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今日頭條

劉奇:中國農業現代化遠沒有過關

[ 作者:劉奇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4-27 錄入:王惠敏 ]

    原題:糧風熏得游人醉莫把中國當美國

      糧食十二連豐,玉米庫存積壓過大。社會在“糧風熏得游人醉”的氛圍中,逐漸產生了“直把中國當美國”的錯覺,認為中國農業已經“過關”了,糧食過剩,三農問題可以馬放南山了。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講到三農工作時,開宗明義,直指關鍵:“繼續毫不放松抓好三農工作,……著力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這是對“三農過關論”振聾發聵的警示。中國農業不僅遠沒有過關,而且距離現代化的目標還差距甚大。

   一、三農問題是戰略問題,農產品多與少的問題則是戰術問題

   我們已經遭遇過“姜你軍”“蒜你狠”“豆你玩”“蘋什么”“米高揚”,我們正在遭遇著“玉如山”(2億多噸玉米庫存積壓)、“油過洋”(進口8000多萬噸大豆),農產品的“5656161”(少了少了多了多)是市場經濟的常態。當前,糧食過剩是少量品種的結構性過剩,不是全面過剩,即便全面過剩,也只是微觀層面的戰術問題,不是宏觀層面的戰略問題。決不能因為微觀層面需要調整戰術,影響宏觀層面實施戰略。農業的背后是農民和農村問題,中國農業必須從戰略層面實現“三體共化”,即作為本體的農業、作為主體的農民、作為載體的農村共同現代化,農業才能夠真正實現現代化。中國農業這條現代化的“短腿”,就短在缺乏現代理念、現代技術、現代設施、現代管理、現代資本等現代元素的注入,而現代元素的注入,必須有合適的主體和載體承接,如果主體農民和載體農村沒有承接的能力和條件,現代元素就無法注入,這條“短腿”就無法加長。

   作為農業生產的主體,農民的綜合素質有待提高,5億多農村勞動力,平均受教育時間不足8年,農村6100萬留守兒童、3580萬流動兒童和難以計數的流浪兒童,均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三大兒童群體就是農村未來的勞動力。我們給未來一群什么樣的孩子,這群孩子就會給我們一個什么樣的未來。制度性歧視依然在許多領域根深蒂固。會種田、會養雞、會養豬被認為是低素質,為社會所不屑;會唱歌、會跳舞、會彈琴被認為是高素質,高考會加分。農民沒有退休制度,也沒有童工,那么多農民都在“違法勞動”。農民的房屋被稱為地上附著物,可以隨意拆除;城里的房屋則要按平方賠償。農村尚有5000多萬貧困人口亟須解決吃不愁、穿不愁和三保障問題。

   農村作為農業生產的載體,空心化問題逐漸凸顯。眼下,村莊可分四類:一是社區型,地處城市郊區被城市擴張改造成新社區;二是文物型,具有文物價值需要保護下來的古村落;三是農莊型,適應農村生產生活需求建設的新型村莊;四是衰落型,逐漸衰落消亡的空心化村莊,這類村莊在鄉村占比最大。2.7億農民工外出打工,存貸差高達70%-80%的農村資金被抽走,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依然在拉大,優質資源的單向流動,使鄉村逐漸沒落。現行體制下,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這“兩公”還沒能真正“姓公”,大多只姓“城”不姓“鄉”。鄉村教育處于“村空、鄉弱、城擠”的嚴重失衡狀態。鄉村教育和醫療依然在制造著貧困。

   因此,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從戰略和戰術兩個層面提出一系列解決三農問題的政策措施。

   二、農業十二連豐是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的強刺激效應

   我國用占世界十分之一的耕地,生產出占世界五分之一的糧食總產量,卻耗用了占世界三分之一的農藥化肥。因此,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深入開展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減肥增綠”是中國農業的發展方向。目前,土地已經形成像人吸毒一樣對化肥的依賴,如給土地戒掉毒癮,農業產量即會大幅下降。具有先發優勢的我國傳統農業是綠色有機農業,今天這一優勢正在逐漸被人們認識。發展綠色有機農業前景廣闊,糧食產量雖會大幅下降,但效益卻能大大提高,且有益于人的身體健康。內蒙古河套平原有一個企業家叫楊兆霖,20年來,深耕面粉品質,采取“三用三不用”的措施生產有機小麥面粉。他租賃2萬畝土地,豆麥輪作,不施用化肥農藥,每年只種6000畝小麥,其余種大豆,以大豆的根瘤菌培肥地力。小麥澆灌為防止污染,不用從地邊流過的黃河水,而打100米-150米的深井取地下礦泉水。磨面不用鋼磨,研制出低速低溫的石磨磨制面粉(鋼磨轉速為每分鐘500-800轉,石磨轉速每分鐘僅33轉,高速產生高溫使面粉品質受損),以保持面粉的品質不變、麥香不變。2013年,他生產的“雞鹿塞”(昭君與小單于臥薪嘗膽處,最后復國)牌面粉通過歐盟有機產品認證,同年被中南海選為國宴招待用面粉。雖然這種有機小麥畝產只有200公斤,但磨出來的有機面粉已賣到每公斤30元-260元的高價,用這種面粉做成的食品,有“玻璃體”的美譽,面條每斤售價高達460元,且提前三個月售罄。以出粉率60%計,畝產200公斤小麥,即可生產120公斤面粉,按每公斤100元計,畝均收入可高達12000元。如制成面條,畝收入可高達11多萬元。

   三、農田水利等農村基礎設施欠賬過大

   2014年我國有效灌溉面積為9.52億畝,占耕地總面積不足50%,旱澇保收面積更低于總面積的1/3。傳統農業追求的目標就是旱澇保收,今天我們建設現代農業、實現農業現代化,首先應做到傳統農業追求的旱澇保收目標。近些年,國家投巨資對大江大河予以治理,收效甚大,基本解決了大的水患災害,但中小農田建設投資嚴重不足,這些靠一家一戶辦不了也辦不好的大事,急需政府幫助解決。村村通已經全面實現,但目前僅通到行政村村部,自然村尚未連通。即便生活的道路連通了,田間生產的道路絕大多數沒有硬化,一遇陰雨連綿,農產品無法運出,只能壞在地里。農電供應不穩定,覆蓋率不到田間的問題依然突出。在互聯網時代,許多農戶尚未接通寬帶,農村電商嚴重受阻。因此,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新建改建農村公里20萬公里,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要加快通硬化路、通客車。抓緊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兩年內實現農村穩定可靠供電服務和平原地區機井通電全覆蓋。實施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推動電子商務進農村。建設美麗宜居鄉村。”

   四、種業發展嚴重滯后

   世界種子銷售前10名的企業,美國有4家(分別占第一、二、七、九名);世界種業前10強有8家在中國設有分支機構。中國種業市場的需求基本保持在120億公斤,約合100億美元的價值。美國是第一大種子市場,中國是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種子市場,但中國7000多家種業公司,總銷售額還不及美國一家,中國種子出口額僅占世界的1.95%,而進口卻占2.6%。尤其值得高度關注的是,轉基因種子正伺機大舉進攻中國,發達國家企圖以此從源頭上控制中國的農產品安全。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比1840年鴉片入侵中國更值得警惕,鴉片可以不抽,但吃飯頓頓需要,這是鐵律。中國的種業必須上升到國家意志、國家理念、國家戰略的層面予以謀劃。

   五、農業經營的規模化程度過低

   英國農業經營單元為23萬個,美國為230萬個,而中國卻有2.3億個承包農戶,要適應農業現代化規模化的要求,把是英國1000倍、美國100倍的農業經營單元組織起來,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假以時日,而且面對的是不同稟賦的資源環境。要在一個農民大國、村莊大國里實現農業的規模化經營絕非易事。面對處于工業化中期的中國現實,土地的規模化只能適度,在規模化問題上,著力點應放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產業布局的規模化;二是產業鏈條的規模化;三是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規模化;四是服務的規模化;五是適合工廠化生產的種養業的規模化。

   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要實現規模化,還須在打造命運共同體上下功夫。在物質匱乏時代,人們需要的是生存競爭,在物質豐裕的今天,必須適應高度分工的現代社會需要,向倫理合作層面提升,實現傳統向現代的轉型。在知識信息海量涌現的今天,社會產生的知識越多,個人知識所占份額就越少,不合作、不形成規模效應將無法應對。

   基于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農業種養加銷游各環節必須超越自我,在更深廣的時空里思考共同的利益、共同的價值,尋求與產業鏈各環節的最大公約數,建立相互聯系、相互支撐、唇齒相依、休戚與共、和諧共處、平等共生的緊密關系。且不可視自己為唯一,以自我為中心,固守自利,單邊獨霸,不包容寬容,不協商溝通,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產業鏈條的各個環節,只有樹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大局意識,才能互為因果、命運一體、同舟共濟,才能在提高全產業的整體價值中水漲船高,各自多分一杯羹。

   命運共同體的建立可分為四個層面:只有在價值鏈的作用下,建立起利益共同體,才能形成三農情結的感情共同體,進而生成文化共同體,所謂文化共同體,即要建立相同的價值觀。在利益共同體、情感共同體和文化共同體的共同作用下,潛移默化鍛造出命運共同體,這是農業實現規模化的核心要義。

   六、“三物思維”尚未形成社會共識

   所謂“三物”就是動物、植物、微生物。當前,“三物”開發最突出的矛盾是:植物缺油、動物缺奶、微生物缺人愛。中國每年需進口8000萬噸大豆、1400萬噸牛奶滿足市場需求,而微生物開發利用,其潛力和價值遠未被社會認識,大食物的理念還有待普及。微生物的開發利用還是生態循環鏈條中最關鍵的環節,種植業的廢棄物秸稈和養殖業的廢棄物糞便,通過生物技術處理,不僅會出現“點草成金、點糞成金”的奇跡,僅食用菌中食藥共用產品的開發,市場潛力就無窮無盡,而且搭起了一個生態循環圈,推進了生物鏈的互相轉化。目前,微生物的開發利用已經形成六大板塊:微生物肥料、微生物飼料、微生物燃料、微生物食品、微生物藥品、微生物清潔劑。六大板塊中每一項技術開發應用都是一座意想不到的“金礦”。僅微生物藥品的開發前景就無可估量。微生物藥品的開發分為:人用藥、獸用藥和農用藥。就人用而言,它已經為人類解決了許多無法解決的難題。利用生物工程技術,可制成胰島素、干擾素等,過去人們使用的胰島素是從牛和豬身上提取的,一頭牛和一頭豬提取的胰島素僅夠一個糖尿病人使用7天,今天用生物工程技術合成胰島素已完全可以滿足市場需求。更為可喜的是,利用生物工程技術,把人的基因植入水稻,就可以從水稻中提取完全和人相同的人體血清白蛋白,一畝水稻可提取相當于273人的人體血清白蛋白。目前中國這項技術已經試驗成功。2015年中國人體血清白蛋白需求1/4靠中國自制(從人血液中提取),2/4靠進口,還有1/4的市場缺口。如水稻提取技術成功推向市場,則人體血清白蛋白就會像胰島素一樣完全滿足患者需求。

   七、農業現代化水平與發達國家比還有相當差距

   中國絕大多數地區仍然采用傳統農業的耕作方式,在偏遠的山區,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尚未絕跡,現代農業雖有亮點,但為數有限。我國農業機械化總體水平僅為60%,發達國家都在90%以上,農業科技貢獻率2014年為55.6%,僅相當于發達國家1996年的水平。我國臺灣地區糧食收后即烘干入倉,一律不需晾曬,大陸農民的糧食還主要靠晾曬入倉。縱觀國外農業現代化水平,已經出現了七大趨勢:一是平面化向立體化發展,美國、以色列、法國的農業摩天大樓正在建設,一座30層的摩天大樓可生產100多種動植物產品,可供5萬人一年的需求。二是人工機械化向電腦自控化發展,一座摩天大樓不需一人,只要一個電腦智能模塊即可全部解決種、管、收、儲、加等諸多生產環節的問題。三是化學化向生物化發展,化學農業正被生物農業取代。四是自然化向設施化發展,設施農業正在走向大田。五是陸地化向海洋化發展,用海水澆灌的農作物讓建設海上糧倉成為可能,人類正進入以生產為中心的第二次海洋文明。六是地球化向太空化發展,借鑒拋開地球引力建設國際空間站的理念,“飄移農場”已成功培育100多個農產品。七是生產化向移民化發展,美國、印度等國家已向火星發送探測器,設想將火星地球化,在火星上發展適應人類需求的種養業,解決地球人的移民問題。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步伐正在加快,一些方面已經走在世界前列,但總體差距還十分巨大,需要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做出不懈的努力。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發展觀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在线视频欧美二区 | 天天综合久久综合影院 |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中文 | 在线免费观看激情麻豆视频 | 亚洲综合AⅤ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成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