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浙江杭州一位年輕社區工作者的離去,牽動了無數人的心。數百位轄區居民自發吊唁,送來花圈、挽聯,泣不成聲;數千名網友為他留言、哀悼,扼腕痛惜;全省的基層社工都在轉發他的事跡,送別這位熱情、開朗的同事……(浙江在線 9月27日)
作為一名年輕的85后,陳浩在而立之年離開了這個世界,每個人都會為其生命的消逝而惋惜。翻開社區主任陳浩生命中最后30小時行走軌跡,我們用“拼命三郎”來形容這位年輕的小伙子毫不為過。而這個一直在為工作奔忙,與服務賽跑,最后倒下的社區干部,讓我們感受到了年輕一代對拼搏與工作的定義。雖令人感動,卻多了些許惋惜。對社會來講,基層干部猝死的新聞還是少些為好。
沒有直接接觸過社區工作的人,可能很難理解陳浩的奔波。只是個小小的社區主任,沒有編制,算不上公務員,也不是事業人員,辛苦奔波就是為了對得起選舉自己的社區居民,對得起組織的培養。我們很能夠理解新生代年輕人對工作機會的珍惜,正是這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造就了基層干部的疲于奔命。
社區工作與“陽春白雪”無關,有的只是雞毛蒜皮。大到社區發展規劃,小到居民矛盾糾紛,下水道堵塞,社區干部每天都在圍著社區的大事小情忙碌。他們每天的路線圖極為簡單,那就是圍著社區轉,收集問題,匯報問題,反饋問題,從奔波中增強人民群眾的滿意度。
很多人無法理解,為什么我所在的社區,沒有看到社區干部的身影?他們真的有這么忙么?實際上,這種想法背后正說明社區工作者在背后做了很多努力,正是將社區的各種問題考慮得極為周到,才避免了我們生活中遇到難題,需要上門去找社區干部解決問題。
社區干部的忙還體現在上級單位和部門的工作任務層層下放,除了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的醫保、低保等政策的落實外,各職能部門也喜歡將任務下放,只有一個理由,那就是屬地管理。導致社區干部不得不疲于應付各種各樣的檢查、評比、考核,上報各種各樣的表格。人員有限的社區用“小馬拉大車”來形容極為貼切。
社區主任陳浩走了,但愿社會能夠真正給這些社區干部減減壓,讓他們能夠在工作中輕裝上陣。希望基層干部猝死的新聞還是少些為好。
(作者單位: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區川化中學)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