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籍在外之“故鄉人”①的反哺
【摘 要】貧困問題是世界性的社會問題之一,是包含經濟、社會、文化落后的綜合性社會現象。物質扶貧與文化扶貧是脫貧攻堅戰的一體兩翼,物質扶貧是擺脫貧困的基本策略,文化扶貧是擺脫貧困的深層手段和根本策略。如何促進現有貧困人口逐步脫貧并保證脫貧人口不再返貧,越來越為社會各界所重視,其中文化扶貧以尊重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人的自我發展能力為出發點與旨歸,將與物質脫貧的舉措緊密關聯,共同發力。
文章提出重視既具有“他者”身份又具有“本己”身份的“故鄉人”對農村文化扶貧所能發揮的重要作用,將“故鄉人”對家鄉的反哺視為農村文化扶貧的路徑之一。
【關鍵詞】故鄉人;文化扶貧;六個精準
貧困現象是社會進步和時代發展的伴生物。導致貧困的原因錯綜復雜,是多種社會因素和個人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一般而言,廣義上人們把貧困分為物質性貧困和精神性貧困。早在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莊子就提出了對貧困的看法“莊子衣大布而補之,正糜系履而過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憊邪?’莊子曰:‘貧也,非憊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憊也;衣弊履穿,貧也,非憊也;此所謂非遭時也。”’②而精神性貧困亦即文化貧困。文化貧困是一種復雜的社會文化現象,其含義具有廣闊的包容性。特別是在當下,處于新舊價值規范的代謝與重建的社會轉型時期,文化缺失、文化失調現象普遍存在。
貧困現象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不同因素之間互為因果、相互依存,貧困問題本身的復雜性致使其唯有在被不斷認識、反思、實踐和不斷再認識、再實踐的循環往復過程中才能逐步緩解和消除。
我國反貧困主要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初,國家主要依靠總體的經濟增長對貧困地區實行道義性扶貧,并逐步發展為一種制度,即“輸血”階段;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進入脫貧攻堅的第二階段,由道義性的救濟扶貧轉向依靠政府開發式扶貧方式減貧脫貧,輔之以貼息貸款為主的信貸扶貧計劃、區域開發計劃相結合,即“造血”階段。在由“輸血”到“造血”的不斷實踐、摸索以及不斷認識、反思中,人們逐漸認識到被幫扶主體的文化素質、價值觀念以及信息技術、知識能力等與現實要求不相匹配。換言之,貧困人口的主體性無法彰顯,人的能力、素質成為制約貧困地區減貧脫貧的瓶頸。因此,“扶貧先扶人”逐漸成為共識,以人為本、挖掘潛能以及提高貧困地區勞動者的主體素質成為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貧困問題作為一個綜合性的社會發展問題,文化扶貧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一環。
有鑒于文化扶貧在系統性扶貧工程中的重要意義及現實實踐中存在的種種困境,筆者嘗試提出以“故鄉人”反哺家鄉為突破口的文化扶貧路徑,以獨特的鄉緣歸屬為情感依托,倡導鄉賢返鄉,反哺桑梓,用其學識、經驗、財富和文化參與鄉村文化扶鑫缸“故鄉人”對家鄉文化扶貧的參與既是節約扶貧資本、提高扶貧效率的舉措之一,又是“因村派人精準”要求的重要體現,更是一種人文精神的表達。
一、“故鄉人”的反哺之由
城市與鄉村之間需要不斷的溝通和交流,原因一則在于城鄉始終是整體的,厚此薄彼勢必影響整個國家走向繁榮富強的進程;二則在于從長遠看,貧困地區的文化扶貧是整個中國文化發展和變遷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將成為中國現代化發展的隱性動力,助推國家經濟—文化的良性循環發展。
(一)反哺的必要性
“故鄉人”的反哺是鄉村建設的重要途徑。這個群體是城市與鄉村互通和交流的樞紐,他們既熟諳鄉村生活的思維方式和人際關系,又正在接受著城市現代化的洗禮。著名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費孝通先生對國家和民間社會之間的中間階層—地方精英團體予以高度重視,認為在中國這樣基于差序格局親屬關系下的鄉土背景中,地方精英群體的培育對鄉村社會治理和鄉村自治有重要意義。其觀點在《鄉土中國》、《鄉土重建》、《皇權與紳權》中都有過類似表述。鄉村治理的研究學者賀雪峰也認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核心,就是要建設一個讓農民出得去、回得來的、可以容納9億農民在其中完成勞動力再生產,在其中過上體面而有尊嚴的生活的社區共同體,從而使農村成為中國現代化的“穩定器”和“蓄水池”。要建設這樣的新農村,國家政策和制度的支持是不可缺少的,而發揮鄉村自主能動性,吸引人才反哺,提高基層自治能力才是擺脫鄉村貧困、解決鄉村問題的關鍵所在。
“故鄉人”的反哺是均衡社會資源和文化資本的關節點。社會發展進步的成果應當為全社會所共享,而不是先進知識、科技、理念等資源的有限集中。發展成果的普惠既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體現,又是社會公平的要求。貧困群體受社會結構J險因素和主體限制性因素的影響,通常未能全面享受社會進步與發展的成果,對主流社會缺乏認同感,主動或被動地被擱置于社會邊緣地帶,他們宿命意識較強,缺乏自我發現和自我認同感,主體參與性不強。如此特征也印證美國社會學家與人類學家奧斯卡·劉易斯(Oscar Lewis)提出的貧困文化概念,他認為貧困文化是貧困群體對自身現狀的消極適應,是一種自我對外界環境的調適機制。這種貧困文化的特點包括屈從意識、不愿意規劃未來、沒有實現理想的能力以及懷疑權威。[3](P.311)這種貧困文化在貧困群體中的擴散和傳播將進一步加深貧困程度,惡化貧困現狀。因此,有效扶貧必須有打破貧困僵化、實現貧困地區與主流社會交流與對話的通道。戶籍在外的“故鄉人”一方面是城市文明的“融和者”,一方面是鄉村文明的“傳導者”。通過這個群體把城市文明中現代化的知識、技能、信息、觀念、資源等傳入鄉村,有助于將扶貧任務化整為零,積小成大,啃噬落后貧困的硬骨頭。應該認識到的是,思維方式和觀念的變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尤其是不同文化的吸收和借鑒更是一個緩慢的滲透過程,因此文化扶貧必須要有決心、有耐心、有匠心。
(二)反哺的可能性
悠久的農耕文明使土地承載著人們的綿綿情懷,中國人對土地的依賴和敬畏使安土重遷的觀念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度緊緊附著在土地上,家族在一方土地上開枝散葉,遂有了《禮記·大傳》中“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之所謂“人道親親”。也因乞“孝”成為建立在農業文明背景下綿遠留長的中國傳統文化之高度概撬‘孝”飽含了中國最基本的人倫關系信仰,成為在外游子眷戀家鄉的情之所起。落葉歸根遂成為浸入骨髓的文化基因,“人是故鄉好,月是故鄉明”深深的內化在年輕子女內心并外化在行為表現中。‘鳥近黃昏皆繞樹,人當歲暮定思鄉”。③即便是在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繁華喧囂的城市依舊無法取代家鄉帶給人們的獨特情感體驗,歸屬感的剝離使對故土的思念成為縈繞在獨在異鄉的異客腦海中不變的情I。因之,由血緣和地緣萌生的這種與生俱來的對家鄉的情感歸屬成為大部分漂泊異鄉的游子在外打拼后衣錦還鄉的內在動力。
除了這種揮之不去的原鄉情結,現實需求同樣是“故鄉人”反哺家鄉的重要原因。首先,在我國社會轉型期背景下,快速的城市化和工業化使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入城市,尋找非農就業機會和新的發展機會。然而由于城鄉二元結構以及制度性障礙的存在,這部分城市務工人員較少能夠在城市安家落戶,也很難享受城市相對完善的社會福利和保障體系,因此他們如候鳥遷徙般往返于城鄉之間。尤其在一年一度的春運時期,大量城市務工人員返鄉回流的狀況蔚為壯觀。其次,大量青壯年的入城務工使農村家庭“空巢”化和農村社會“空穴”化現象嚴重,古語云“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雹苻r村留守老人的物質生活保障、精神生活慰藉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特別是不同年齡、不同地區、不同性別留守老人情況各異,呈現多元化特征,急切需要相應的社會支持和保障。對城市生活的不適應和陌生感是很多中老年群體排斥城鎮生活的重要原因。同時,如何保證農村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也己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因此,受長久以來反饋式的農村家庭養老模式以及傳統“孝”文化的影響,對于不能將父母、子女隨遷入城的在外人員最終多會選擇回歸原鄉照料父母家人,這也是從城市回歸的“故鄉人”為農村輸入新鮮血液的契機。再次,城市擁擠的交通,霧靄蒙蒙的空氣,激烈的競爭壓力以及令人望房興嘆的高昂房價使人充滿城市焦慮。而農村生活相對來說較少有城市物欲世界的碾壓,可獲得更多精神上的享受和慰藉。特別是對這些“根”在農村的“故鄉人”來說,兩相比較反差更甚,田園牧歌式生活對他們來說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因此,內在的情感歸屬和外在的現實需求使這些戶籍在外的“故鄉人”有較大的可能性最終回到故土。文化扶貧是一種“軟實力”的滲透,只要這些來自農村的“故鄉人”心力有余,就可以通過多種靈活的幫扶方式為家鄉文化扶貧工作和鄉村建設作出一份貢獻,實現與家鄉的共融與共榮。
二、“故鄉人”的角色及擔當
戶籍在外的“故鄉人”具有雙重角色,于城市而言,他們是“他者”,與鄉村而言,他們是“本己”。這種雙重身份使他們可以游離于城鄉之間,比較和權衡城市文明與鄉村文明,去粗取精,對鄉村文化扶貧和文化建設具有正向引導作用。
(一)城市文明的“融和者⑤”
城市是人們聚集居住和生活的物理空間,同時兼賦文化交流功能和商品經濟等功能。在古化‘城”與“市”常常分而論乞“城者,所以自守也”,⑥“日中為市’f[4](P.313)。城市文明隨工業文明而興起,是社會和諧、社會文明在城市空間的集中體現。城市文明的核心在于市民群體的文化修養和道德素質,換言之,人的文明是城市文明和城市現代化的本質所在。而文明是“文化發展到較高階段,或泛指對不開化的克服”CS]CP.12),這一內涵暗含了作為文化主體的人在思想意識和觀念形態上的先進性。
離開農村流入城市的“故鄉人”成為城市文明的新的文化實踐者,在此意義上,該群體以“他者”的身份“闖入”到城市生活和消費系統中,通過參與城市化并一定程度上“再社會化”的過程,試圖調適和重塑出一種有別于鄉村文明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人際交往的,一種適應市場經濟和現代文明的新的價值取向。一種好的行為習慣和思想觀念需要歷時養成,需要有人作為文化主體的對差異性文化的理解和領悟。鄉土社會中許多維系傳統的“潛規則”在工業化、組織化程度較高的城市社會中難免產生許多流弊,這本身就是不同文化、不同場域間的碰撞和博弈。因此“故鄉人”首先要克服城鄉文化差異的適應性障礙。此外,作為來自農村的“故鄉人”,固有的思想觀念與價值判斷使他們對城市文明的優劣并非全盤接納,而是帶有主觀判斷的選擇性吸收,諸如如何看待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孰輕孰重等問題??梢哉f,作為城市文明的“融和者,,“故鄉人”的這種新的文化體驗和實踐的過程是革新思想、開拓視野的過程,同時這一過程也充斥著城市物欲社會的多種挑戰與滌蕩。因之,經歷了城市文明的熏陶和市場經濟的錘煉“故鄉人”應當理性避免文化抵悟,在鄉村文明與城市文明二者的融合與借鑒之上培育和構建一種更為積極健康、更為開放包容的現代化視野和思維導向,同時要不分時域,抓住機會,積極爭取自身知識、技能、觀念、信息等的全面發展。
(二)鄉村文明的“傳導者”
“故鄉人”不僅是城市文明的“他者”,更是鄉村文明的“本己”,具有主體性地位,是為農村樹新風、謀發展的新鮮血液之源。有學者指出,“人的素質差,既是物質貧困的結果,又是物質貧困的根源;貧困不僅僅是物質資源的貧困,更是智力貧困、文化貧困、信息貧困、觀念貧困”。有鑒于此,應最大程度地發揮“故鄉人”對優秀文化的傳遞功能?!肮枢l人”對鄉村文明的“傳導”,主要體現在對優秀城市精神的傳播和導入上。城市精神主要是指獲得市民廣泛認知認同的文明素養和與時俱進的開放精神。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勇于追求的奮斗精神、平等自由的競爭觀念等都是貧困地區缺乏的文化精神。費孝通先生曾指出,“知足、安分、克己這一套價值觀念是和傳統的匿乏經濟相配合的,共同維持著這個技術停頓、社會靜止的局面”。因為“故鄉人”應該通過親身感受將城市精神中昂揚進取、獨立創新的精神品格傳播到農村,著力扭轉貧困地區的陳舊風氣和落后文化,改造和克服部分貧困地區農民消極“等、靠、要”的思想和“自在貧中不知貧,‘懶散無為混春秋”的愚昧取向。
(三)重構鄉村文明的“建設者”
“故鄉人”既是他者又是本己的雙重角色使他們可以游刃有余地穿梭在鄉村文明和城市文明中。主體間性的轉換一方面能夠通過對比對自身固有的文化有一個更加清晰明了的認識,包括己有的優勢和弱勢,做到文化自覺;另一方面,能夠在面對不同文化價值體系時有的放矢,避免盲從、盲信,即文化自信。因此,這種既“入”又“出”的雙重角色相比毫無鄉村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的來自城市的扶貧人員來說無疑是一種得天獨厚的優勢。
此外,作為新的鄉村文明的建設者,“故鄉人”發揮文化扶貧作用的另一個顯著優勢是在對鄉村生活和城市生活雙重熟悉基礎之上的對不同思想和觀念的揉合和應用。城市文明和鄉村文明有不同的生成土集“它們作為整體適應于不同的方向……在一個社會中的目標和手段不能按照另一個社會中的那些東西來評判,因為本質上它們是不可比較的。因此,現代化的思維觀念和意識的植入不是一獄而就的,新的思想、精神必然要與舊的觀念、意識有一番內在的博弈。尤其是新思想新觀念的傳入并不是要將固有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全部推倒重建,而是汲取雙重文化的不同營養,為我所用。應當意識到,我國社會轉型期的現實國情決定了無論在城市還是鄉村,各種社會矛盾凸顯,多種社會問題交織,多元化的價值導向和行為表現魚龍混雜,真偽難辨。這是信息時代現代化發展背景下所不可避免的問題,也是市場經濟發展尚不完善的體現,或說是工業文明發展過程中的陣痛問題。解決該問題的途徑之一就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依托,不斷省思,提高人們的道德素養和文化涵養,培養自身的道德約束力。因此,在向農村傳播和導入新觀念新思想時,不能將固有的文化傳統全盤否定,要有“破”有“立”,對于優秀的文化品質,如誠實守信,勤勞淳樸,真誠友善等,要堅決擁護,對于伴隨工業文明產生的消極價值觀如金錢至上、享樂主義、信任缺失等,要能夠抵制和消解。只有以這種理性態度建設新的鄉村文明,才能從根本上正向改造保守落后、封閉陳舊的思維方式。
三、“故鄉人”反哺:農村文化扶貧的創新性探索
“故鄉人”對家鄉文化扶貧的重要功能主要體現在瞄準重點扶貧對象、培養貧困地區自組織能力、促進文化資本與經濟資本的相互轉換以及重塑貧困地區精神風貌等方面。著名實踐活動家和哲學家梁漱溟先生在中國社會的發展問題上主張中國應該走一條重建鄉村禮俗的文化改良之路,以此為突破口來解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全面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社會問題之端倪;基于對中國文化和農村基本矛盾的不同認識和態度,費孝通先生提出通過發展鄉土工業這樣一條經濟改良之路來進行鄉村建設。兩種迥異的思考路徑展現了20世紀30年代中國知識分子對國家命運和發展前途的關切和求索,均具有強烈的人文關懷和現實意義。文化改良和經濟改良之路是鄉村建設這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某種意義上也可以理解為是農村文化扶貧和物質扶貧的另一種文化解釋。物質扶貧是對貧困地區展開幫扶的初始階段,文化扶貧是扭轉貧困現狀的深層策略。二者的有機結合是擺脫貧困、實現人的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文化扶貧既要緊緊結合物質扶貧,又要深深滲透在物質扶貧的方方面虱“故鄉人”參與農村文化扶貧事業所發揮的功能主要體現在:
(一)瞄準重點扶貧對象,制定科學有效的文化扶貧計劃
瞄準扶貧對象既是高效利用有限的扶貧資源的保證,又是促進貧困地區穩步發展的前提。在精確瞄準扶貧對象的過程中,“故鄉人”的鄉緣身份方便了扶貧工作的順利實施,拉近了與貧困人口的距離,更易深入了解貧困人口的所需所想,并具有較高的真實性和可信性??赏ㄟ^走村串戶、拉家常、參與觀察等多種“生活態”的方式了解農戶家庭收入及消費的一手信息。據此,按照不同農戶的不同情況確定扶貧程度和等級。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要分清扶貧對象和救濟對象。扶持一批具備一定的科學文化素質、有勞動能力、有強烈發展訴求的農戶作為模范戶,帶動文化程度低、有勞動能力、經濟條件差但有較強發展訴求的農戶。在貧困群體中樹立一批勇于嘗試和創新的典型模范,實施“結對幫扶”扶貧計劃,營造踴躍學習、奮勇爭先的學習氣氛。將這批既有勞動能力又有發展訴求的農戶作為重點扶持對象。而無勞動能力的老人、兒童、殘疾人等列入社會救濟范圍,因為對這部分人來說,扶貧效果的邊際效益非常有限。同時,將有勞動能力但缺乏發展訴求的人(如貧困地區某些好吃懶做、游手好閑的青壯年勞動力)作為思想扶貧的重點扭轉對象,找準突破口,激發內生動力,逐漸將這部分人口列入重點扶持對象。另一方面,瞄準扶貧目標是基礎,培養自我發展能力才是關鍵‘故鄉人”與當地領導干部等負責人一道確立不同貧困主體的需求位序結構,據此確立不同貧困主體的不同扶貧方式和手段,定制個性化的文化服務。具體來說,針對貧困農村新生代群體而言,要“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毛澤東,1917),身體素質與文化素質兩手抓”。相關研究己經表明,我國農村的代際貧困現象較為嚴重,必須花大力氣重視新生代群體的基礎教育,從根源上切斷貧困代際傳遞之鏈。針對青壯年勞動群體來說,要加大文化培訓力度,根據不同個體情況開展差異性文化業務培訓,如專項種植培訓、畜牧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以及開展成人教育、家庭教育等各項活動。治貧必先治愚,古語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加大貧困群體的培訓覆蓋面“故鄉人”尤其要發揮農村與城市的溝通橋梁作用,積極引進先進的科技、生產知識等,打破區域僵化,利用一切適宜渠道開拓貧困人口視野,加強對外交流??傊?,根據不同貧困人口的不同致貧原因分類施策、‘摘灌”到戶。
(二)培養貧困地區自組織能力,大力提高貧困主體參與性
忽視貧困主體自身的反貧困作用不僅會造成反貧困效果大打折扣,還會使貧困主體內生動力缺失,滋生消極‘懶散的被動心理。因此,除了政府的積極引導,貧困主體自身的反貧困意識必須被挖掘并充分發揮作用。貧困人口自組織能力的表現就是貧困人口主體性的發揚和民主意識的覺醒,自組織能力是指“長期生活在特定空間中的共同體成員自發形成的具有一定同質性的思維方式、行為準則、社會習俗、傳統習慣、價值觀念、族群意識、地域心態等,培養貧困地區自組織能力的過程實際是激發農民主體參與和形成內生動力的過程,是村民主人翁精神的體現。主動參與、表達訴求是一種理性精神的體現,大多數的貧困人口并不缺乏理性,而如何把貧困者的個體理性發揮出來并順應貧困地區的集體理性才是問題關鍵所在。貧困人口對扶貧項目的參與不僅體現在了解和支持項目的實施,也體現在施策對象的瞄準和扶貧效果的評價及監督上,這是完善干部考核機制和獎懲機制的必然要習屯“故鄉人”對貧困人口的天然親和力以及自身所取得的成就使其具有優越的精英氣質因而能獲得更多的支持和信任,因此要充分發揚草根精英的帶頭作用,積極引導、鼓勵、帶動貧困人口在參與扶貧項目的選擇和實施過程中,培養民主參與、民主審議、民主決策的現代公民意識,建構自上而下的行政安排和自下而上的回饋閉環。總之,針對貧困主體的內在幫扶,必須發揮貧困群體的主觀能動性,使貧困地區主動發聲,主動參與,唯此各項扶貧措施才能有的放矢,針對貧困地區文化扶貧的各項舉措才能對癥下藥并落到實處。
(三)構建文化扶貧的多元投資平臺,注重文化資本與經濟資本的相互轉換
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認為資本可以分為社會資本、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和符號資本,不同資本之間可以相互轉化。我國貧困地區多分布在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遠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由于自然環境、社會歷史、公共基礎設施、人口結構及人口素質等多方面原因,這些地區在脫貧攻堅戰中必須因地制宜,尊重地方文化發展規律,走特色扶貧開發道路。實踐表明,文化扶貧項目必須與市場經濟因子相結合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獲得更廣泛的支持和更顯著的扶貧效果。因此“故鄉人”作為城市與鄉村的雙重文化實踐者,要借助外力,啟動內力,增強活力。具體來說,在遵循本土文化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應當摸清本地的文化資源優勢,利用自身多元的社會資本探索和扶植本地特色文化因子。在深入了解本地資源現狀的同時積極尋求貧困地區現有資源與現代市場經濟的契合點,促成文化資本轉化成經濟資本,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搭建適宜的投資交流平臺。
首先要辯證審視地方資源優勢,摸清地域文化特色,提高當地村民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充分彰顯文化擁有者和文化實踐者的主體地位優勢,逐步使地域文化資源的開發成為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支點。因地制宜,針對不同自然條件和社會歷史資源等,尋找突破口,如有些地方可以在民俗旅游度假、建立戶外實踐基地、古村落保護示范基地等方面著手進行相應改造和修建。其次要根據自身地域情況突破地域限制,積極與外界建立合作開發關系,提高市場判斷準確性和敏感度,積極招商引資,完善農村文化設施和網絡及公共文化服務基地。尤其是“故鄉人”中的精英群體要善于把握時機,積極整合優勢資源,調動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積極為貧困地區爭取更多發展機會,帶領貧困群體走出一條特色脫貧之路。再次,要重視貧困地區文化扶貧與經濟扶貧的后備人才儲備。加強加大媒介宣傳力度,吸引和倡導更多“故鄉人”為家鄉建設獻計獻策;同時加強對貧困地區新型農民的培養和培訓,通過視聽媒介、網絡在線、現場指導等多元方式開拓貧困人口視野,增強貧困人口的商品經濟意識。
(四)重塑貧困地區的精神風貌,營造健康文明的向上之風
改變貧困地區的精神風貌是文化扶貧任務的重要內容,關系著貧困群體的生活信心和發展前途。文化扶貧必須建立貧困群體積極向上的發展態度和開放自由的學習精神之上。一方面,文化扶貧重在扶“志”。貧困群體中不乏存在消極等待、不思進取的反面案例,這種狀態對扭轉貧困現狀有百害而無一利,而且在貧困群體中有傳染擴散的可能趨勢,必須及時防治和制止。面對挫折和困難,改變現狀的志氣和勇氣是支撐一個人自強不息、奮力拼搏的強大動力,貧困群體的文化貧困很大程度上源于缺乏改變命運的決心和毅力。因此‘志氣”應該成為貧困群體的脊梁,培養貧困群體不甘落后、勇于拼搏的精神是文化扶貧的要旨所在“故鄉人”中的精英群體對貧困群體而言無疑是成功的榜樣,而相同的地緣拉近了“故鄉人”與貧困群體的距離,因而榜樣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更為強夕幾“故鄉人”要找準思想懈怠的貧困人口之癥結所在,根據不同情況為貧困戶立檔建卡,積極采取相應的對策措施竭力扭轉落后思想和心態。此外,文化扶貧是以無形的精神對貧困人口實行長期而緩慢的文化滲透過程,因之有必要對貧困人口的生活態度、生活狀況作階段性跟蹤監測,及時調整扶貧對策與措施。另一方面,要重視文化化人,著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改造貧困地區的不良社會風氣和落后習俗。在部分偏遠的農村貧困地區,某些農民法律意識、權利意識較為淡薄,賭博、酗酒、封建迷信陋習時有發生“故鄉人”要積極倡導舉辦多元化的鄉村文娛活動,并豐富和提高農民文娛活動的項目和層次,增強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利用率。充分發揮鄉村文化場館、文化站、圖書室的育人愉情功能,通過健康向上的文體活動鍛煉體魄,陶冶情操。加強主流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和勸導作用,構建良好的鄉村風氣,為系統扶貧工程的開展奠定文明健康的社會基礎。
結語
物質扶貧與文化扶貧必須兩翼并舉,才能真正幫助貧困地區脫貧。當貧困群體的內源性發展動力不能真正得到有效發掘和啟動時,國家政府給予貧困地區的物質扶貧往往不能標本兼治,看似繁榮的扶貧結果往往是曇花一現,返貧現象層出不窮。因此,在物質扶貧的同時,必須加大對貧困地區人們思想上、觀念上、精神上的幫扶力度,著力減少“文化墮距”(Culture Lag)現象,從根本上扭轉貧困現狀,使貧困地區順利實現變被動“輸血”為主動“造血”,爭取完成自我“供血”的華麗轉身。
文化扶貧是利用文化手段和文化力量對貧困群體在思想觀念、知識水平、地域文化上進行改造、提高和挖掘,文化扶貧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其最終目的是實現貧困地區經濟、文化、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在此過程更中,既需要更多戶籍在外的“故鄉人”的帶動和支持,更需要全體農村貧困群體的配合和參與。文化扶貧的效果具有延時性和隱蔽性,因此,貧困地區的文化扶貧是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為導向,在國家政府領導下社會多方合力的攻堅過程。戶籍有邊界,拳拳之心永遠無邊界!
注釋:略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西南民族大學學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