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扶貧先扶智。說到先扶智,培養貧困農戶的“自身造血功能”,是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的有效途徑。筆者以為,大力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加強農業科學技術推廣,加大產業開發等措施能夠有效提升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有效推進他們脫貧進程,對于貧困群眾快速脫貧致富具有良好的效果。
1.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要充分利用遠程教育站點的主陣地作用,做好遠程教育教學組織管理,定期組織農民群眾參加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確保農民群眾進得來、坐得住、學得會、用得上、有實效。爭取讓每一戶農村家庭都能熟練掌握一門以上農村實用技術,努力培養出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2.加強農業科學技術推廣。要推行完善科技特派員制度,完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發揮好黨員干部模范帶頭作用。可通過實施“黨員關懷”等工程,并利用“一戶一技能”等活動培養“黨員科技示范帶”,通過建立黨員領導和技術人員聯系示范村、示范基地、示范戶等方式,積極辦好示范樣板。各鄉鎮要結合自身實際,依托“一戶一技能”等培訓基地,每年對農村黨員群眾進行定期全面培訓,將本地農作物養殖、畜禽養殖、民族手工藝等實用技術對廣大黨員群眾推廣。
3.加大經費投入和幫扶力度。要嚴格按照“政府補助、部門幫扶、社會贊助、群眾自籌”相結合的原則籌集工作經費,確保各項工作的開展能夠得到經費保障。同時,幫扶部門要加大幫扶力度,制定切實可行的幫扶計劃并嚴格執行,充分發揮幫扶作用。
4.加大特色產業開發力度。各鄉鎮要結合實際,以特色種養殖業、生態旅游業、新型工業為重點,培育一批規范化、標準化的產業,通過產業發展擴大群眾就業渠道,通過就業實踐開闊群眾視野,培養群眾實用技能,增強他們發展致富的能力和信心。比如,民族風情基礎較好的鄉鎮,可以民族特色手工藝品制作為重點,建立一批民族服飾、首飾制作加工銷售特色村;旅游資源豐富的鄉鎮,可以鄉村旅游服務為重點,充分利用山水自然風光、民族風情、鄉村生態觀光為主要形式,建立一批旅游服務村。
作者地址:貴州省天柱縣高釀鎮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