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15日是我國第三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國家安全是國家生存發展的前提、人民幸福安康的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保障。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農產品市場與貿易研究室主任李國祥認為,國家安全是個大概念,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生態、資源等方面。而其中的農業安全則是一個重要的、基礎的部分,因為農業所保護的均是有生命的東西,而保護的結果也是為了生命——我們人類自身。
李國祥說,說到農業安全,首先就是事關全局的糧食安全,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應該保證其所有國民在任何時候都能吃得飽,有充足的營養供給。為了保證糧食安全,需要保證農業產業安全、資源可持續、生態安全,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涵蓋內容更廣泛和全面的食物安全。
食品安全,雖然從廣義上說是糧食安全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因為其對質的要求更高,所以在實用層面又與糧食安全并列。近些年我國在食品安全問題上取得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過去曾經出現過的“瘦肉精”、三聚氰胺、孔雀石綠等食品安全問題已經明顯減少,違規添加添加劑、各種農獸藥殘留惡化的勢頭已經得到了有效遏制。現在,食品安全已經被提升到了戰略高度,政府要發揮監督、追責職能,同時也要通過市場機制,使得各個參與主體,包括生產者、經營者以及消費者共同參與,讓食品安全得到更好保障。
在當今時代,農業貿易是不可避免的,而農業貿易的安全也一定要得到保障。李國祥認為,在農業貿易中一定要保證我國主要農產品能有一定的自給率,這是農貿安全的必要條件。由于我國資源稟賦不足,難以滿足國人新時代下對所有食物的需求,所以適度進口一些農產品是可以的,但必須適度,不能高度、過分依賴進口。當初加入世貿組織時,世貿組織不允許我國補貼農業和以高關稅保護農業,對農產品國內支持中的“黃箱補貼”上限是8.5%。在進口問題上,只在三大主糧稻谷、小麥、玉米上爭取到關稅配額,大豆、雜糧、高粱等沒有關稅配額。之后我國大豆進口顯著增加,出乎意料的是,可做飼料的玉米加工物——玉米酒糟進口也大量增加,繞開了玉米配額的限制,對我國的玉米行業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沖擊。當然,學習世界農業貿易規則,并在學習中提高貿易水平、保護我國的農業產業和農民,這本身就需要一個實踐的過程。現在,我國對農業的保護已經逐步學會規則,比如用綠箱政策替代黃箱政策以支持綠色發展;棉花的目標價格由一年一定改為三年一定,從而使黃箱政策改變為符合世貿組織規定的藍箱政策。當然,以后還要多途徑提高我國農業的競爭力,提高綜合效益,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實現綠色發展。
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則是農業保護的一個符合時代潮流的方面。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包括農產品商標、農副產品地理標志保護、植物新品種保護、食品專利保護以及農民剪紙、版畫、戲曲等民間文化藝術保護。總體上看,我國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以植物新品種保護為例,目前貼牌、冒牌、假冒偽劣依舊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李國祥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櫻桃谷鴨,櫻桃谷鴨的祖先本是我國的北京鴨,在傳入英國后經英國人優化繁育成為了世界著名的瘦肉鴨品種,之后又從英國“殺回”中國市場;一個是韓國蘿卜,在我國廣為引種,但其親本卻一直在韓國,我國并不能自行留種。因此,以農業知識產權制度為依托和導向,通過知識產權制度的有效實行和知識產權戰略的有力實施,一方面促進我國不斷產生出更多更好的農業科技成果,包括新品種;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保護農業科技成果。
此外,還有農業大數據保護。農業大數據是我們國家涉農政策制定、科學研究的重要信息基礎,但以往對這方面的保護意識比較淡薄。隨著對外交往的日漸頻繁和深入,在學術對外交流、參與海外課題時均應把握一個大數據安全的基本前提。(記者劉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業新聞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