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湖南瑤族實證研究
內容摘要:通過分析湖南瑤族文化的歷史淵源、現狀和發展困境,運用文化生態學的研究方法探尋湖南瑤族的文化變遷及文化模式的形成及其內涵,進而得出湖南瑤族的文化模式是適應當地環境的產物的結論。在進一步分析文化重構的主體與環境及社會發展關系的基礎上,提出湖南瑤族要采取提升文化自覺精神,形成對民族文化的自知之明,以促進社會、經濟、文化全面發展為目標,走創造性發展的道路。
關鍵詞:文化生態學;文化模式;文化重構;文化自覺;
文化生態學實質上是一種文化研究的方法論。文化生態學創始人、美國人類學家斯圖爾德的文化生態學理論包括“文化生態適應”和“文化核及其余留物”兩個重要的觀點。分析文化核是理解一個民族文化生態適應的重要視角。本文用文化生態學的研究方法探尋湖南瑤族的文化變遷,分析湖南瑤族文化變遷的困境與路徑選擇,以便更好地預見湖南瑤族文化的變遷趨勢與發展方向。
一、湖南瑤族的歷史源流與現狀
湖南瑤族世代以山為伴,臨水為家。他們坐落在山水環抱中的家園自然風光秀麗,人文古跡悠久,處處彌漫著濃郁的民族文化氣息,山水人文,相得益彰。他們將居住地別的民族的部分習俗和地理自然環境的顯著特征融入本民族的文化中,使得他們的習俗文化既洋溢著濃郁的本民族氣息,又散發著獨特的地域色彩。在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中,相關數據表明:湖南省瑤族人口數量達704564人,湖南省瑤族人口主要分布在懷化市的通道縣、洪江市、辰溪縣、中方縣。永州市的江永縣、江華縣、藍山縣、寧遠縣、道縣和新田縣。郴州市的汝城縣、北湖縣、資興縣、桂陽縣和宜章縣。邵陽市的洞口縣、隆回縣和新寧縣。衡陽市的塔山縣以及株洲市的炎陵縣也有瑤族人口的聚居區。湖南瑤族聚居區大多溝壑縱橫、溪河密布,湖南瑤族聚居區的資源豐富,湖南省共有51個瑤族鄉(表1)。經過多年的社會變遷,湖南瑤族文化的基本形態和整個社會的影像都呈現出“碎片化”的現象。隨著越來越多的湖南瑤族同胞走出世居的鄉鎮,現已很難從他們身上尋覓到本族文化的痕跡,其民族語言文字、民族服飾、音樂舞蹈,宗教信仰淡化的問題也很突出。湖南瑤族與其他民族相比有著完全不同的文化模式,面對外界的疑惑,瑤族同胞的非常迷惑,他們渴望得到理解和認同,急需文化發展的新思路。近年來,有關湖南瑤族的研究逐漸成為學界的熱點,研究內容主要聚焦族別問題。未來湖南瑤族的文化發展是采用本民族的文化模式,還是漢族的文化模式?抑或是自由發展,任由傳統民族文化消失呢?
二、文化生態學視野下湖南瑤族的文化變遷
文化核作為文化中構成社會生存方式的必要組成部分的特色成分,即包括該社會的生產技術、人們對周圍可利用資源的知識,以及運用這些技術去發掘和利用環境資源的勞動方式,又包括與經濟安排有決定性關系的社會、政治和宗教等文化要素。文化生態對一個民族文化核的形成和發展有重大影響,文化核是了解一個民族文化生態的重要視角。六百多年來,從洞庭細雨到南嶺山寨,湖南瑤族在歷史上雖歷經磨難但卻從未停止過前行的腳步,經歷了深刻變遷的湖南瑤族,其社會變遷與文化調適應該說是為適應生存環境而進行的本能調試,是文化選擇和外力推動共同作用的結果。湖南瑤族的文化核與其他民族的文化核有著天壤之別。湖南瑤族的文化核主要由四部分組成,生產技術、社會組織、婚姻制度、宗教信仰。
1.適應環境的生產
山地經濟湖南瑤族大多數地區喀斯特地貌典型,喀斯特地貌間,山巒層疊、樹木蔥蘢,山間銀溪如練,山丘廣布、山谷眾多,河流縱橫,水資源豐富;土壤類型多樣,氣候溫和,適合林業、農業的綜合發展;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常見的自然災害僅有旱災、水災、暴雨、冰雪、寒潮、蟲災等,且發生的頻率較低。進行農耕沒有技術困難。當地的瑤族人民自古以來以農業耕作、禽畜養殖以及森林狩獵相結合的生產方式。山間開墾耕作的艱辛,林間狩獵的危險,使這里的瑤族人格外需要統一步調。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糧食作物包括水稻、山稻、花生、玉米、薯類、豆類等,飼養的禽畜有牛、馬、羊、豬、雞、鴨等,種植的蔬菜主要有白菜、蘿卜、南瓜、辣椒、絲瓜、芋荷、蔥、姜等。村民們所種植的稻米、蔬菜等基本上都自己消費,多余的糧食則用來釀酒,已成為湖南瑤族的特色產業。
2.適應環境的宗教信仰
湖南瑤族人信仰盤古王、祖先神靈和各種自然神靈等。湖南瑤族人家的中廳都安有神龕,神龕神圣不可侵犯,平常不允許掛衣物、亂放東西,不許產婦從神龕前經過,每月初一、十五都向祖先燒香敬茶。在瑤族地區,還修有盤王廟,置有盤古王公、盤古王婆、唐海公、元古娘娘、法真的神像,每逢耍歌堂時,還會把神像抬下山巡游?,幾遄诮袒顒拥闹鞒终弑环Q為“師公”,瑤民們都相信“師公”能溝通鬼神。“師公”一般都不脫離農業生產,遇到宗教活動時才放下農事,他們都能背誦許多經書,懂得驅鬼治病的法術,“師公”往往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化知識,在湖南瑤族社會中往往身兼瑤醫、瑤老,集數職于一身,“師公”是湖南瑤族內部社會組織的核心人物,“師公”因他在瑤族社會中的威望,受到瑤族內部社會的尊重,在湖南瑤族社會中具有較高的聲望。湖南瑤族社會中如耍歌堂、打齋等一些民間重大法事儀式,往往由法術高、資歷深、年紀大、道行好和威望高的“師公”主持。在為事主或公眾做法事中,“師公”按慣例雖然可收取米、肉、酒、錢、布等報酬,但這并不是“師公”主要的生活來源。在湖南瑤族社會中“師公”的承傳方式是師徒承傳?!皫煿逼綍r同湖南瑤族社會中瑤民一起參加農業生產勞動?!皫煿钡膫魇谑遣捎美稀皫煿睅降艿霓k法,通常一些年輕的小孩,家長要其學習成為“師公”的話,首先要讓其學習文化,基本上要略通一點漢文,然后請求“師公”收其為徒弟?!皫煿闭J為可以的話,徒弟便在春節時備辦兩斤酒、一塊肉、二角錢的封包到“師公”家,這樣共進行三年。師父除口授外,還把瑤經給徒弟抄讀,一般經過三至四年,師父認為徒弟可以滿師了,便選定一個日子,徒弟備酒肉各1斤、封包一元二角(白銀)、鯉魚1條和雞1只送給師父。再備祭品,由師父領到山上偏僻處(不讓別人看到),徒弟跪下來。師父念經請起各方鬼來,算是祭告天地,讓各方鬼神知曉。完畢,師徒兩人就地把祭品吃喝干凈才轉回家。自此以后,師父被人請去做法事,徒弟也跟著學習,時間不定。但經過一段時間,人們知曉這個徒弟能做法事以后,徒弟便可以開始單獨被人請了?!皫煿闭惺盏茏右膊⒎且姥壎ā1緛?,起初“師公”把自己的本事傳給血緣關系親近的人,但因其兒子的年齡、興趣有時不一定適合,所以后來非血緣關系的慢慢增多。在解放前,在排瑤社會是頗受尊重的。
3.適應環境的婚姻制度
新中國建立之前,湖南瑤族人的婚姻基本由父母包辦,婚姻當事人在婚前很難見面,他們沒有婚姻自主選擇權。甚至還有個別童養媳與娃娃親等婚姻形態存在。如今有的瑤族村寨中有的古稀之年的老夫妻,當初就是雙方父母訂的娃娃親。雙方父母系好友,訂立娃娃親以求親上加親;雖然那時候年輕男女對自己的愛情婚姻沒有自主選擇權,筆者訪談的幾對老夫妻回憶少年事卻有一種歲月雕刻的淡然與平和。老人家們說婚姻是一個人的命,沒有預知,好與不好也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即便不好,一輩子也活過來了。建國之后,國家法制建設與“移風易俗”運動的開展?;橐龇ǔ蔀榇_立婚姻雙方權利與義務的基本準繩?,F代的一夫一妻制要求男女雙方只能有一個合法配偶,重婚將受法律懲罰。皂溪村寨1949年之后出生的人,恰逢整個國家自上而下提倡自由戀愛與革命友誼的年代。但中國的實際情況仍然是父母的意愿和親戚朋友的牽線搭橋作為婚姻成立的必要條件。費孝通先生曾用“差序格局”來形容鄉土中國的人際關系。也就是說,中國社會尤其是農村社會是一個“熟人圈”。親戚朋友的說媒做媒在農村地區有著根深蒂固的傳統。在交通閉塞經濟不發達的年代,一個家庭通過血緣關系的連結,構成一個縱向的親屬網絡。通過婚姻關系橫向延展的姻親關系也被認為是一個家庭和家支的社會關系網絡的擴大?;橐鲈谌祟惿鐣缙谑且环N聯盟關系,通過兩個沒有血緣關系的家庭互換男女,最終形成一個姻親親屬關系網。有的地方也存在“族外婚”,與他民族成員通婚在保證本族成員體質的健康的同時,也使本族人丁興旺,雖然民族體質特征發生變化,但這也使本族成員更容易融入當地社會。
4.適應環境的居住方式和飲食習慣
湖南瑤族人的住房有多種形式。比如隆回縣、辰溪縣和新寧縣等地的瑤民,在以前,這一帶的瑤民大多數住房以筑土為墻,瑤民通常在修建的房屋上面蓋上杉木皮、茅草、稻草和竹皮等材料,用以防水,瑤民房屋大多小而陰濕。當時很少有瑤民住磚瓦屋,現在,湖南瑤族人的居住條件比以前大為改善,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大多數瑤民依靠自己的力量修建了磚瓦房。湖南瑤族人的飲食習慣比較獨特,湖南瑤族男子喜歡喝酒與喝茶,男子大多也抽煙。湖南瑤族人的主要糧食作物包括水稻、山稻、花生、玉米、薯類、豆類等,飼養的禽畜有牛、馬、羊、豬、雞、鴨等,種植的蔬菜主要有白菜、蘿卜、南瓜、辣椒、絲瓜、芋荷、蔥、姜等。湖南瑤族人所種植的稻米、蔬菜等基本上都自己消費,多余的糧食則用來釀酒,已成為湖南瑤族的特色產業。
5.風格各異的服飾
湖南瑤族人因地域不同而服飾各異,舊時湘南瑤族男子往往上身穿布扣對襟齊領布衫,長短不一。現在男子裝束,大都穿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也有穿右衽無領短衣,著管褲,圍大頭帕。有的瑤族男子頭留頂發。婦女裝束各地互有差別,有著管褲、衣鑲托肩、釘銀珠大扣、結辮盤頭者;有衣長齊膝、襟邊袖口褲腳有滾邊或花邊、挽盤發者;有著大襟衣、大褲管、柬腰帶、包頭帕、挽頭髻者;有著李敏郭繼榮:少數民族文化變遷的困境與路徑選擇對襟衣、襯胸布、圍褶裙、系圍腰、著腳套或裹綁腿、髻插銀椎者;有寬袖大襟、衣滾繡有龍鳳花卉、長裙過膝,梳盤發者;也有著漢裝者。一般都喜歡戴銀飾。舊時湘中瑤族男子往往在頭上扎青布制成的頭帕。舊時湘中瑤族女子往往上身穿左衽或對襟齊領布衫,衣服上還常繡有花卉等圖案。女子往往用兩端刺有各種花紋,中間是方塊形圖案,2米長、0.3米寬的青花布頭帕包頭,包成尖角形。湘西南瑤族的服飾,女子上穿精藍布禮褂,腰束花帶、衣長袖大。湖南隆回縣、洞口縣一帶自稱為“花瑤”的婦女,上穿齊領對襟衣,袖口繡花紋,其服裝艷麗多彩。
三、湖南瑤族地區文化重構的路徑選擇
瑤族要使自己的傳統文化不斷獲得生機與活力,就必須在重構中不斷趨向豐富。在瑤族社會發展的進程中,瑤族文化重構是一個復雜而艱難的過程。保護并傳承瑤族傳統文化,是保護文化多樣性、加強民族凝聚力、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需要。只有當文化的主人對自身的文化認識提高到了科學的高度,情感上達到了珍惜的程度,成為文化保護和傳承過程中事實上的主人,那么該文化才能在原生地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護。在保護、傳承文化遺產的同時,更需要改善當地的生存環境,提高社區居民的生活質量,改善當地的基礎設施,傳統的民居能夠得到加固維修,修葺公路、通水、通電、通網、興辦教育,一系列阻礙經濟社會發展的障礙應該得以解決。在如今這個日新月異的年代,文化與經濟已經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經濟離不開文化,文化同樣也離不開經濟。在現代社會中,文化可以為生產提供創新思路,可以發展市場,可以引導消費,推動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進程。重構瑤族社會文化,要借文化這個手段進行創新,將瑤族文化轉變為現代經濟發展的原動力,拓展經濟的發展空間,促進縣城經濟的增長。只有社會、經濟、文化全面發展,才能更好地弘揚瑤族文化,發展瑤族民族經濟。生態是強大的生產力。將瑤族文化與周邊良好生態環境相結合,使瑤族的文學、建筑融入到山水之中,打造原生態山水旅游區,讓人能在其中體驗到詩情畫意?,幾甯栉枧c瑤族的織布技藝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可以在農區大力開展。農區生活的男女老少將唱歌作為家常便飯,人人都是唱歌能手。瑤歌滲透在當地人民生活的一點一滴之中。在林區可以發展狩獵、紡織等生態旅游項目,將文化產業化,保持瑤族風格特點,建立起瑤族文化生態村,瑤族文化表演村等特色村落,讓人能夠真正地感受到瑤族文化?,幾逦幕侵腥A民族的寶貴遺產,具有悠久的歷史與深厚的文化積淀。弘揚傳承瑤族文化既是對中華民族文化的保護,又可以通過文化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在現代化都市文明中,原生態的瑤族文化可以成為靚麗的風景線。在物質文化盛行的今天,人們正缺少瑤族文化這類精神上的財富。熱情奔放的瑤族歌舞、生態自然的生活方式,樸實浪漫的民族情感,可以為現代都市人提供一個良好的精神歸宿,在原生態的瑤族民族地區中喚醒被忙碌生活所麻木的心靈,體會文化的美感與樸實的自然氣息。民族文化中可以感受到歷史的滄桑感,是現代人的精神家園。守護和傳承瑤族文化,可以提高中華民族的文化凝聚力,促進國家軟實力的增長,并對發展瑤族地區社會經濟提供動力。
四、結語
瑤族傳統文化受外來文化的沖擊更為劇烈,文化失調成為其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現象。在民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背景下,湖南瑤族必須提升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強,加強文化交流,取長補短,共同繁榮;在文化觀上應當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痹谛滦蝿菹拢犀幾逡杂X適應新環境、新時代的文化選擇,充分了解自我,對民族文化要充滿自信并不斷調適。
作者簡介:李敏,西安交通大學;郭繼榮,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貴州民族研究》2015年第11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