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莫問劍:農村電商再出發的十個維度

[ 作者:莫問劍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6-25 錄入:王惠敏 ]

本月15日,由趕街公司主導的首屆遂昌論壇成功舉行。很榮幸,我本人有機會全程參與并聆聽了農村電商圈內大咖們的一系列精彩分享。原以為,這次聚會只是東明和趕街公司邀請我們這些圈內人去吃粽子、過端午節,到達之后才知道這是有關農村電商“再出發”的一場思想盛宴。

一直以來,我是“說”得多,直把腦袋都掏空了。所以,這是一次非常難得的學習機會,作為一個學生角色,我很認真聆聽圈內大咖們的真知卓見,尤其是有關農村電商未來的分析,意外地解開了心中不少的疑惑。這里,我就部分引起強烈共鳴的觀點作些摘錄,并做簡單點評。

1、遂昌:“再出發”正當時

自趕街誕生以來,遂昌一直引領著中國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潮流。“遂昌模式”自2015年商務部、農業部兩個全國會議在這里召開后,成為全國各地發展農村電商的學習對象,趕街也成為農村電商平臺建設的一個成功范本。隨著阿里、京東、蘇寧等平臺農村戰略轟轟烈烈的出臺,國內農村電商一度進入“狂飆突進”時期。但顯然,高潮來得快,退得也快,農村電商自2017年初起一度進入了“集體沉默期”。

我知道,趕街和潘東明一直在思考,一直在試錯。這期間,趕街先后完成了阿里和西投集團上億元的A輪投資。顯而易見,農村電商發展的大環境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如何從“鄉村振興”這一國家戰略的背景下重新設計打造農村電商的模式,形成新的競爭力,已經成為國內所有農村電商發展的當然課題。遂昌下一步往哪去、怎么走、如何優勢再造等問題已經成為政府、平臺以及從業者的共同思考。

換而言之,這次與會的嘉賓和大咖們在商討農村電商的明天和未來,何嘗不是在為遂昌“再出發”提供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尤其是遂昌發起“農村電商研究院”,設立“勸農獎”,其根本目的還是在于為遂昌的下一步提供智庫支持和策略選擇。作為中國農村電商的“延安”,遂昌走到這一步,我想國內更多的縣域包括示范縣在內都必將面臨著“再出發”的問題,如何順應互聯網技術與商業模式的快速迭代,如何捕捉新的政策紅利,如何順應新消費群體的需求,都是農村電商當下急需破解的一些難題。從主辦這次活動的主題確定、嘉賓邀請、流程設計等來看,包括趕街與遂昌在內都開始了一個“再出發”的思考。

2、汪向東:電子商務將成為“鄉村振興”的標配

在農村電商與鄉村振興這兩個熱詞中,汪向東老師為我們找到一種關聯,他在論壇上提出了一個鮮明的觀點——電子商務將成為“鄉村振興”的標配。針對這一論斷,汪老師給出這么幾個支撐點:鄉村振興的前提是產業振興,產業振興必須是可交易、可增收,而“互聯網+”包括電商在內,正是這種可交易、可增收的最直接手段。90后作為新消費階層的崛起,是標準的互聯網原住民,他們是包括鄉村在內的未來用戶主體,這一群體對電商不陌生。

事實上,我們從汪老師的行程中也可以看到,他的關注重點,從前期的農村電商與電商扶貧,開始過渡到“鄉建”與“鄉學”。他列舉了三瓜、沙集和遂昌這三個案例,由此提出作為鄉村振興的標配的電商,亦會有不同的模式和路徑,就如三瓜的旅游+,沙集的產業+,遂昌的平臺+,不需要千遍一律。比路徑與方法更為重要的,是目標的選擇,要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而不是城市。所以他呼吁,要“以鄉學溫暖鄉村,以網絡助力振興”。

3、劉鷹:要“以人為本”振興三農社區

清華大學劉鷹教授的發言主題是“有關電商助力三農社區發展”。她認為遂昌的發展之所以有今天,是因為充分利用電子商務,利用互聯網的方式解決了怎么生產、生產什么、為誰生產的問題,利用了集體的力量實現了社區的現代化。

劉教授更多是基于理論的分析。但從國內農村電商這幾年的實踐來看,社區化、社群化成為越來越重要的一股力量。尤其是在農產品上行,社區電商、社群電商似乎有更大的發展空間。農村社會是個人情社會,每個鄉(鎮、村)是具有地緣、親緣、鄉緣和血緣關系的天然社區和社群。所以劉鷹老師提出的“以人為本”推進三農社區,恰恰是印證了當前農村電商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凡是社區與社群有更好的推動,農村電商均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4、李孜:鄉村在線化是農村電商的重要基礎設施

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李孜這幾年一直在研究遂昌,三次在遂昌駐地調研,并完成了《農村電商崛起——從縣域電商服務到在線城鎮化》專著的寫作與出版。他提了一個核心觀點:建立在在線服務的基礎上,跟鐵路、公路、機場、水陸以及共享的設施平臺、公共服務和商業服務進行無縫連接,線上線下進行連接,最后實現從物流、人流、信息技術流、語音服務、區塊鏈分布式、資本流,下到縣甚至下到村。所以他提出,遂昌要在國際網絡社區對自身進行重新定位,把兩三千平方公里的面積重新進行劃分,線上線下整合,做成國際化的遂昌,應是全球網絡信息重要的節點。

李博士的表述有些學術化。但在我看來,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從人到村再到鄉鎮再到縣實現互聯互通,萬物互聯,的的確確是農村電商深度發展的一個重大基礎設施。事實上,我們這幾年利用微信等手段,通過社群的組建已經局部地實現了這一目標。云計算和大數據的發展,為鄉村在線化提供了基本的條件。一直以來,各地更注重的是物理空間的投資和建設,如何將人、資源、產業的大數據打通,全面在線化,一定可以為包括農村電商在內的鄉鎮在線化帶來化學反應。

5、賈梟:用區域公共品牌為農村電商賦能

作為國內區域公共品牌打造的領軍人物,農本咨詢的賈梟在這次論壇上再次呼吁政府高度重視公共品牌建設。他認為,推進一個區域農產品的品牌化建設必須要有大品牌支撐,大品牌就是區域公共品牌。以遂昌為例,雖然有《牡丹亭》、菊米、竹炭等,但是遂昌還是有待于區域公共品牌的打造。在他看來,區域公共品牌在產業發展、鄉村旅游以及美麗鄉村等諸多方面的電商化努力都是離不開區域公共品牌。他也奉獻了農本咨詢有關品牌化的十六字經驗“資源為王、戰略為勢、整合為器、品牌為魂”。

我是這樣理解賈梟觀點的:從農村電商的實際發展來看,雖然很多縣域領導認為當地的生態資源、產業資源都很豐富,但放眼整個互聯網市場或全國市場來看,任何一個縣域的力量都是很單薄的,所以“一縣一品”是一種非常務實的戰略抉擇,這個“品”不僅僅是指品種或者品類,也可以是指品牌。就是要聚全縣之力打造出爆款,做旺一個產業,做響一個品牌,就是農村電商發展的一個突出成果。

6、張書雁:從“好好生活”角度找回電商初心

遂昌去年推出了一款網紅產品——遂昌龍粽。連續兩年,我都收到了趕街公司寄出的這份極具特色和視覺沖擊的端午好禮,自然造物的創始人張書雁便是這一產品的“再造者”。他在論壇上講的一個觀點,讓我的內心也很受震動,大致意思是:包括我們這些做農村電商的人在內,絕大多數人都在追求好生活,卻沒有“好好生活”。

我記得農村電商發展過程中,有兩句話喊得特別響:提高農民的生活品質,降低農業的生產成本。但是在農村電商發展過程中,是否幫助農民與農業做到了這一點姑且不論,我們需要檢討的是農村電商的推動者、從業者的生存現狀,絕大多數步入了“死胡同”。很多人把農村電商當成一次重大的商業機會,情懷導向,盲目推進,蜂踴而入,成群敗退。

張書雁講,自己創意遂昌龍粽、發起大過中國節的初心,有三個維度是他考慮的,即國家想做、社會需要、自己想做。但前兩者是客觀條件,最重要的是自己內心的需求。因為在遂昌的生活讓他感受到節日形式感的價值。所以在當地原有工藝基礎上,他帶著團隊做了提升,之所以有今天的效果,他認為是因為自己內心的歡喜和愛,并且將這種感受傳遞開來,最終裂變成成百上千人的共同行動。

7、黃剛:沒有“生態鏈”是萬萬不能的

這一兩年,黃剛的農特在農村電商圈子里做得風生水起。作為一個國內供應鏈研究的領軍人物,他更看重的是農村電商本身的生態視角。他認為農產品電商是一個偽命題,電商只是解決了渠道,農產品背后是做產業鏈的互聯網化,光解決了買與賣的問題,沒有產業鏈的全面鏈接,最多只是“一錘子”買賣。未來縣域經濟不單單是做農產品上行,它要進行農村產業生態的打造,把產品流出去,把消費者引進來。他還貢獻了農特有關“鄉村振興”五個方面的經驗:產業振興、人才振興、組織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

我很認同黃剛提出的一句口號:打造鄉村創業的利益共同體。的的確確,農產品上行不是簡單的互聯網銷售,從種子培育、種養、儲運、深加工以及農業生產資料的配合,是一個系統工程,農產品的背后是一個全產業鏈的維度,它并不是像消費品一樣只需要更多注重交易環節,所以農產品上行作為農村電商里的重中之重,它的核心競爭力并非只是互聯網營銷,更多體現在供應鏈整合。我想,這也是農特從供應鏈專家切入農村電商能夠做得風生水起的根本原因。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這一點,這也是這幾年農村電商不斷試錯的一個突出成果。

8、杜非:農產品電商先要過“握手關”

百誠源CEO杜非帶來了一系列尖銳但卻現實的話題。在他看來,國內農產品電商不管是單品銷售,還是平臺運營,都沒有找到一個很好的商業模式。至少從資本角度而言,基本上是停留在貿易的層面,并非是商業模式。從行業來看,農產品的前端整合難度非常大,渠道很長,農產品電商只是解決了銷售里很小的一個環節。以電商的模式無法形成一個可持續、穩定的增長。

另外,即使是一個縣或者一個區域的爆款,跟當地的整個產能比較起來,電商渠道的銷售(主要是2C)微不足道。以電商的形式推進銷售,很難做到溢價,產品附加值更多的是越做越低。這與我們推進農產品電商,尤其當下電商扶貧的初心是背道而馳的。

杜非認為,農產品一定是“握手”產品。物以稀為貴,所以距離能夠產生價值,但是沒有經過“握手”,沒有體驗,是很難實現這一產品的可持續銷售。即便是今天新零售的崛起,包括盒馬實現線上線下的融合,既要滿足線上人群的低價、團購、壓價,同時還要滿足線下人群的新鮮、便捷的體驗是非常難的。

9、辛巴:打造消費者和土地之間的連接器

辛巴是國內新農人組織里最早的發起人,他這幾年見證參與了一系列的農村電商實踐。在論壇上,他毫不諱言這幾年因“情懷為上”吃盡了苦頭。也正因如此,他對當下農產品電商有著與眾不同的理解:與其賣更多的貨,不如在消費者和土地之間通過電商建立起連接器。

辛巴認為,中國很大,同時又很分散,所以農產品的滯銷問題一定會存在。破解這一難題,最好的方法就是因地制宜,實現適度規模的種植,大農區可以集中連片,但江南要聚焦精品、聚焦體驗。農產品電商不是目的,最終目標是構建我們人與土地之間的關系,電商只是一個過渡期。

早在2013年底,在辛巴的牽線搭橋下,我們就試圖通過預售、包銷的方式,幫助一號店在吉林通榆建立一萬畝“直供基地”。在這之后,阿里幾次推出“聚土地”,其本質也是通過個性化定制、預售的方式,構建出消費者與原產地的關聯。從十九大精神和“鄉村振興”的戰略背景下來看,田園綜合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美麗鄉村、家庭農場、共享農莊等新物種將迎來大發展,這何嘗不正是人與土地關系的一種重構?

10、倪向明:把產品與服務做好就死不掉

老倪一如既往地在這個嚴肅的場合給我們帶來了快樂。作為淘寶辣椒醬網銷的第一品牌,倪老腌一直是阿里“小而美”的典范。老倪認為自己前幾年之所以成功,靠的是產品的高品質與視覺的高逼格。他也坦誠去年開始業務有所下滑,其根本原因是自己在產品與服務上有所松懈。最直接的一個表象,就是倪老腌的視覺在眾多競爭對手的仿效下開始變得平庸了。所以他說,今年投資搞了一個大的攝影棚,要把競爭力找回來。對行業里興起的所謂區塊鏈養雞、跑步雞等,老倪并不看好。他說了一句很經典的話:養雞養牛最好的方式就是放養,雞像雞,人像人,狗像狗。

關于價格,他也很鄙視當下的“9塊9”現象,他堅信只有合適的價格才能夠提供更好的服務,才能有資本不斷研發新的品種。單純地放價走量是走不遠的。不管別人怎么選擇,倪老腌還是要走高價這條路。他始終抱著一個信念,只要把產品和服務做好,絕對死不掉,產品本身決定你走多久,運營手段決定你走多快,倪老腌寧可走慢點,時間做久點。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縣學會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夜夜躁日日躁狠狠久久 | 久久大香香蕉国产拍国 | 亚洲午夜人成在线 | 亚洲人成影视在线观看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欧美中文 | 日本中文字幕亚洲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