經取得顯著成績,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糧食產業要實現高水平的安全,仍需進一步擘畫切實措施。
加快推進現代種業發展。種業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中之重。我國種業市場化發展起步較晚,尚未形成市場導向的種業創新體系,因此亟需政策引導和激勵,推動種業基礎性研究,提升我國種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加強耕地保護、確保穩糧增收。當前各地普遍面臨種糧效益不高和耕地非糧化等難題,如何求解?這就要在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的同時,加快培育新型糧食經營主體,推進糧食產業化聯合體建設,以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的糧食產業服務體系,持續增強糧食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穩定性。
重視糧食產后環節減損。保障糧食安全要在增產和減損兩端同時發力。綜合施策減少糧食產后環節損失、科學提升倉儲管理與物流水平,也是保障糧食安全值得注意的方面。
二、依托雙層經營體制發展現代農業
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我國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也是黨領導農村工作的重要基石。那么,這一體制如何為中國式農業農現代化奠定制度保障?
首先,要進一步創新完善農村雙層經營體制。當前,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在服務這一“統”的功能上仍顯不足,難以滿足買方市場下分散農戶有效進入市場的需要。要充分發揮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合聯在“統”的功能中的作用,同時,加快新型集體經濟發展,提升其為農服務能力,使農業的雙層經營體制更加契合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
其次,加快培育有活力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建設一支集約化、組織化、專業化的農業新型經營主體隊伍,將農業的家庭經營制度、合作經營制度、公司經營制度和行業協調制度有效結合,充分調動和發揮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農業全產業鏈中不同環節的優勢,充分釋放農業全產業鏈的活力。
此外,通過雙層經營體制的有效運行,促使小農融入現代農業,也是一個重要方向。大國小農、人多地少是中國基本國情,也是中國式農業現代化必須妥善解決的問題。如何包容小農?這就需要發揮農業雙層經營制度的作用,通過農業的組織化將小農融入其中,同時通過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帶動,農業合作組織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服務功能有針對性的發揮,克服小農在市場競爭、規模擴大、技術不足等方面的局限,實現“生產小規模、服務規模化”。
三、依附生態資源發展高效生態農業
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是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路徑。要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落實在神州田野上,形成集約高效、科技高能、綠色高質、效益高顯的高效生態農業,有四篇文章值得一做。
一要做好“地”的文章。要以農地為抓手加強農業環境管控,降低農業生產能耗,強化土壤固碳功能。尤其要建立健全稻田生態服務和補償機制,促進農田由“碳源”型向“碳匯”型生態系統轉變。
二要做好“技”的文章。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的技術儲備仍嫌不足,要進一步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加大對高效生態技術研發和轉化,努力探索以數字技術賦能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新途徑。
三要做好“人”的文章。大量小規模農戶的分散經營是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的難點。可以通過“土地流轉、股份合作、生產托管、服務訂制”等多種形式引導小農戶弄潮生態農業,培育一批具有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新型職業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使其成為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的領頭雁。
四要做好“效”的文章。高效生態農業必須具有高效率和高效益特征,一方面要提高綠色消費認知,加快培育健康有序的綠色生態農產品消費市場;另一方面,實行高效生態農產品認證和標簽制度,通過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互補融合的路徑,推進高效生態農業的價值提升。
四、依承農耕文明發展現代特色農業
依承農耕文明是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特點。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在漫長的農業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璀璨的農耕文明,其中蘊涵著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保留著濃郁的鄉村特色文化和深厚的農業文化傳承,也凝聚著華夏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依承農耕文明,正是推進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思想源泉。
依承農耕文明,首先要保護和傳承鄉村遺存。要注重鄉村歷史遺存和文脈延續,述古傳新,挖掘和傳承鄉村精神遺產,促進鄉村共同記憶和集體認同。以形式多樣、因地制宜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方式,厚植鄉村文化軟實力的轉化動能,讓優秀的傳統鄉土文化得以賡續傳承。
依承農耕文明,要讓文化賦能特色農業發展。要把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起來,把鄉土遺產和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不斷挖掘、釋放和激活鄉村文化的多元價值,促進鄉土文化資源的創新轉化。這不僅意味著培育鄉村文化產業,而且要著眼于形塑農業發展的獨到特色,使得文明價值成為提升產業附加值的有效助力。
五、以共同富裕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首先要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方針。圍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從消除制度障礙、城鄉資源配置、城市帶動鄉村、工業反哺農業、要素市場激活、再造鄉村價值等方面進行重點突破。要把國家教育與就業優先發展的重點面向農村和農民,高度重視初次分配效率基礎上的公平性。
其次,多路徑推進集體增收和農民致富。要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重點要放活權能、盤活資源、激活要素,加快資源資產化、資產股權化、農民股東化進程。釋放集體經濟發展活力,提升創富帶富能力。
再是,加快補足鄉村公共服務短板。要以城鄉融合城鎮化,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效率,吸引農民就近就地城鎮化。同時,要以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為契機,加快提升鄉村人居和生態環境建設水平,重點推進教育、醫療、養老等共同體建設,補足鄉村公共服務短板,為高質量鄉村現代產業和高品質鄉村現代生活提供良好的物理空間和人文場景。
(作者黃祖輝系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專家咨詢委委員,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教授、首席專家;作者胡偉斌系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院長助理、智庫研究員;中國鄉村發現轉自:半月談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