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的飯碗主要裝自已生產的糧食”;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源”、“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無農不穩、無糧則亂”,糧食是人人必需,天天必需的重要食物,是人類生存的第一需要。隨著我縣人口不斷的增長,糧食消費呈剛性增長,以及城鎮化建設、工業化進程加快,加上水土資源、氣候等多因素制約,使我縣糧食增產的難度加大,糧食供需將呈現越來越緊的趨勢,保障糧食安全更是面臨嚴峻挑戰。可見,如何充分挖掘我縣糧食生產潛力,立足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確保糧食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和糧食安全,已引起社會共同關住,為此,筆者對我縣城關、雙溪、萬水等幾個鄉鎮和縣農業局、縣糧食部門進行了有關詢問和調查走訪,從感悟中提出一些淺見,起拋磚引玉作用。
【關鍵詞】糧食生產; 糧食安全; 策略
一、臨武縣農業現狀和糧食生產的主要問題
臨武縣境內大小河流縱橫交錯,分別有集雨面積1-4平方公里的210條,5-10平方公里的150條,10-100平方公里的36條,100平方公里以上的4條,分屬珠江流域及湘江流域,大小河流共計400余條。各類水利工程8621處,其中中型水庫1座(即長河水庫),小一型水庫9座,小二型水庫56座,山塘4760余口(其中基本塘152口),河壩685座,水輪泵站19處,電灌站66處,泉井2347眼,水利工程總蓄引提水量1.54億立方米,灌溉面積18.2萬畝。臨武全縣有耕地面積21.3萬畝,其中水田16.3萬畝,旱土4.9萬畝。
糧食生產我縣曾經有過輝煌時期,那是1980年第一輪實行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現包產到戶后,有限的耕地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農民生產積極性大幅提高,全縣農業生產、農村面貌煥然一新,糧食生產空前高漲,糧食產量逐年提高,達到歷史高峰,據糧食部門一負責人介紹:1985~1989年,臨武縣糧食播種面積年平均31.02萬畝,糧食總產量10078.44萬kg,平均畝產324.9kg,按當時的總人口計,人平占有糧食344.6kg。1998年第二輪土地承包后,由于糧食生產低迷,農民種糧積極性受挫,糧食生產積極性不如第一輪,對土地的感情逐漸變淡,后來逐漸出現“冷糧熱工”、“重商輕農”現象。近10年來種糧面積、糧食總產量呈逐年減少趨勢,全縣每年平均從外地調進糧食25000噸,占總需要口糧的50%。
1、耕地資源逐年減少。耕地多少、田質好壞是決定糧食供給的基礎,隨著人口不斷的增長,國、省、縣道公路建設新建和改擴建、農民和居民住房建設、重點項目工業化、城鄉一體化以及城市道路、工業園區的建設的進程不斷加快,大量土地被征用,另外礦業開采污染的土地、山坡耕地水土流失等因素,使得耕地面積呈逐年減少趨勢,我縣人地關系緊張,形勢越來越嚴峻。
2、水稻種植面積減少。據調查,2011年我縣種植烤煙、香芋等非糧作物的面積有28973畝,且大多數分布在雙季稻種植區,占我縣現有水田總面積159793畝的18.14%;全縣被閑置拋荒的面積達8347畝,占總面積的5.22%,臨武用作種糧的水田面積只有122473畝左右,而且大多數只種一季稻。按全縣常年畝產水平800斤/畝計算,全縣糧食產量為48989.2噸。全縣現有人口32.85萬人,其中非農人口10.79萬人,農村人口為22.03萬人,以農村人口計算,人均占有稻谷的量為0.22噸;以全縣總人口計算,人均占有稻谷的量只有0.149噸,全縣50%的口糧要靠到外地購入,由此可見我縣口糧面臨很大的問題。
3、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水利設施落后或不健全,防災減災能力不強,水利工作不到位,都會成為制約農業發展的最大障礙,我縣是一個典型的湘南山區縣,“七山一水二分田”,我縣現有山塘水壩、小型水庫、灌溉渠道設施均始建于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由于年久失修,參漏淤塞、蓄水量少、渠道通水長度縮短、過流能力減少。面對干旱天氣,由于水庫容量的有限,加上水利設施落后,水庫調水也面臨巨大挑戰。過去曾是旱澇保收的大片稻田,如今晴不幾日就旱、雨不幾日就澇。
4、種糧比較效益低下。在調查中我們發現,糧價超低,谷賤傷農,據群眾反映,80年代在實行聯產承包制初期,每人每年耕種1畝田地的回報與城鎮居民的工資總收入不相上下。隨著城鎮化、工業化步伐的加快,從事農業生產的經濟回報卻無法與其它產業同比增長。以我縣2011年萬水鄉為例,種植1畝水稻需要種子款150元,化肥款100元,農藥款30元,犁田款230元,插秧款160元,割禾款290元,其他日工不算,總成本960元。畝產稻谷按1000斤/畝,稻谷市價135元/100斤計算,水稻收入為1350元,扣除成本960元,只有390元。3畝田就需要1個主要勞動力經常管理,而且水稻生長周期長,農活期間勞動強度大,1個主要勞動力種田年收入就只是1170元左右,而去沿海打工的人一般年收入可達2萬元左右,年收入相差18倍左右,農民種糧基本上無利可圖,“種田是沒有辦法”,“誰種田誰吃虧”,許多農民紛紛棄耕外出打工或經商,種田熱情難以激發。
5、三農政策有待完善。一是農村土地30年承包期不變的政策,制約了土地有效流轉,不能保證糧食的規模生產。二是重點工程建設日漸增多,標準越來越高,土地補償成了農民“占田不種田”的又一個主要心理。三是“直補”等惠農政策的實施使大部分農民對土地“食之無味,棄之不舍”,直接影響了土地流動和集中。四是80后90后新生代農民離土地越來越遠,并且普遍缺乏從事農業生產的意愿與技能。
6、科技應用水平較低。一是受丘陵地形地貌的影響,大多水田面積垅岔較多坡度陡,二是由于農田基礎設施較差,難于有效實現機械化操作,三是散戶經營,規模小收入少,無法購置先進實用農機具。四是農村主勞動力進城打工或經商較多,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基本上是婦女和老人,文化素質較低,掌握先進生產技術難度較大,農機化水平還不高。
上述種種因素直接影響著我縣農業生產,農業對我縣國民經濟的貢獻率越來越低,農業經濟的基礎地位已被削弱,由此我縣糧食安全對外來糧源的依賴程度不斷提高。如何化解我縣糧食安全問題存在的隱憂,已刻不容緩。
二、解決我縣糧食生產與糧食安全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一)強化政府工作責任。進一步加大行政推動力度,切實提高糧食安全認識,“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事者不足以謀一時”。保障糧食安全始終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中央1號文件把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作為“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為進一步加快糧食生產指明了方向。湖南省政府又下發了《關于做好2012年糧食生產工作的意見》湘政發(2012)6號文件,出臺了《發展糧食生產的十條措施》。各級領導和各個部門只要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切實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關于糧食安全生產政策,實行行政“一把手”負責制,建立糧食生產工作行政首長報告制度,“將糧食生產列入縣鄉績效考核,凡造成大面積拋荒的要啟動‘問責’程序,堅決制止連片拋荒,嚴格控制零星拋荒。”將保護耕地、穩定糧食播種面積、科技推廣、土地開發整理任務,納入鄉鎮和涉農部門的績效考核體系,要把農民私自占用耕地建房作為考核鄉鎮耕地保護工作核心指標,明確鄉鎮政府的守土責任。
(二)嚴格保護耕地資源。糧食生產要切實保障基本農田的數量和質量,一是在全縣形成珍惜每寸耕地的共識,加強對《土地法》、《土地承包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二是要加快制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按照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進行全面總體規劃,盡量利用閑置宅基地資源,鼓勵農民改建老房和利用閑置宅基地。同時有關部門要研究出臺《加強農村宅基地管理的規定》,鼓勵農民宅基地置換、流轉。要大力剎住農民私占耕地建房風,全面清查近10年以來農民私自占用耕地建房行為,對私自占用耕地建房戶,發現一起,查處一起。要結合土地調查情況,根據實際,嚴格執行耕地保護政策,實行地方“紅線”保護制度,把基本農田保護區落實到村組、地塊、農戶,確保基本農田面積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有提高。
(三)加強農田和水利基本建設。“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搞好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民“靠天吃飯”的現象,提高旱澇保收耕地面積,增強農民抵御氣候災害的能力,將極大地提高糧食生產水平,對于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建議進一步完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管理,一是要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大對農村水利尤其是小型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二是要加強組織領導,將水利基礎設施的投入、建設和維護等情況納入地方官員政績考核的指標體系中;三是要充分調動農民積極性,創新農田水利管理機制,解決農村水利設施管理難的問題,積極探索小型水利設施投入管理機制,政府采取以獎代補等形式,充分調動農民自建自管小型水利設施的積極性。
(四)依法科學流轉耕地。做好“流轉”文章,加快閑置耕地流向種糧大戶,在堅持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和穩定土地承包關系的基礎上,遵循平等、協商、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加快閑置耕地流向種糧大戶,有效遏制耕地撂荒現象,通過采取轉包、入股、租賃等方式流轉土地。各村組要鼓勵農戶將成片的耕地依法流轉承包給種植大戶,切實提高土地集約化經營規模。
(五)落實糧食扶助政策。抓好糧食基地建設,逐步推廣訂單糧食,采用“公司+農戶”“企業連基地”的模式,按照市場好銷、品質優良、產量較高的要求重點推廣幾個優良品種,明確專業人員到重點農產品種植的村組和大戶簽訂訂單糧食購銷合同。建立和完善促進山區糧食生產的特殊補貼政策、山區糧食儲備政策、小型農水調入項目傾斜政策、科技援助政策、土地開發整理和低丘崗地改造項目傾斜政策、糧油產業化項目扶助政策等。
(六)大力推廣農業科技。要大力推廣優良品種和科學實用的種糧技術,引導農民科學培植、科學管理,提高產品質量,增強糧食市場競爭能力,逐步形成農業生產的集約化經營格局,實現農業發展、產銷二旺、農民增收。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大力推廣水稻輕簡栽培、測土配方施肥、秸桿還田技術等先進實用農業技術,減輕勞動強度,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耕地地力。各級政府要將壟田機耕路納入鄉村路網建設范圍,逐年推進,為農業機械化創造有利條件,要大力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應用水平,提高農業機械化作業程度,建議農機具購置補貼直補農機手,進一步提高農機手推廣農機的積極性。
(七)強化國有糧食倉儲。糧食安全不單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影響社會穩定、關系國計民生的政治問題,面對糧食在非常時期采取調控保障措施這一戰略任務大問題,我們應該高度重視,清醒認識。縣糧食局國有糧食企業作為糧食經營主體,要充分發揮糧食購銷企業的倉儲、場地、設備、人才四大優勢,通過盤活現有資產,做好糧食戰略倉儲和日常供銷工作。
(八)合理提高糧食收購和銷售價格。一定要適當運用價格杠桿,適當放開或提高農產品價格,讓農民主動去通過發展農業生產來獲得合理收入,要將糧食價格提高到科學合理的基礎上,大幅提價,把糧價控制在市民可以接受的基礎上,與其他工業品物價一樣放開,提到到合理價位。目前稻谷收購價至少要300元/100斤,大米銷售價應提高到5元/斤左右,農民才有利可圖。如果這樣,不僅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進步,而且國家在經濟基礎、政治基礎、社會基礎領域中很多長期受困的矛盾問題,也會隨之迎刃而解
(作者單位:郴州臨武縣全面小康辦)
來源:第二屆“隆平國際論壇”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