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總供給來看,我國糧食生產、進口、儲備三項加起來可能超過2萬億斤,但每年的需求量為1.2萬億斤左右。因此,我國糧食大大富裕。在總供給上,我國自身的糧食生產貢獻最大,在政策刺激下,11年連續豐收。糧食生產最大特點是生產集中度越來越高,表現在谷物生產上,連續十一年每年上一個臺階。在進出口上,自1998年以來,我國糧食由凈出口變為凈進口,1998年凈出口518萬噸,2013年凈進口216萬噸,凈進口越來越大。改變中國進出口結構的唯一一個品種是大豆,2014年進口總量為7140萬噸,占糧食總進口量的70%以上。
如果不算儲備,只算糧食總產量加上凈進口量,我國糧食自給率2000年是100%,到2013年下降到88.6%—88.7%。我國《糧食規劃綱要》規定糧食安全自給率是95%,沒有達到目標。為什么糧食連年增產,但自給率卻不斷下降?有兩個原因:一是大豆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糧食,大豆是油料作物,如果把大豆考慮進去,中國自給率必然下降,如果排除大豆,按照谷物自給率,自給率95%以上,連年超過綱要目標。二是我國谷物嚴重超量儲備,農民生產出的糧食,有相當部分沒有進入市場,而是通過國家收購特別是臨時收儲政策將大量谷物收購變為超額儲備,造成國內供求緊平衡的假象,如果把儲備考慮進去,每年我國自給率都超過100%。當前中國的谷物儲備率從過去的30%到了超過70%,就是說我國谷物儲備量相當于全國當年消費量的70%以上。今年繼續執行原有糧食收儲政策,谷物儲備率可能超過80%。
中國人多地少,水資源短缺,在這種狀況下,我們應該生產國內需要數量的糧食還是生產更多的糧食?我們遇到的問題是,保證怎樣的糧食安全,是保證綜合生產能力,還是保證實物產出量?目前,我們一方面在生產環節大量補貼,大量支持農業生產,糧食生產出來以后,國內市場消化不掉,通過收購又退出市場,形成大量儲備,倉庫不足又投巨額資金建設倉庫,越來越多的糧食儲備還得幾百億元的流通補貼。現在,超過合理安全線的儲備量不是一點點,國際經驗一國糧食安全線儲備率是17%—18%,假定中國市場不發達,發育滯后,按照30%來算,還超過40%,在一個水土資源高度稀缺的國家,這么做是否合理應深入研究。
目前,我國土地、水等稀缺資源在不斷減少。我國有18億畝耕地,但在土地流失中,占多補少、占好補劣,雖然總量沒有多大變化,但質量在變差。不少地方水資源已經嚴重不足,但為了保持糧食連續增產,出政績,把井打到800米以下,這么做有沒有必要?現在,糧食比較收益也在不斷下降,下降最快的是三種谷物、大豆。到2013年底,我國糧食收益率已經從33%下降到6.6%,要想保證糧食生產和糧食安全,國家必須把收益率提高,收益率不提高,農民不會種糧食。要使飯碗端在自己手里,國家就要補貼,恐怕補貼糧食生產將是新常態。
在新形勢下,過度生產和超量儲備,是一種新的糧食不安全,面對糧食安全隱患,我國糧食安全的戰略思路需要轉變,試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是創新設定糧食安全目標。
建議廢除傳統糧食概念,將糧食中豆類、薯類剔除在外,形成新的糧食概念。新的糧食安全以谷物安全為重點,谷物安全中主要考慮稻谷、小麥、玉米等品種安全。
二是調整國內儲備政策,實行目標儲備。
不是儲備的糧食越多越好,要將儲備量降低到合理區間,鑒于我國市場發育滯后,流通體制改革遲緩,國大人多,糧食安全儲備率可以高些,但儲備率最好不要超過當年社會消費量的30%。
三是制定鼓勵儲備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政策,實行目標收購價格。
不要采取越多越好的刺激生產政策,要更多地儲備糧食生產能力,并讓市場發揮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建議取消臨時收儲政策,在國家目標儲備30%之內,政府以目標價格從農民手中限量收購糧食,將收購量按比例指標分到種糧農戶,這些指標可以在農戶之間轉讓。超過目標儲備后,當市場價格低于目標價格時,可以現金形式根據每畝糧食生產量按差價補貼生產者,反之補貼低收入消費者。
四是優化海外農業和農產品進出口政策,推進農業“走出去”戰略。
在新形勢下,保持較高的谷物自給率,并不是說不進口了,而是要置換農業資源,將我們的優勢即勞動密集型農產品打出去,增強出口競爭力;在減少土地、水資源密集型農產品出口的同時,適當增加這類產品的進口量。同時,在絲綢之路的“一帶一路”戰略下,支持農業走出去,利用海外農業資源生產農產品,為國內服務。
五是加快糧食產業體制改革,實行多元化收儲體制。
改革國家收儲體制,將每年國家收儲任務主要由國有企業承擔,逐漸過渡到向社會競爭招標,最終實現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同等待遇。為此,改革國有收儲、加工企業,實行混合所有制改造,吸收國內社會資本參與國有糧食企業改革。鼓勵發展糧食領域的民營企業,放寬市場準入條件,簡化注冊手續,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提高它們的市場競爭力。
六是應該繼續加大對農業的投入。
投入的目標在以下幾個方面:1.向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我們現在有10億畝中低產田,要變成高標準的農田需要1.5萬億元,我國建高鐵能拿出幾萬億,能不能拿出一些錢投資中低產田改造,形成一批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高的高標準農田,這是有戰略意義的。2.向優質糧種繁育、現代農機裝備、病蟲害防控、配方施肥、土地污染治理等項目投資,這是民生最需要的。3.適度壓縮種糧面積,鼓勵支持農民調整種植結構,發展高附加值產品,以增加農民收入。可以跟農民簽合約,在國家需要的時候再種糧食。
作者簡介:馬曉河,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我國知名經濟學家,研究領域:經濟發展戰略、產業結構與產業政策、農業和農村發展政策等,著有《21世紀中國糧食問題》等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時報2016年1月29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