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周喜應:要高度重視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障礙因素

[ 作者:周喜應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11-04 錄入:實習編輯 ]

談談腳踏實地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策略

堅持問題導向 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2016年10月國務院印發了《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對“十三五”期間全國農業現代化的基本目標、主要任務、政策措施等作出了全面部署。全國農業現代化要取得明顯進展,必須立足國情,堅持問題導向,遵循農業現代化發展規律,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按照創新強農、協調惠農、綠色興農、開放助農、共享富農五大策略穩步推進,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農業發展方向。

一要充分認識我國農業現存的薄弱之處

農業是人類利用生物有機體的生命活動,將外界環境中的物質和能量轉化為各種動植物產品的生產活動。世界農業已有上萬年的歷史,現代農業是從上世紀初開始的,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人類充分利用科學技術,加大投入,在改造自然,增加糧食和纖維等農產品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農業既是一種“生命產業”,也是一種“生態產業”。實踐證明,農業必須適應自然環境,按自然規律處理好人、生物和環境之間的關系,走產量高、效益好、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我國的國情,決定了農業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所具有的極端重要性,也決定了不能完全照搬照抄西方發達國家的農業發展模式。

特征一,人口眾多,人均耕地少,農業資源匱乏,后勁不足。我國人口占全球人口總數的四分之一多,而耕地面積占全球耕地總面積不到十分之一,并逐年減少;中低產田占耕地面積的2/3。此外,還有大約5000萬畝耕地受到中、重度污染,不宜耕種;還有一定數量的耕地因開礦塌陷造成地表土層破壞;或因地下水超采,已影響正常耕種。水資源嚴重缺乏,早在2008年《中國城市發展報告》公布的數據顯示,全國600多個城市,有400多個城市供水不足,其中比較嚴重缺水城市高達110個,農業用水更為奇缺。我國森林覆蓋率15%左右,為世界平均值的一半。資源匱乏,使得農業發展后勁嚴重不足。

特征二,自然災害多發,防災抗災能力弱,農業生產不穩。我國地理及氣候復雜,自然災害頻發。尤其是全球氣候變暖,普遍遭受干旱威脅,對農業生產,影響十分突出。全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不足10億畝,有近半數的耕地是“望天田”,缺少基本灌溉條件;全國10%以上的低洼易澇地區排澇標準不足3年一遇;旱澇保收田面積不足耕地面積的30%。現有灌溉排水設施大多建于上世紀中后期,普遍存在標準低、不配套、老化失修、效益衰減等問題。我國也是農業有害生物(病蟲草鼠等)多發的國家。農業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飯,防災抗災能力相當薄弱,農業生產很不穩定。

特征三,農產品供給總體偏緊,糧食需求增長加快。我國溫飽問題基本解決之后,隨著收入的增加,肉禽蛋奶魚以及水果、蔬菜的消費增長迅速,特別是本世紀以來,城鎮居民鮮奶、家禽、水產品、植物油、鮮蛋等增長幅度在三到五成不等。農村居民的主要食品消費量因原來的消費水平低,表現出增長率大多高于城鎮居民。加之,人口的增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業用糧的增加等,糧食需求量將越來越大,供需矛盾會日益突出。農作物靠大量投入化肥、農(獸)藥、農膜等化學農用品連年豐收,農產品品質大幅下降,甚至存在不少安全風險,競爭力減退,穩定增產難度大。農產品供給總體緊張的局面雖在改觀,但遠不能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

特征四,農業比較效益低下,農民種田的積極性普遍不高。長期存在的城鄉差距,以及信息化等高科技在工業、第三產業與農業上差別巨大的不同速發展,使得農業效益越來越低下,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不少農民認為,從事農業不如從事非農產業的效益高,“要想奔小康,必須背井離鄉”和“在家種田,不如外出掙錢”。農資價格和勞動力價格猛漲也導致農業生產成本高,農業效益降低。

特征五,農村勞動力急速減少,農業生產者文化素質差,發展困難重重。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經商辦企業,外出勞動力已占農村勞動力資源的60%以上,且為主要勞動力。農村種地的多為留守老人、婦女和兒童。一些新生代農民沒有掌握耕種技術,也不愿吃苦;進城務工農民的后代大多數也不愿回鄉種田;在校讀書的青年人,絕大多數都沒選擇農業作為未來的職業;來自農村的學生,把好好學習,作為“跳農門”的資本,等等偏向,使得農村發展動力不足,農業現代化困難重重。

二要高度重視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障礙因素

可持續發展,是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影響后人滿足需要的發展;也是促進人和自然和諧,促進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人類一代接一代永續發展。農業可持續發展是現代農業建設的主要目標。

因素一,生態環境總體污染阻礙現代農業發展。在本世紀初,中國科學院發布的《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指出,我國“生態環境仍處于局部改善、整體惡化的狀態”,“總體環境形勢相當嚴峻,頻發的污染事件影響著人民的生活”等。突飛猛進的工業排放出的廢氣,污染了大氣,危害了人畜健康,且形成眾多的酸雨,阻礙農作物的生長;排放出的廢水污染地上地下大量水域,危害農業生產的事件頻頻發生。過度開采地下水,不僅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和水資源減少,也加快了土地的沙化,鹽堿和沉降變形。我國主要水系監測斷面中半數以上受到污染,絕大多數流經城市的河段受到污染。國土資源部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國十分之一以上的耕地受到污染,每年因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高達上千萬噸,經濟損失超過幾百億元。

因素二,農村生態環境破壞不利現代農業建設。一是受工業化的影響,廣泛大量的使用化肥、農(獸)藥、農膜、飼料添加劑等化學投入品,以及畜禽養殖廢棄物的排放,污染了水域、土地、農產品、畜產品和水產品,并使土地日趨貧瘠。二是農村生活方式的改變,以煤、氣代替柴草秸稈等為燃料,以及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工業品,又因沒有配套的垃圾處理措施,使得柴草秸稈、廢棄塑料制品、廢電池、廢棄電器等造成污染。三是一些無序泛濫的作坊式加工企業加劇了農村水域和土地的污染。四是原處城市的污染企業大規模遷往農村和選址農村新建的大型化工、重金屬等企業,有的不依法保持與周圍農村生產、生活區域的法定距離;有的廢水、廢氣、粉塵處理設施備不用,甚至違法排污,嚴重危害周邊農村人的生命健康,并造成農村水域、土地的污染。五是城市垃圾、工業固體廢棄物、礦業廢料,甚至是境外廢物等,也有置于農村堆放、填埋、拆解、處理等,造成農村空氣、水體和土壤污染。

因素三,農業面源污染危害現代農業。化學農業,大幅度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也帶來了越來越多的問題,尤其是農業面源污染相當嚴重。世界上發達國家“高投入、高產出、高能耗、高污染”的經濟發展模式使得生態環境遭受極大的破壞,土壤嚴重浸蝕,農田地力不斷降低,教訓十分慘痛。發展中國家為了生存和發展,大規模地毀林開荒,濫墾濫伐,廣種薄收,出現大面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耕地鹽堿化和荒漠化。化肥的長期大量使用,造成了土壤板結和肥力大幅下降。稱為“白色革命”的塑料地膜廣泛應用后,已積累成嚴重的“白色污染”。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在農業生產和人們生活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未經合理處置的污染物對水體、土壤和空氣及農產品也造成了嚴重的面源污染,且污染范圍廣,污染成分和過程復雜,難以控制。有關資料顯示,我國農村污染排放已經占到了全國的“半壁江山”,農業源主要污染物如化學需氧量、總氮、總磷分別占全國總排放量的一半以上。我國是全球化肥、農藥生產和使用量第一大國,單位面積使用量分別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和2.5倍,且利用率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畜禽糞便大部分沒有進行有效地污染治理;每年農用塑料薄膜只能回收一半左右;全國農村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大部分未經處理隨意排放;全國絕大多數行政村沒有環保基礎設施。治理農業面源污迫在眉睫。

三要扎扎實實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20年將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農業現代化建設是關鍵是基礎。進行農業現代化建設要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增加并更新農業抗風險能力、監管能力、競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等。

策略一,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努力提升農業生產能力。農業現代化建設是宏大的社會經濟系統工程,綜合性強,科技含量高,涉及面廣,且具有一定地域性。因此,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尊重科學,并充分調動和發揮廣大農民群眾和基層組織的積極性。各地依據本地自然條件、資源基礎、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充分吸收傳統農業精華,結合現代科學技術,進行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加強農業生產能力建設。做到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區域優勢,使各產業根據社會需要與當地實際協調發展。

《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將全國劃分為優化發展區、適度發展區和保護發展區,按照因地制宜、梯次推進、分類施策的原則,確定了不同區域的農業可持續發展重點。推進農業現代化要堅決摒棄粗放型增長方式,以資源和環境的承受力為基礎,統籌當前發展和未來發展的需要,實現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策略二,優化結構,節能降耗,努力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在充分保證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努力發揮各地傳統產業優勢,促進林、牧、副、漁各業全面發展。以大農業為基點,按“整體籌劃、協調發展、良性循環、再生利用”的原則,將農、林、牧、副、漁各業與農村一、二、三產業結合起來,使各業之間互相支持,相得益彰。調整結構的關鍵,是要做到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形成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標準化管理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通過合理布局,優化結構,達到節能降耗,減少農業成本,提高農業效益;通過物質循環和系列化深加工,使農村大量的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既實現經濟增值,也為農村剩余勞動力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促進農民從事農業的積極性。

策略三,防治污染,有效治理和修復惡化的農村生態環境。

防治污染要把經濟發展與環境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在最大限度滿足人們對農產品日益增長需求的同時,保護并改善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目前迫切需要采取強有力措施治理農業面源污染,這是維護人民健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要以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為切入點,建立起健全的農村環境治理體制與機制,盡快改善農村環境衛生和農業生態狀況。與此同時,要抓好以水利建設為重點的農田基本建設,提高現有水利設施的效益。抓好土地整治改造工程建設,減少水土和養分的流失。科學用地和養地,大幅削減化肥使用量,增施有機肥,提高農田地力。嚴格控制農藥的使用量和使用范圍,尤其是要逐步禁止高毒高風險長殘效農藥的使用,防止農藥污染農田和農產品,危害農業生態系統。農業部在2015年4月印發的《關于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0年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具體目標,即“一控兩減三基本”。“一控”是指控制農業用水總量和農業水環境污染,確保農業灌溉用水總量保持在3720億立方米,農田灌溉用水水質達標;“兩減”是指化肥、農藥減量使用;“三基本”是指畜禽糞污、農膜、農作物秸稈基本得到資源化、綜合循環再利用和無害化處理。

策略四,提高科技含量,加大推廣和普及新技術應用力度。科技是現代農業的核心支撐,現代農業,必須依靠科技進步,積極研發和普及現代農業的各種先進技術,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另外,要繼承和發揮我國先人優良的用地和養地相結合的耕作理念,充分挖掘和利用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優秀農耕技術,不斷集成創新現代農業技術。尤其是要挖掘并汲取傳統農業優良的精耕細作,重視資源環境與生態系統的保護等技術精髓,采用現代農業技術彌補其生產規模小、效率低、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等缺陷,使傳統農業轉變成高效的現代農業。

策略五,加對廣大農民培訓教育的力度,提高科技興農的素質。農民是農業生產經營的主體,農民科技文化素的高低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及現代農業建設密切相關。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培訓教育新型職業農民是一項基礎性的長期性的工作,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由于我國農民受文化知識教育相對偏少,整體素質不高,普遍缺乏科技知識和新技能的培訓,長期形成的一些落后生產和生活方式,接受各項新技術的能力差,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廣應用,有限的資源不能充分利用,使現代農業建設進展相當緩慢。這就迫切需要造就培養一大批懂技術、會經營、有文化的新型農民,尤其是需要在農村用得上、留得住、扎住根的現代新型職業農民。因此,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已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迫切任務。要充分利用報刊、電視、廣播、網絡等現代媒體,對農民進行宣傳教育和培訓,推動農民積極參與現代農業建設。并強化培養一批現代農民骨干,發揮其示范帶頭作用,努力使廣大農民掌握各種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現代農業種植、養殖和農副產品加工技術,加快現代農業的建設步伐。

作者:農業部農藥檢定所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業新聞網 2016-11-01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色综合久久综合网欧美综合网 | 天堂网亚洲综合在线中文字幕 | 精品国偷自产在线一区二区视频 | 尹人久久久香蕉精品 |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国产片 | 亚洲日本精品国产第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