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1月3日,科技部和農業部共同簽署了“科農協同”工作機制合作協議。協議簽字儀式上,雙方就共同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圍繞國家需求組織農業領域重大科技項目,推動農業技術示范和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加快一批國家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區創建試點工作以及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和平臺體系建設等方面合作內容達成共識。
我國農業科技園區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在建設管理模式、技術組裝集成、科技成果轉化、新型產業培育、協調創新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效。但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競爭全球化、創新網絡化、技術商品化趨勢不斷加劇,農業政策和發展戰略進一步調整,我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在頂層設計、發展模式、創新機制等方面也逐漸暴露出一些共性和個性問題,本文以湖南永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為例,重點分析其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存在的問題和發展策略。
建設背景
永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位于湖南省永州市中心城區東郊,園區自2007年籌建以來,得到了國家部委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以及省直部門的大力支持。2010年被科技部批準為第三批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并于2016年通過科技部驗收。2011年被農業部認定為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是湖南省唯一同時承擔兩類試驗示范的園區。在2012年底科技部的評估中,永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在全國同類園區中排名第11位。
2014年9月,永州市人民政府委托中農富通成立課題研究組,組織有關專家和規劃人員開展《湖南永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總體規劃修編》工作,在2011、2012年園區總體規劃的基礎上,針對園區發展戰略、建設項目、運營管理等方面進行規劃修編,提出近期建設的重要抓手,解決園區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促進永州市以及周邊地區現代農業快速健康發展。
園區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園區自批準建設以來,按照“市區共建、以區為主、明確職責、整合資源”的建設模式,緊抓科技引領、基礎設施配套、產業培育等工作,園區建設骨架已初具規模,發展態勢良好。
園區建設雖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在建設過程中也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目前園區基礎設施相對滯后,園區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尚未完全建成,基礎承載能力不強,影響了園區對外招商形象,與入園企業的生產生活需求還有一定差距;二是園區產業關聯度較弱,產業鏈條不夠緊密,導致資源的配置效率比較低,核心區、示范區、輻射區之間沒有很好的實現聯動效應;三是園區科技創新機制不完善,尚未形成高科技農業產業體系,缺乏配套的科技、信息、人才等方面保障政策。
與此同時,園區面臨著城鄉統籌發展、互聯網經濟、東部產業轉移、農業科技創新、生態旅游開發等新的時代機遇。如何響應政策與市場要求,發揮園區的區位和產業優勢,將園區打造成為產業示范、機制創新、城鄉統籌發展的展示平臺,已成為當務之急。
發展策略
針對永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建議結合園區的區位和資源優勢,深度挖掘園區農業發展潛力,進一步合理規劃,提出近期建設的重要抓手,和中遠期的發展戰略,解決園區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促進永州市以及周邊地區現代農業快速健康發展。
01提升園區規劃引領,明確各區功能定位
核心區:主要承擔科技引領、示范帶動、機制創新等功能,是該園區實現產業升級、快速發展的引擎。
示范區:主要依托原有的產業基礎,承接核心區的科學技術和加工需求,按照生態高效的發展理念,重點發展以水稻、柑橘、瓜菜、生豬為主的種養殖產業,加快發展以茶葉、油茶、花木為主的經濟林木產業,建設產業展示推廣基地、原料保障基地、特色生態農業示范基地。
輻射區:通過市場要素以及地區間的互動交流,將核心區的品種、技術、信息及機制等要素推廣和應用,以實現核心區的引領、示范和帶動作用,同時促進全程農業的整體發展。
02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建設
建設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對園區現狀10kV配電網進行全面改造;不斷提高供電質量和供電可靠性,降低線損,使供電質量指標基本達到技術導則的要求;將核心區道路系統分為三級,以進園公路和冷竹路、G322為主干道,串聯園區主要功能分區;核心區次干道系統,串聯園區主要項目;支路主要縣道建設,形成網狀覆蓋,滿足項目建設需求;建設完善農業產業項目所在地的寬帶網絡提升、農業物聯網工程建設等工程,為園區快速、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環境。
03整合園區農業產業資源,建設產業聯盟發展平臺
依托現有產業資源基礎,結合產業發展趨勢和政策導向,構建以柑橘產業、加工物流業為主導,以水稻制種、瓜菜產業、生態養殖為優勢,以油茶、茶葉、花卉苗木、休閑旅游、文化產業、金融服務等產業為特色的三級產業生態系統。
加快構建園區產業發展聯盟服務平臺,促使園區各產業規模經營主體形成縱向產加銷、橫向資源循環利用的發展格局,以此推動園區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支持和指導聯盟核心單位發揮影響力和號召力,帶動聯盟成員單位統一技術標準,提升產品質量,打造產業品牌。充分發揮聯盟在產業鏈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促進技術轉移、成果轉化和產業升級。
04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進科技創新工程
不斷提升園區企業自主研發能力,在食用菌、柑橘、油茶等產業上培育具有突破性的新品種,在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生物萃取等領域上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重大應用價值的核心技術,建立起在全省和全國范圍內引領發展的行業標準,形成資源利用率好、科技含金量高、市場競爭力強的優勢農業產業集群。建立一支穩定的科技服務團隊,儲備一批核心的科技研發成果,發展一片優良的科技推廣基地,實施“科技招商”戰略,吸引資金、技術、項目、人才入園投資或合作建設。
05采用“遠近結合、分步實施、滾動經營”的運營模式
建議園區近期重點開展核心區和示范區統籌規劃、基礎設施改善和科技平臺的建設,以增強投資吸引力,提高農科園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結合農科園的實際情況,在原有的項目上進行整合、提升,通過重點項目建設植入最新農業科技,激發產業活力;拓展農業的多功能,發展特色農業高新技術、休閑觀光農業體驗,集聚人氣。中遠期應以承接近期建設為抓手,利用現有產業基礎,衍生產業鏈,提升農科園科技品牌,實現多產聯動;完善農科園運營體系,協調農科園的整體發展和局部建設關系,逐步營造景觀生態環境,延伸農業景觀視線,通過三產融合發展,實現產業升級。
近年來,園區按照“土地集約化、產業園區化、產研一體化和園區景區化”的要求,累計規模流轉土地近4萬畝,每年實現農業總產值達10億元,通過土地流轉、規模經營,真正實現了把成果展示在大地上。
結論及建議
鑒于我國地域遼闊,經濟區域之間差距大,不同農業科技園區的發展背景、基礎條件不同,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可能也會有所不同。建議各園區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深入審視園區發展現狀及建設規劃,及時發現園區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辦法,制定符合時代發展的戰略規劃,引領園區更好更快的發展,推動我國現代農業邁向新的臺階。
本文摘自“第六屆中國縣域現代農業發展高層會議暨國際農業科技交流會”會刊。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中農富通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