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來早,風正好揚帆。3月中旬以來,乘著全國“兩會”的春風,全省各地開展春耕備耕形勢喜人,糧食生產方面調結構,優品質,開展集中育秧,農民從過去全部買種育秧備耕,變為現在以直接買秧插田為主,其比例已接近60%。使春耕備耕更省心、更高質。這是今年湖南發展精細農業、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縮影。
過去的2016年,面對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的嚴峻形勢,面對自然災害多發重發的重大挑戰,湖南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實施農業農村三個“百千萬”工程,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增加值3578.4億元,增長3.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930元,增長8.5%。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了重要支撐,發揮了基本盤和“壓艙石”作用。
2017年,湖南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三農”工作的重要思想,認真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央1號文件和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發展精細農業為引領,加快培育農村發展新動能,堅持強基礎、穩總量、提品質、優結構、延鏈條、增效益、促增收,力爭實現農業增加值增長3.5%以上,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5%以上。
調結構,促融合。調區域結構,建設一批特色鮮明、類型多樣、競爭力強的現代化農業生產基地,加快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主導產品、支柱產業。調產品結構,堅持穩糧、優經、提養,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發展。培育壯大家庭農場,規范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壯大社會化服務組織,積極發展多形式、多類別適度規模經營。加強品牌建設,著力打造區域公用品牌,繼續組織開展“湖南十大農業品牌”評選活動,并逐步擴大到企業品牌和新業態品牌。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拓展農業功能,積極發展休閑度假、旅游觀光、森林康養以及創意農業。推動“湘品出湘”“湘品出境”,提高“湘”字號農產品市場占有率。
夯基礎,強支撐。集聚種業、科技、機械、信息等現代農業生產要素,不斷增強精細農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加快推進重大科研攻關和技術模式創新,構建科技服務到田到戶長效機制。大力發展現代種業,培育種業龍頭,創制一批突破性新材料、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種。抓好超級稻、優質稻、雙低油菜等優質品種選育和推廣,提高農產品良種覆蓋率。抓好科技集成創新,加強農業關鍵技術研究開發,構建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農業技術體系。加大適地適業、安全先進農機具研發力度,加速推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積極推進經濟作物、林果業、養殖業等薄弱環節和農產品初加工關鍵環節機械的推廣應用。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加強物聯網、智能裝備的推廣應用。加強農村固定觀察點、農情田間定點監測、重大動植物疫情防控、農業資源環境等綜合信息服務,繼續推進農業信息進村入戶。
重生態,保安全。樹立綠色發展理念,積極調整種植模式,抓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深入開展“一控兩減三基本”行動,扎實抓好長株潭地區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治理和種植結構調整試點,實施洞庭湖區養殖環境整治專項行動,實施全民節水行動計劃。大力推進清潔化、資源化、標準化生產,實現農業資源永續利用。積極發展“三品一標”農產品,探索建立“產地準出”“市場準入”和全程追溯制度。加強農產品監管能力建設,確保農產品產得安全、管得到位、吃得放心。
補短板,美鄉村。從長遠處著眼,于精細處著力,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深入實施“百城千鎮萬村”新農村建設工程,重點抓好332個美麗鄉村示范村創建,開展縣級和鄉鎮全域建設美麗鄉村試點。按照布局美、產業美、環境美、生活美、風尚美的“五美”要求,打造農民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抓產業扶貧,選準主導產業,注重主體帶動,繼續加大資金投入。
推改革,增動能。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全面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積極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讓農戶的承包權穩下去、經營權活起來,沉睡的農村土地資產醒過來。加快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開展以土地經營權入股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試點,推進農墾體制改革。健全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創新農村投融資體制,完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
(作者系湖南省農業委員會主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湖南日報2017年04月10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